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第,兩個字,大家應該都不會覺得陌生,因為很多因為這兩個字而錯過的有情人實在是太多了。身份、經濟、家庭的懸殊,讓兩個本來相愛的人被深深地拆散,這是一件很扎心的事情,但是古往今來卻比比皆是。
那麼門第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這個問題具有爭議性,因為有一份人會認為門第是必須守的規則,假想一下如果兩個人之中,有一個人家庭什麼都很幸福,而另外一個屬於貧寒家庭,那麼兩個人一同生活其實會有諸多的不便利,性格上面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但是如果說不重視門第關係,就那樣因為簡簡單單的理由在一起的,其實也有只是如果沒有物質的支持或者是彼此都是很樂觀的心,最後多半都變成了陌生人。
這就是現實,雖然很多人不願意去接納這份現實,但這就是現實。
看過一部電視劇,裡面男主高考失利,而女主卻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兩個人本身是從小就定下了娃娃親的,但是因家庭的差距擺著,現在兩個人在學業上面又是兩個極端,兩個人距離也就更遠了,當畢業以後兩人再度聚首的時候,其實很多東西早已經變了。
因為學歷的差異,兩個人起點從一開始就變了,男生找不到好工作,可女生卻可以擁有很好的未來。
而在目前所有人對學歷的認知就是大學生,因為大學的擴招,現在本科生可以說是遍地走的程度,而且佔比也非常的大,而且近年來讀職高的人數也在顯的下降了。
大家的從眾與刻板印象
社會上很多聲音都是說職高不好的言論,而對於一些不了解職高,也沒有接觸過的職高的大眾來說,與其他人保持一致,就錯不了。而且這樣的話就,慢慢的就接受了大眾對待職高的看法了。
而社會上有這種想法的人也在持續的增加,很多人光是一想到職高就會想到那些反社會的一些行為,還有不良的道德等的形象,這樣其實對職高的整個大體都產生了偏見。
就像一個慣性的作用,因為有人在慢慢的推動,於是這種關心就在四散開來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禁錮。
導致的現象就是出現社會不平等的現象,職高學生在找工作上面處於一個非常弱勢的環境下,很多地方甚至條例就是禁止職高學生來往。
其實感覺職高學生想要找到一份滿意的活動,真的是難上加難。
社會同一性
在我們自己的概念裡面,其中包含的不僅是對自我特性的感受,還有社會的統一性,即與困難理想一致的內在,保持一個歸屬感。
當我們自己與特定的群體聯繫的時候,認同自己的群體,會讓我們獲得自尊。
而當我們用自己的群體與其他群體做對比的時候,人會不由自主的偏袒自己的群體,所以將自己的群體與職高的群體相比較,就會產生很強的優越感。
就像是一種吸睛的表現吧,學歷低的更容易成為信息熱點,而學歷高的反而成了普遍的存在。
如果一起交通事故,是男司機,那麼媒體可能不會只能去那個,但是如果是女司機,那麼就會大肆的播出,用來吸睛,其實就是這麼個理。
也就是說學歷低、職高生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個普遍認知,都覺得這種學歷的人一定也不怎麼有出息,有時候可能連職高生本人,都會認為自己可能真的沒什麼出路這種,但是實際上這種也不是絕對的,只是學歷高的確實比學歷低的起點會高一些。
畢竟人家辛苦考上學校,肯定是有自己的意義的。
那麼就想要叮囑還在高中生的孩子們,好好努力一把,為的是自己,如果想要與社會不一樣,如果想要獲得尊重,那就再努力一點,等到過來了你就知道什麼叫做做一個有能力的人真好了!
至於那個問題,要不要和職高生在一起玩,其實試想一下如果對方一直都是很努力的孩子,而且即使學歷不高,但是人家有能力,做事情也很認真負責,其實我就覺得還好了。
總結:不用特意的去跟別人保持一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與其不斷地去適應別人,還不如好好地去培養自己。
學歷不是證明一個人的唯一出路,還有即使高考失利,也可以再考,還能考驗,所以通向成功的路其實有很多條,關鍵是看你願不願意付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