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朝歷代中,丞相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職位。想當於皇帝的助手,更是一個國家的大管家。就是這樣一位位高權重的丞相,也得時刻與皇帝保持著微弱的距離,即便如此往往最終都不會有什麼好的下場,李斯也不例外。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208年),秦朝時期著名丞相,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後,李斯又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等。他是秦建立發展壯大的關鍵人物之一。
李斯出身貧寒,早年做過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為了能夠順利走上仕途,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毅然放棄了小小官職,來到了秦國,他的心裡已經看清了當時的局勢,在秦國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初到秦國,被呂不韋任命為郎,呂不韋被驅逐後,又被趙高推薦給了秦始皇。正是因為李斯的計謀,才讓劉國被秦國成功的離間,然後一一通並。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逐客令,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諫逐客書》阻止,不得不說李斯上書,有考慮到自身利益的因素,但是李斯站在秦國的大局考慮,廣納賢士,秦始皇也就按照李斯的做法實行。這樣成功挽回了秦國人才損失,很快就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秦國。秦建立後,李斯參與了新的法制,統一錢幣,度量衡,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等等。他的功績十分突出,毫不誇張的說,大秦帝國的建立有一半功勞屬於李斯的。
功高震主的李斯從沒有被秦始皇懷疑過,但是結局卻是異常的悽慘,那麼李斯到底是怎麼死的,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如此的悲劇呢?
李斯雖然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但是晚年的李斯篡改遺詔,逼死扶蘇,戕害蒙恬,擁戴胡亥。這樣的選擇也是李斯無奈之舉。因為李斯本就是法家思想,扶蘇偏好儒家,如果扶蘇上位後,必然得不到支持。胡亥掌握權力後,深居宮中,此時的趙高大權在握,但任然對李斯有所忌憚。因此,李斯就成為趙高必然要掃除的一個人。
趙高深知胡亥沉迷酒色而不能自拔,李斯對於自己之前所作所為心裡也有內疚,看到胡亥如此昏暈,心裡不免悔恨萬分,於是時常進諫,胡亥自然不耐煩,於是趙高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向胡亥說李斯之前怎麼怎麼,不久後被斬首。公元前208年的一天,曾經風光無限的秦國丞相李斯,被推上了斷頭臺,劊子手一刀下去,一個時代的鑄造者在歷史的舞臺上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