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集團軍某旅「戰備工作先進連」拉動考核貽誤戰機引熱議——
戰備拉動,物資齊全就能高枕無憂嗎
■王寧 解放軍報記者 韓成
10月中旬,第80集團軍某旅新修訂的戰備檢查標準出臺,不少官兵直呼「沒想到」:以往物資齊全就能得高分的「共識」成了過去式,堪用率、磨損度等指標被擺在了「全」的前面,成為檢查評定的優先標準。
改變的原因,來自於一次意外失利。前不久,上級機關對該旅組織拉動考核。考核前,旅機關對所有連隊的戰備情況進行了摸底評比打分。作為旅「戰備工作先進連」,該旅八連從個人物資到戰備庫室物資分毫不差,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可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考核當天,連隊一名戰士由於背囊磨損過於嚴重,在奔往集合地點途中,背囊底部拉鏈意外斷裂,物資灑落一地。因為一個破損的背囊,八連到達時間比預計晚了近3分鐘,不得已,整個行軍梯隊的出發時間只得延後。
「戰備工作先進連」因背囊損壞貽誤戰機,是意外還是必然?復盤反思會上,二級軍士長榮震的話中透露著無奈:「戰備裝具是單兵作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們平時卻常常忽略這一點,用時不愛惜,壞了沒人管,如果上戰場,肯定要吃大虧。」榮震的發言引起與會人員反思:戰備檢查只看全不全,到底對不對?
在旅黨委一班人引導下,大家圍繞戰備工作該如何評定的問題展開了討論。三營營長張勇帶頭揭短亮醜,把戰備工作存在的不足一一列舉出來:為了出動時能再快幾秒,個別官兵把雨衣等不方便裝疊的物資用膠帶、圖釘固定形狀,就算下雨也捨不得穿;一旦物資出現損耗,為防止「扣分」,個別人千方百計購買「山寨貨」來充數;少數官兵裝在運行包內的戰備衣物只能看不能穿,42碼的腳卻備了一雙40碼的鞋……凡此種種,讓戰備走了形式,看似物資齊全,打起仗來,有些根本不頂用。
寧要實實在在的及格,也不要脫離實戰的滿分。該旅規定,以後每次拉動演練,連隊要對物資堪用率進行更新統計,機關每周安排專人對上報的損壞物資進行維修更換,機關檢查驗收不再一張物資表對鉤打到底,基層不能自主解決的問題,機關必須將其列入下一步辦實事計劃中……新的檢查標準實行後,不少連隊的評定分數降下來了,官兵們的打贏信心卻上去了,一項項不亮眼卻管用的舉措讓官兵心裡更加踏實。據悉,下一步,他們還將以此次轉變為抓手,舉一反三查擺演訓場上存在的不嚴、不真、不實問題,進一步縮小訓戰之間的差距。
莫把「有了」當「有用」
■邵春貴
戰備物資分毫不差,卻因背囊磨損造成整個行軍梯隊出發延遲。八連的這段經歷告訴我們,「戰備」的目的是「備戰」,不能把戰備物資「有了」當成「有用」。只有備齊符合實戰要求、上了戰場實在管用的物資,才是真正把備戰打仗落到了實處。
背囊磨損,看似「不起眼」,但「魔鬼都在細節之中」。實際工作中,個別單位在裝備、槍械等戰備物資上關注得多,對背囊、前運包等關注不夠,導致物資損耗沒人管,官兵只能自己想辦法。這些「小事」,反映出戰備工作不仔細、不到位。戰爭一旦來臨,任何的僥倖大意、閃失差錯,都可能成為導致失敗的那顆不起眼的馬蹄釘。
戰備戰備,為戰而備,有備方能無患。戰備物資寧可平時備而不用,不能戰時用而無備。我們唯有對照戰鬥力標準,用好實戰這把尺子,消除每一個死角、補足每一塊短板,把戰備工作抓得緊而又緊、做得實而又實,方能做到備而有用、用而能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