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學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讀了20年的書,感覺一直沒有想明白。
01
剛畢業的時候,我曾經在城中村住過一段時間。租給我房子的是個當地的村民,因為有自家的宅基地,所以她就蓋了12層樓,每天靠租金過活。
除了收租,他們很多時候就是聚在一起打麻將。
我去上班的時候,房東開始招呼人過來打麻將,我下班的時候,他們仍然以同樣的姿勢坐在那裡打麻將,日復一日。
當時還稚嫩,大學剛畢業,意氣風發,對他們這樣的生活特別鄙視,覺得這種生活方式簡直就是虛度光陰。
有一天吃飯的時候,就跟一個平時比較要好的領導說起,順口感嘆了一句:「看他們每天這樣浪費生命,真可憐!」
這位領導是一位非常睿智的大姐,她停頓了一下,然後對我說:「你看他們打麻將可憐,也許他們看你一個大學生,穿得光鮮亮麗的,每天早出晚歸,賺的還沒他們多,說不定還偷偷議論你更可憐呢!」
聽她這麼一說,我似乎一下子醒悟過來:你認為的,也許只是你認為的。上學讀書一定要光鮮亮麗嗎?只有上班才是活著的意義嗎?每個人都有自己活著的姿態,是別人所不能理解的。
村上春樹曾說:「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只要你那片海裡有屬於你的樂趣,就開心得過吧。
02
衣錦還鄉,是很多中國讀書人的願望。
考上大學,就好像鯉魚跳龍門一樣,拿到大學通知書時,就好像已經拿到了美好生活的通行證,前途似錦。
但生活,永遠有多種可能。如果把衣錦還鄉作為讀書的願望去拼搏,那麼,有大部分讀書人將會無家可歸。
「讓愛回家公益尋親」節目裡,曾經播出過一組特殊的尋親故事:
湖南一家人尋找自己的兒子13年,但一直未找到,在志願者們的幫助下,發現他們的兒子竟然已經成為東莞街頭一名蓬頭垢面的流浪漢。
見到自己的兒子,老母親老淚縱橫:明明是挺好的孩子,怎麼會變成如今這樣?
據家人說,李默(化名)曾經也是一名大學生,大學畢業後順利考入了公務員,在政府部門上班。因為覺得自己的兩個哥哥也在政府部門,而且「混」得比他好。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就辭職南下,發誓:「不混出人樣,絕不回家!」
誰想,夢想總是很豐滿,現實總是那麼骨感。
南下打拼的李默並沒有在南方找到適合自己的落腳點。因為身份證沒有辦理第二代,他無法找到工作,但是又礙於面子不想回家,只好流浪街頭,自暴自棄,渾渾噩噩過日子。
這一晃,就是13年。
當志願者在街頭找到李默的時候,他蓬頭垢面、衣服破舊、目光流離,拒絕跟人交流。
而在這13年裡,他的父母和家人一直在尋找他。在這期間,他的父親和大哥相繼離世,終究沒有見到他們想要見到的家人。
生活終歸是尋常,很多上大學的讀書人並沒有弄明白這個道理。
03
如果不是為了衣錦還鄉,我們讀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巴菲特的大兒子在上大學的時候突然向他提出退學,理由是,他要去經營一家農場,上大學對他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巴菲特認真地跟孩子進行了溝通,了解到這才是孩子興趣之所在,他喜歡過田園生活,在田野裡他充滿激情,他確信,這是他願意投注一生精力去經營的事業。
看著孩子眼裡的興奮,巴菲特明白,這可能是孩子願意為之奮鬥的事業,他沒有權力去阻止。他更加明白:一個人,只有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能取得成功。就像他痴迷於金融一樣。
年幼的巴菲特從小就對金融產生濃鬱的興趣,滿腦子都是做生意,五歲擺地攤賣口香糖,稍大些就帶領小夥伴到球場撿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後倒賣。上中學時,不僅利用課餘時間做報童,還將彈子球遊戲機出租給理髮店老闆賺取外快。當讀到價值投資鼻祖《聰明的投資者》一書時,他一下子就頓悟了,並不斷學習,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漫漫的一生中,一個人如果被迫從事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絕對是最大的痛苦。我們很多人過得並不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是為別人活的,而不是為自己活的。社會發展到今天,很多人已經完全不用為吃飽飯而擔憂了,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過得不快樂。為什麼?因為大部分人只是過了被別人設計的人生,而不是自己想過的人生。
我們有很多學生,上學時候是為了父母而讀書,找工作是按照父母的意願找的工作,結婚時找了一個門當戶對的對象結婚,一切都按部就班,唯獨缺乏的就是樂趣。
04
劍橋大學劉煜炎博士說:「教育的目的不在於讓他成為一個學術性的人,而是讓他產生成為他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的欲望。」
喚醒一個人沉睡的志向和使命,才是教育的目的。
但這個過程很艱難,需要老師、家長、各類教育工作者非常有耐心地陪伴和挖掘。
對於每個孩子的成長,作為家長,我們不要提前預設孩子的發展軌跡,不幫助孩子下決定,不要給孩子提前做出一些判斷,不要輕易地給他貼上標籤,相信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能夠達到他自己的預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個性特徵,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留意孩子的特點,根據孩子的特點,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的興趣,不斷地去激發他產生這種志向。
這個志向也許是做學術、搞研究,也許是做一個現代化的農民,也許是成為一名編程高手,也許是成為一名藝術家......無論是怎樣的志向,只要是能讓孩子有光的,能讓孩子有強烈願望去終生努力的事情。
一旦這個志向穩固地建立了,那麼,作為家長,就要給他足夠的支持,讓他在這裡找到樂趣,並逐漸建立自己的自信心。產生了目標後,就不要放棄,堅守一輩子,你就會是成功人士。
引導孩子找到那個他有興趣堅守一輩子的事,並放手讓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使命。
我是人魚媽媽,文學碩士,80後辣媽,專注家庭教育研究。如果你認同,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