《信條》:難以理解的電影,美妙的時間理論

2020-12-14 愚昧文學

諾蘭的電影,永遠是一個字:好!

諾蘭的電影缺點也明顯,高深的理論,超越現實的概念,恐怖的知識細節,以至於許多都看得雲裡霧裡。

諾蘭的電影叫好不叫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則更多,水平就擺在那裡,吸引人去觀看。

《信條》這部電影說的就是時間概念,其中拯救世界什麼的太老套,沒什麼可說的,我們主要認知以下三點:

1、祖父悖論。

2、發生過的已經發生了。

3、不推薦所有人都去看這部電影。

一,祖父悖論

祖父悖論的意思,是未來的人穿梭時間回到過去,殺死自己還沒有生育的祖父。出現的問題是,為什麼穿梭時間殺死自己的祖父自己還存在?沒有了祖父,那就沒有你的未來,也就沒有你穿梭時間回去殺死祖父的事情。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殺死了未生育的祖父,你怎麼會存在?

是你存在了再殺祖父,還是未來改變過去,還是對未來來說過去已經是虛幻影響不到現實的未來?

那未來穿梭回過去,在已經消失的過去,已經沒了的過去,去改變過去,甚至在過去改變一切,都不影響既定的向前走的未來?

如果過去是結束的,任何一個前一刻對後一刻來說都是虛幻的,那還穿梭時間做什麼?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你做什麼都無法改變既定的事實。

那如果能夠改變過去,那從來沒有改變任何一件事而不改變整個世界的,穿梭時間,就不是改變一個點,而是對未來的全盤更改。

比如《信條》之中,發生在城市裡的追逐槍戰,有旁觀者,也有無辜的受害者。他們的生命會因此改變他們的家人,他們家人的改變會改變他們家人的朋友,不停地把這種改變輻散出去。

蝴蝶的翅膀輕輕一扇,改變整個世界。

想從未來改變過去定點的一件事,一個人,非常非常難。先不說時間的改變,物質都是次要的改變,能量的改變才是最直接真實的影響,能量改變一切。

所以,穿梭時間回到過去,改變的永遠不是一個人,是一片區域,一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那過去完全改變之後,影響未來是必然的,那未來的改變也必然讓未來的一切都走往另外的方向。

改變了整個未來,未來又是什麼樣的未來?

未來如果有支線的話,那就有無數條支線,當支線出現,未來的主線也必定被改變,就沒了主線,全是支線。任何一個既定的未來都是主線,那未來有無數種可能,所有的線都不既定,會因此改變。

從未來改變過去,是變好還是變壞,從來就不是一個能預測的事情。

能改變過去的,未來的許多人與事都會發生變化,也會消失。

《信條》裡所說的未來,是海水上漲,河流乾枯,未來世界走向滅絕,才會瘋狂地想改變過去,甚至毀滅過去的所有人。

從這一點說,電影裡也知道,改變過去的代價太大太大,不是未來將要走向末日,未來也不會瘋狂的想要改變過去,改變過去,是他們希望拯救自己。

因為改變過去,很可能讓他們自取滅亡,如果未來好好的,沒人會想改變過去的。避免因為過去的改變影響到自己,甚至導致自己不存在。

殺死祖父,自己何來?

時間之中的祖父悖論,電影裡也無法解題,連理論都無法去構造,這依然是一個不解的難題。

二、發生過的已經發生了

電影裡的經典臺詞「發生過的已經發生了」,男二號的死亡已經發生,只是在時間的穿梭之中,可以走到他活著的時間裡,回到現實之中,他依然是死亡的。

所以主角知道這個結果之後,他十分悲傷,只能看著對方離開,走向了那條不歸路。

發生過的已經發生了,這是個問題,能夠改變男二號的死亡?會不會去改變?

這都是電影裡留下了思考的問題,電影裡沒有說,只是主角看著男二號離開,走向了那個死亡時間點。

在穿梭時間回到過去時,又可以同時回到未來,又或者回到現實之中,一切都在不停的轉換。

在這樣過去、現在、未來的不停轉換之中,那一切都變成永恆一般,比如一個即將死去的人,不停穿梭到過去,那他是不是就永遠死不了?

所以,發生過的已經發生了。在無法確定真實的時間改變時,電影就談到了一個現實的問題,發生過的已經發生了。

這其實又引起了另外的思考,穿梭時間不就為了去改變某件事與某個人嗎?發生過的事,穿梭時間回去就是為了改變發生的事情!

不知道電影是否有後續,但是穿梭時間始終是太重太重的話題,我們涉及不到,我們考慮不清,電影裡可以告訴我們的,也是發生過的已經發生了的概念。

不管是未來,還是過去,現實才是銜接所有時間的節點,這個節點在,就是主線。電影裡所說的「發生過的已經發生了「,便是圍繞著現實這個時間主線。

過去、未來,對現在來說,終究是虛幻的。現實之中發生的,就是已經發生了,不管你回過去改變過去的事情,現實之中發生的,還是已經發生。

三、不推薦大家都去看。

雖然我認為《信條》極其的好看,且也看得十分投入,可這電影不適合大家喜歡的那種電影設定,所以不推薦所有人都去看,只有喜歡這部分內容的去看就好。

首先,電影裡沒有什麼精彩的打鬥,與動作片無關,槍戰場面也只是一般般。

其次,電影之中也沒有人們喜聞樂見的愛情故事。

最後,因為電影在現實、過去之間不斷穿插,又在過去與過去與現在之間穿插,容易讓人看得雲裡霧裡的,不明白死的人為什麼活著,也不理解上下鏡頭情節的不銜接。

所以我不建議大家都去看這一部電影,《信條》只適合喜歡看內容的觀眾,更加注重劇情、動作、愛情之類的觀眾去看只會浪費時間。

我個人寫了不少修仙小說,其中經常會牽扯到時間與空間的話題,像仙俠小說裡牽扯的時間概念連理論都不算,太淺顯,更別說去深入地構建時間概念。

《信條》能把時間理論搬到屏幕之上,雖然依然有我們許多未知的概念無法去解決,卻已經是非常非常的棒。畢竟,時間是一個太大的話題,我們都無法去觸碰,能拍到這種程度,表述如此多的時間理論,真的是讓我深深地沉迷,也不停地思考,才寫了一篇觀後感悟分享給大家。

相關焦點

  • 5分鐘看懂《信條》,時間鉗形的概念並不高深
    而且在如今這個數字電影大行其道的時代,他依然堅持用膠片+實景的拍攝方式也頗具傳統感,可以說柯達這種老式的膠片公司全靠諾蘭和昆汀這樣固執的電影人才得以存活的。與之前《黑暗騎士》/《星際穿越》/《盜夢空間》一邊倒的火爆不同,《信條》一上映便遭遇了口碑上的兩極分化。
  • 《TENET信條電影原聲》:別嘗試理解,感受它
    文/ 胡廣欣 鑑定對象:路德維希·葛蘭森《TENET信條電影原聲》 發行時間:9月3日
  • 《信條》影評:不要嘗試理解,而是去感受和體驗
    然而這次《信條》諾蘭不再只利用劇情編排和剪輯手法,而是更進一步地真正把「時間」融入故事本身,藉由片中「時間倒退」的設定帶給觀眾跟過去截然不同的體驗。《信條》電影評價好看嗎?作為一部有著特殊題材的作品,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毫不意外地在事前宣傳將《信條》劇情保密到家,不僅利用讓觀眾看完還是摸不著頭緒的簡介和預告為整部電影製造非常吸引人的神秘感,以「TENET」這源自於拉丁回文「SatorSquare」、左右對稱且在古羅馬有著「理解、掌握」意思的單字作為片名,也非常巧妙地以「回文」跟電影受到神秘力量影響的劇情走向相互呼應,讓《信條》這部作品具有相當獨特的迷人魅力
  • 《信條》觀影指南:如何在時間的迷宮裡逆行
    這一設定也不獨屬於硬科幻,比如超級英雄電影《X戰警:逆轉未來》,甚至新海誠的動畫作品《你的名字》都巧妙運用了時空穿梭的概念。全球觀眾早已過了會被這種複雜時空設定嚇退的階段,但為什麼《信條》還是如此難懂? 有人可能會被影片中提出的「熵」、時間鉗形等概念所迷惑。但這些只是為了給設定提供理論支撐。
  • ...腦大片《信條》首波評論出爐:感受它並非理解它!諾蘭化的007電影
    Variety 的Guy Lodge: 「《信條》本身並不會太過難以理解,與其說複雜反而更偏向曲折,說深度不如說廣度,而電影本身故事也比你想像中的更線性。」
  • 《信條》,諾蘭的時間哲學
    《信條》本身,是一場關於時間扭曲和時間傳遞的實驗,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諾蘭的時間哲學。如果說《星際穿越》主要講的是黑洞理論和空間轉移的話,《信條》就是一場時間轉換。當然,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很難從學術上闡述清楚《信條》的科學原理,比如時間場、多元宇宙等等概念,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整個觀影節奏和觀影體驗。
  • 鑑證科丨《TENET信條電影原聲》:別嘗試理解,感受它
    文/ 胡廣欣鑑定對象:路德維希·葛蘭森《TENET信條電影原聲》發行時間:9月3日由於檔期問題,諾蘭的老搭檔漢斯配樂跟《信條》電影本身一樣飽受爭議,我雖然對電影無感,卻挺喜歡這張原聲帶。這張原聲帶處處緊扣「時間逆轉」的主題,哪怕脫離電影,也是一張很優秀的電子專輯。
  • 電影|《信條》首映 諾蘭:時間定義著我們的存在
    實際上,整體故事架構很好理解,一場逆轉時空的救世大戰,主角的任務是最終阻止人類世界在逆時間中滅亡。諾蘭曾經在採訪中表示自己從小是 " 詹姆斯 · 邦德 " 迷,基於這樣的興趣愛好,"007" 成為《信條》的靈感來源。從類型上分《信條》可以算做是間諜特工片,但《信條》又是顛覆性的,融合了多個特工、科幻、懸疑、驚悚、災難的元素。
  • 時間倒流、子彈逆轉,諾蘭的《信條》是怎麼自圓其說的?
    9月4日,諾蘭的新片《信條》終於上映了!這部電影講述了在整個世界危在旦夕之際,主角利用「時間扭轉」,成功粉碎了反派的陰謀,拯救了世界。沒錯,又是典型的好萊塢大片套路,個人拯救全世界。諾蘭對觀眾一直都相當照顧,之前的作品如《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剪輯手法都相當樸實,這次的新片《信條》更是將其中時間逆轉的片段播放了兩次,真正讓人難以理解的其實是其中的概念和設定。熵,逆轉時間的熱力學概念影片中主角為了拯救世界,也為了順便拯救女主角(如果有女主角的話),多次逆轉時間,而時間的逆轉,就是通過熵實現的。
  • 電影《信條》 最燒腦大片,關鍵知識點你了解嗎?
    如果說觀眾的理解在第一層面,那麼導演傳達的信息量絕對在第三層以上。甚至有網友戲稱,導演諾蘭發話:能有人一遍完全看懂,算我輸。這當然是玩笑之言,但也間接表明這次的新電影的確不好理解。 物理空間元素在影片中更是寫實,《信條》中的時間觀念基本就淡化了,我們都聽過莫比烏斯環,正是如此,然而在《信條》中,正是因為諾蘭導演構架的這個龐大空間體系,讓很多觀眾覺得主角和主角的動機方面幾乎都是難以支撐的,或者說是勉強支撐,畢竟諾蘭的電影,看一遍是不明白的,《信條》比起《盜夢空間》可能不是一部最為理想的作品,但卻能看得出諾蘭的野心。
  • 《信條》必備觀影指南:「不要試著去理解它,去感受它」
    《信條》的後勁確實有點大,海外各媒體的評價也是「衝擊」和讚美交叉: FILM:《信條》是引領觀眾重回大銀幕的完美作品……但它又是一部比較難理解的作品,挑戰性很大。
  • 行走在時間裡的守護者,深度解析電影《信條》
    說《信條》這部影片是燒腦力作是實至名歸的,這部影片如果僅看第一遍通常情況下比較難懂,甚至會看的一頭霧水,筆者也是在連續看了幾遍之後,才將劇情脈絡和故事背景逐漸搞清楚,在這裡將自己對影片中幾個關鍵知識點的理解分享給愛好者們,交流探討,下一篇文章會將信條的劇情主線再梳理給大家。
  • 《信條》票房破億,貓眼電影評分8.6,諾蘭又在玩弄時間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科幻動作電影《信條》已於9月4日在中國內地正式上映,據貓眼專業版票房數據,截至9月5日11時29分56秒,電影《信條》總票房已突破1億元,用時1天11時29分,預測內地總票房將達4.55億元。
  • 由《信條》聯想開去——法律視角下對時空穿梭的三種理解
    《信條》上映後,最多的觀後感是沒看懂,時間回流、熵增熵減、命中注定等,每種理解都有道理,又似乎難窺全貌。關於時空穿梭,當前科幻影視主要有三種解讀,不同場景中法律的「形狀」將受到相應改變。時空穿梭,顧名思義,主要指瞬間離開原有時間、空間而達到另一時間、空間的行為和情景。拋開時間與空間是否為一體的理論探討,時空穿梭的關注點多為時間線上的跳躍:回到過去或者躍向未來。
  • 信條《Tenet》太好了,諾蘭應該完全放棄對白
    在第一次《Tenet》上映兩周後,坐在電影院裡,突然被開場白的力量殺死的那種感覺,我仍然難以忘懷。諾蘭最新的電影在冠狀病毒乾涸的影院景觀中看起來就像一片綠洲,同時也是為什麼舒適的流媒體消費永遠不會取代大銀幕前的體驗的完美證明。
  • 諾蘭新片《信條》即將上映,導演玩轉時間和反物理常識,耗資2億
    但是即便做了預習,等到真正看完電影之後,依舊被電影裡面爆炸般的信息量震撼到說不出話。最搞笑的是該片的主演,約翰.大衛.華盛頓本人都沒有明白影片中的概念。當記者採訪他的時候,他只能無力地尬笑,而女主演伊莉莎白.德比齊更是直接說:「如果你是一個量子物理學家,你可能看第一遍就全明白了。」可見該片的閱讀理解難度相當大。
  • ——《信條》基礎解析
    而這次《信條》,也並沒有偏離諾蘭的拍攝風格,它依然擁有大量的臺詞,豐富的細節,多樣的角度,來儘可能的向你展現《信條》中晦澀複雜,難以理解的部分。甚至為了讓邏輯表達更清晰,電影的故事被設置的儘可能俗套,儘可能簡單,以免產生過多的BUG和疑惑。
  • 電影《信條》中混亂的時間概念
    電影《信條》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動作驚悚片,導演是克里斯多福·諾蘭,主要演員有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莉莎白·德比齊、麥可·凱恩、肯尼思·布拉納,片中試圖解釋一種時間攻擊戰,但最終讓人不能理解那些時間概念,弄得一團糟。
  • 信條裡時間鉗形戰術是什麼意思 電影信條裡的時間鉗形部隊表現如何
    《信條》裡時間鉗形戰術是什麼意思除了那場奪取時間武器的戰鬥使用了「時間鉗形戰術」(10分鐘)之外,整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場歷經幾十年的「時間鉗形戰術」。只不過一個是正面戰鬥,而另一個是諜戰。但是在Neil的主觀時間線中,由於他是逆時間而上,所以他是在逆流時間的世界中,跑到鐵門處打開門,並成功替黑人男主擋下逆流子彈而死。這就是特工Neil的結局,而他依然選擇遵循了自己的命運,能夠讓他做出犧牲的,唯有信條。時間鉗形部隊表現如何?
  • 《信條》才不燒腦!看懂科幻神作《降臨》,逆向時間就是小菜一碟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大作《信條》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但令人遺憾的是,這部影片應該是諾蘭最「失敗」的一部作品。看懂《信條》並不難,它的燒腦並非在於懸疑伏筆、並非在於高概念,僅僅是玩弄了電影的敘事技巧。但歸根結底,這是諾蘭偷了懶,他無法在150分鐘的影片中,把故事中的科幻概念交代清楚,而是用「滯後」的碎片化伏筆方式,要求觀眾看完全片,再去拼湊線索,完整理解他的理論,從而理清故事的來龍去脈。這種做法,相比他的前作《星際穿越》、《盜夢空間》,來得更為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