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打壓中國企業又出黑招!距離發布上一份實體清單才過去三天,12月21日,美國又推出首份所謂「軍事最終用戶」清單,將58家中國公司和45家俄羅斯公司列入其中。
「垃圾時間」不忘打壓中企,川普打什麼算盤?
一旦被定為所謂的「軍事最終用戶」,美國企業與這些實體交易時就需要有美國政府頒發的許可證。商務部長羅斯在聲明中說,「實體清單」其實是建立一個新的程序「以協助出口商篩選客戶」。
對於美方首次祭出「軍事最終用戶」來打壓中企,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指出,儘管美方在名稱上玩了個新花樣,實質還是在打擊中國「軍民融合」戰略方面繼續發力而已。
軍民融合,曾是美國軍事發展歷史上的一大成功經驗。近年來,美方對於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愈發感到焦慮,因此他希望通過對中國「軍民融合」戰略的打壓,以此來遏制中國的發展。
至於為何要在任期末端推出實體清單、製造事端?蘇曉暉認為,這也是川普希望進一步塑造拜登對華政策,給他「挖坑埋雷」,使得拜登政府在處理中美相關領域問題時面臨積重難返的局面。
而在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明昊看來,川普政府弄出「軍事最終用戶」清單,其實是有備而來。今年4月,美國商務部擴大了所謂「軍事最終用戶」的定義,新規不僅涵蓋武裝部隊和警察,還包括支持或協助軍事物品維護或生產的任何個人或實體,即使他們的主業並非以軍事為目的。
趙明昊指出,中美之爭的核心重點主要是在科技領域。繼此前美國國防部和財政部推出涉軍企業清單後,此次商務部推出「軍事最終用戶」清單,是將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的措施進行細化以及體系化,企圖以此進一步削弱更多中國企業在全球商業、經濟領域的競爭力。並且,美方恐怕還要複製出一套歐盟版的「軍事最終用戶清單」來,推動出口管制體系多邊化。
美方的伎倆能否得逞?
對於美方再次以所謂國家安全為藉口,動用國家力量打壓包括中企在內的外國企業的行為,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相繼表示堅決反對。
細看這份「實體清單」,可以發現中航動力技術研究院、中航發動機集團下屬的8家企業、中航工業集團下屬的7家企業等實體均榜上有名。
那麼,面對美方的遏制,中國企業和相關產業又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對此,航空專家、《航空知識》主編王亞男指出,美方名單上的企業涵蓋了飛機的設計製造多個領域,表明美國政府希望以此全方位地遏制中國航空產業快速進步的態勢。不過,美方的這個算盤恐怕是打錯了。
王亞男認為,目前我國的國防體系已經實現高度自主,並沒有嚴重依賴國外技術的局面。而民用飛機製造業雖然有國際合作,但其本身已經深嵌在全球航空產業供應鏈之中,因此美方要對中國民機產業實施出口管制,實際上就是在打擊全球
供應鏈,包括美國以及歐洲的航空產業將反受其害。
拜登上臺後,還打科技戰嗎?
未來,拜登政府上臺後,還打不打「科技戰」?格外引人關注。
近期,中美關系科學和技術工作組發布了名為《如何應對中國的挑戰:美國的技術競爭新戰略》的政策報告,作為下一任總統過渡小組的指南,似乎對這個問題給出了答案。
趙明昊認為,該工作組成員基本是民主黨背景,並且由前國務卿助理、中國問題專家謝淑麗(Susan Shirk)領銜,出自他們之手的這份政策報告不可小覷。
報告建議,將此前的「一刀切」封鎖改為「小院高牆」的精準打擊模式,即對所謂「小院」範圍內的核心技術,加大力度對華封鎖、建起「高牆」,手段包括出口管制、限制中國投資、限制中國人進入敏感實驗室等;而對於「小院」外的高科技領域,美國可重新開放。
根據今年10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公布的《關鍵技術和新興技術清單》,包括先進計算、量子計算、晶片、太空技術等20大類。因此外界猜測,未來美國對華科技防禦的重點領域將聚焦於前述技術。
而在蘇曉暉看來,以前川普政府對中國科技領域的遏制政策有些缺乏「章法」,其一是打擊範圍太大,美國企業自身也會受損,不符合美國利益。
當美國精英層建制派對川普策略反思後,推出了這種「小院高牆」式、自以為精準遏制的模式,想的是對川普策略做出一番「揚棄」和升級。由此可見,未來美國對華負面動向不但不會收斂,反而會延續。對於美方這種更加深沉的盤算,非常值得中國警惕。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李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