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uses:揭示SARS-CoV-2病毒蛋白存在進化上保守的功能區域

2020-12-16 生物谷

2020年4月19日訊/

生物谷

BIOON/---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在構建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三維結構路線圖並與全球科學界分享兩個月後,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

生物信息學

研究員Dmitry Korkin及其同事們在Viruses期刊上發表一篇標題為「Structural Genomics of SARS-CoV-2 Indicates Evolutionary Conserved Functional Regions of Viral Proteins」的論文。

圖片來自Viruses, doi:10.3390/v12040360。

在這篇論文中,Korkin及其團隊描述了他們如何使用

生物信息學

和分子建模來重建SARS-CoV-2的主要病毒蛋白的三維結構及其與人蛋白的相互作用。

具體來說,Korkin團隊發現了3種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分離株。SARS-CoV是2003年發現的一種冠狀病毒,也引起了全世界的感染,並造成大量死亡。

Korkin團隊得出了三個初步結論,這些結論可能在病毒建模和幫助科學家進行未來的藥物發現中起作用。首先,他們確定與人類SARS-CoV和其他相關動物病毒相比,構成SARS-CoV-2的蛋白發生的變化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經常在蛋白表面上聚集性出現。

其次,Korkin團隊發現「刺突蛋白」(SARS-CoV-2表面上的一種可以被人抗體靶向的蛋白)區域與SARS-CoV中的同一區域非常不同,這表明現有的SARS疫苗可能並不有效,人們需要一種新疫苗。

與此同時,Korkin團隊得出的第三個結論是,先前開發的抗SARS-CoV病毒候選藥物靶向的區域非常完整,這表明對這些藥物進行重新利用是可能的。

Korkin在這篇論文中寫道,「這項計算研究工作的目標是雙重的。」他說,他想「...讓這種結構路線圖和相關發現對研究界完全可用」,並且「...幫助科學家們破譯與SARS-CoV-2感染、疫苗開發和抗病毒藥物發現有關的分子機制。」

今年2月,Korkin和他的團隊構建出並公布了SARS-CoV-2的三維結構路線圖。當時,Korkin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分享了這種路線圖,以推動對COVID-19的更多研究。為了將研究結果快速分享給研究界,Korkin的完整三維結構路線圖數據集和手稿預印本已於2月14日發布在bioRxiv上(bioRxiv, doi:10.1101/2020.02.10.942136)。(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Suhas Srinivasan et al, Structural Genomics of SARS-CoV-2 Indicates Evolutionary Conserved Functional Regions of Viral Proteins. Viruses, Published: 25 March 2020, doi:10.3390/v12040360.

2.WPI Researcher’s Paper on COVID-19 Published in Viruses Journal
https://www.wpi.edu/news/wpi-researcher-s-paper-covid-19-published-viruses-journal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揭示SARS-CoV-2刺突蛋白的弱點
    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的透射電鏡圖,圖片來自NIAID RML。這種刺突結構本身實際上是刺突蛋白三聚體。刺突結構頂部存在的一個位點允許SARS-CoV-2病毒顆粒結合人體細胞表面上的一種稱為ACE2受體的酶。
  • Cell:新研究繪製出SARS-CoV-2的高解析度基因圖譜,並指出這種病毒...
    此外,他們分析了每個亞基因組RNA的序列信息,並揭示了這種病毒的基因在基因組RNA上的準確位置。相關研究結果以論文手稿的形式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architecture of SARS-CoV-2 transcriptome」。論文通訊作者為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RNA研究中心的Kim V. Narry教授和Chang Hyeshik教授。
  • Science:新研究揭示融合前後的SARS-CoV-2刺突蛋白呈現出不同的形狀
    Chen認為,即使不與細胞結合,能夠呈現這種交替的形狀,可能有助於保持SARS-CoV-2在環境中的生存能力,防止它落在表面等地方時被破壞。這可能解釋為什麼這種病毒似乎在各種表面上保持生存能力數小時至數天。Chen說,「大多數病毒在宿主外不會存活很長時間。我們認為這些融合後的刺突蛋白的剛性結構保護了這種病毒。」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SARS-CoV-2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在病毒侵染的過程中,一些病毒蛋白以及一系列病毒感染引起的細胞應激均可激活宿主細胞的自噬通路【1-3】。自噬作為細胞的防禦機制,將病毒或病毒蛋白運送到溶酶體進行降解,激活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或調節病毒誘導的細胞死亡,從而抵禦病毒感染【4,5】。病毒也進化出各種機制以逃避自噬降解,一些病毒甚至能夠利用自噬通路的膜結構完成自身的複製和釋放【6】。
  • 完整病毒顆粒上的SARS-CoV-2突刺蛋白結構獲解析
    完整病毒顆粒上的SARS-CoV-2突刺蛋白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9 17:14:05 英國劍橋大學John A. G.
  • 研究揭示SARS-CoV-2突刺蛋白介導的受體結合和活化
    研究揭示SARS-CoV-2突刺蛋白介導的受體結合和活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1 23:06:16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Steven J.
  • 研究發現SARS-CoV-2突刺蛋白中的游離脂肪酸結合口袋
    研究發現SARS-CoV-2突刺蛋白中的游離脂肪酸結合口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2:52:25 英國布裡斯託大學Christiane Schaffitzel、Imre Berger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
  • 甲型病毒nsP1蛋白的結構獲解析
    甲型病毒nsP1蛋白的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1:12 近日,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Juan Reguera及其研究組解析出甲型病毒
  • 研究揭示SARS-CoV-2抗體交叉中和活性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SARS-CoV-2抗體交叉中和活性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20:01 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Ian A.
  • 一種crAss樣噬菌體病毒RNAP的結構和功能
    一種crAss樣噬菌體病毒RNAP的結構和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4:18:19 俄羅斯斯科爾科沃科技學院Maria L. Sokolova、Konstantin V.
  • 多篇論文揭示新冠病毒變體D614G可能更具傳播性
    2020年1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今年3月之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分離並測序的大部分SARS-CoV-2基因組編碼這種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胺基酸位點614上的天冬氨酸(D)。到了4月,大多數SARS-CoV-2基因組序列發生了一個突變,將這個位點的D轉化為甘氨酸(G)。
  • 中國研發診斷工具可更靈敏地檢測SARS-CoV-2感染
    論文精選1一種基於CRISPR-Cas12a的特異增強技術,可更靈敏地檢測SARS-CoV-2感染由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新冠肺炎,已經造成全球性大流行。2CUP AI Dx:一種利用RNA基因表達數據和人工智慧推斷癌組織來源和分子亞型的工具未知原發性癌症(CUP)指存在轉移性腫瘤,但是臨床和組織病理學未能發現原發性病變的腫瘤。免疫組化檢測是用來識別腫瘤的細胞角蛋白和有限數量的細胞類型特異性抗原。
  • 劉昌孝:認識SARS-CoV-2,抗病新藥研發策略該從「何」說起
    它由兩個重疊的開放閱讀框(1a和1b)組成,共同起著病毒RNA聚合酶(Pol)的作用[7]。結構蛋白的其他四個基因的順序是5』-S(Spike)-E(包膜)-M(膜)-N(核衣殼)-3』。這些基因散布幾個編碼非結構蛋白和血紅素(HE)糖蛋白的開放閱讀框(ORFs)。儘管這些基因在同一血清群中是保守的,但每種基因在冠狀病毒中的數量、核苷酸序列、基因順序和表達方法上有顯著差異。
  • 首次看清,新冠病毒如何入侵人類大腦!今日《自然》子刊展示高清圖像
    此外,在接收嗅覺和味覺信號的腦區中,也發現了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以及免疫細胞被激活的證據。 「在我們看來,嗅黏膜神經細胞中存在新冠病毒,可以很好地解釋新冠患者的神經症狀,比如嗅覺或味覺的喪失。」 Heppner教授說道,「新冠病毒會利用嗅黏膜作為進入大腦的入口,我們的數據支持了這種觀點。
  • 中國科研團隊對病毒溯源又有重要突破,馬來菊頭蝠中發現新型蝙蝠...
    然後前幾天預測,在馬來亞穿山甲的棲息地可能有更接近SARS-cov-2病毒的蝙蝠冠狀病毒的存在,竟然又被驗證了。CELL子刊,Current Biology在5月10號發布了由山東第一醫科大學、中科院版納所、武漢病毒所、雪梨大學等多個研究機構發表的一篇文章。
  • 我國香港大學揭示SARS-CoV-2在金黃地鼠中的發病機制和傳播
    一項後續研究報告了對金黃地鼠進行不同SARS-CoV毒株的檢測,發現不同SARS-CoV毒株之間的毒力存在差異;用Frk-1毒株接種的金黃地鼠出現了致死性,這種毒株與非致死的Urbani毒株的差異在於S蛋白的S2結構域發生了L1148F突變。地鼠容易被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包括人類偏肺病毒、人類副流感病毒3型和甲型流感病毒,並可能通過接觸或空氣傳播途徑促進流感傳播。
  • Science|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揭示...
    2016-2017年,高福院士和施一研究員團隊率先解析了寨卡病毒NS1的C端分子結構,揭示了不同黃病毒NS1存在不同的表面電荷分布3,隨後解析了寨卡病毒NS1全長蛋白的二聚體結構,發現了NS1膜結合的關鍵區域4,從結構上對NS1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合作者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Paul R.
  •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最為受科學家們關注的基因突變包括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 protein)的受體結合域(RBD)上出現的N501Y突變。此前的動物研究顯示,這一突變可以增強刺突蛋白與其受體ACE2的結合能力,從而可能提高病毒的感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