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回答類似問題時,喜歡憑想像隨意編造,且能得到更多的點讚和認同,而認證科學的回答往往不被看好。俺就奇怪了,為什麼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都喜歡聽假話而拒絕科學和真話呢?
原來從心理層面來說,假話聽了更讓人輕鬆愉悅舒服,甚至更符合自己的預期;而真話往往會讓期望破滅,且更讓人感到生硬且枯燥無味,聽了讓人不舒服。但時空通訊歷來只講真話,沒法子,願意聽的人就耐心看完,如讓您不舒服了,在此表示歉意。但請相信我,只有科學和真話,才能夠讓人更豁達和幸福。
現在我們就試著從科學角度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遺傳學研究的開端。
何謂遺傳?簡單的說就是生物的複製和傳代功能,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就是遺傳特性,也就是說老鼠生的後代還是老鼠,不會成雞鴨。但這種遺傳認識在古代還是很模糊的,只知道物種之間的生殖隔離狀態,至於生物是如何保留其形狀和特徵的,就不知道了。
一直到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他的一系列生物進化觀點被世人知道,生物學研究才真正的開始走向科學軌道。而遺傳學的開端卻是從豌豆種植研究開始,這一點恐怕並沒有多少人知道。
被譽為遺傳學之父的雷戈爾·孟德爾,是奧地利生物學家,還是位神父,但卻是一個不安於只會祈禱的神父,他曾在大學學習哲學和數學,由於家貧而輟學進了修道院,在教會辦的中學教自然科學。受到達爾文進化論激發和啟示,他開始了豌豆的種植試驗,初衷只是培育出更好的品種,但在整個試驗過程中,他發現了許多重要的遺傳特性,從而研究方向轉向了遺傳學。
經過長達8年的實驗和觀察,孟德爾運行統計和數學的方法,獲得了豌豆遺傳的許多重要特性和數據理論。1865年,他發表了論文,總結出了遺傳學三大規律中的兩大規律,即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
由此,孟德爾被認為是現代遺傳學的奠基人,後人把他的兩大規律稱為「孟德爾第一定律」和「孟德爾第二定律」,並將他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但在當時,它的理論太超前了,博學家們很難聽懂他運用高深數學、統計學解釋的生物遺傳學,因此他的理論遭到冷遇。
但孟德爾信念堅定,他預言:看吧,我的時代一定會到來。果然,在他逝世16年後,論文發表34年、從事豌豆實驗43年後,1900年,孟德爾時代來臨了。
這一年,世界上一些科學家,如荷蘭的德弗裡斯、德國的科倫斯、奧地利的切爾馬克等,幾乎同時「重新發現」了孟德爾定律的非凡價值,這個被埋沒幾十年的寶藏終於發出了耀眼的光芒。從此遺傳學進入孟德爾時代,這一年被認為是遺傳學和生物科學劃時代的一年。
後來,通過一代代科學家們不斷的深入發掘,終於找到了遺傳的重要密碼~遺傳基因,從此,遺傳學從生物遺傳機制逐步建立在了DNA基礎之上,開啟了現代基因遺傳學研究的新紀元。
現代遺傳學研究在意識意領域尚無突破。
這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失望。這裡所說的機體性狀研究,就是說遺傳學更多的還是體現在生物機體特性方面,而由物質派生出來的意識層面研究還處於萌芽階段。這個結果並不是科學家們不重視精神意識層面的研究,而是意識的本質層面更深刻,科學界對其認識很難有較大突破。
所謂智商就更多的屬於精神意識層面,這個遺傳是怎樣的呢?科學界的認識還不是很清晰。
這一點我們從日常生活就能夠感受到,只要通過親子鑑定或者親緣鑑定,能夠知道某人與某人之間的DNA相似度達到多少,就能夠知道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有多近;通過觀察一個人的樣貌,很多時候也能大致知道兩者之間是不是有血緣關係。但我們不能夠從兩個人的智商如何,很明確的得到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最偉大的工程之一,被譽為科學界的載人登月工程,經過十幾年六國科學家通力合作,完成了對人類基因組30億個鹼基對的破譯,讓人類明白了自己遺傳的許多秘密,從而對人類未來優生優育、健康長壽、疾病防治起著至關重要作用,而且對人類起源的考古、歷史、遷徙路線都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但這些,都似乎沒有涉及人類智商的遺傳。那麼人類智商到底有沒有遺傳呢?
人類智商是有遺傳的,但迄今只有定性沒有定量。
可以肯定地說,人類智商肯定有遺傳,但似乎只有定性。這個定性為:一般來說,聰明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相對而言會比不聰明或智力有障礙父母生出來的孩子更聰明一些。僅此而已,這就是定性。但這裡請各位注意兩個關鍵詞:一是「一般來說」,二是「相對而言」。
從遺傳學和統計學上,在這兩點前提下,是能夠定性的,也就是說1萬個聰明父母生出來的孩子,比1萬個不聰明或者有智力缺陷父母生出來的孩子,聰明些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大多少沒有定量。
但也可以理解為,不一般情況下,聰明父母的孩子也有可能不比不聰明父母孩子聰明,還有相對其父母本身,生出來的孩子不一定有其父母聰明。
這一點歷史上有很多例子。
比如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或者哲學家、科學家,其後代的智力或成就並不一定就會超過其父母;而一些父母智力並不很高的後代,其智力和成就卻比父母高。
愛因斯坦是世界最偉大科學家,其父母並沒有什麼特別。愛因斯坦智商當然很高,其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瑪麗克,是塞爾維亞女物理學家,曾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攻讀數學和物理,其智商應該也很高,愛因斯坦曾說:「我需要我的妻子,她能為我解開數學上的難題。」
他們育有兩子一女,其中女兒和次子先天不足,患有精神障礙疾病,大兒子漢斯·愛因斯坦智商應該較高,是美國著名大學加州伯克利分校教授,但成就比起其老爹來說就有天壤之別了。
由此可以看出智商雖有遺傳,但更多的是身體特性的遺傳。愛因斯坦次子和女兒的精神障礙,更多的就來自其妻米列娃的家族遺傳,她母親和姐姐都有精神病史,米列娃自身也較為憂鬱和內向。
那麼,智商遺傳的統計學意義。
前面說了,智商或者說智力的遺傳是沒有定量的,尤其在生物學的意義上,也就是遺傳基因的研究上,幾乎沒有什麼定量分析,但在統計學意義上還是有一些研究的。
比如一些研究認為,在一般智力差異變異中,遺傳因素大約佔有30~80%,智力遺傳影響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德國研究機構曾對一批雙生子進行多次重複智力測驗,發現5歲時智力遺傳的影響因素約佔26%,7歲約佔39%,10歲約佔54%,12歲約佔64%。隨著年齡增加遺傳的影響會越來越多,最後形成一個穩定的趨勢。這或許也是人到老年總有返祖現象(更像自己父母)的原因吧。
那麼是父親還是母親對孩子的智力影響更大呢?
現在從理論和統計學上都傾向於母親的影響更大。從生物遺傳學來說,人類智力的相關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體上,而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男性只有1條X染色體和1條Y染色體,這樣母親智力遺傳在生物學意義上就佔有先機。
一般認為,母親的X染色體基因決定著孩子大腦皮層的發育程度,而父親的基因則對後代的情感和性格影響力更大一些。這些理論研究還處於摸索探討階段,沒有精確的數據支撐。而在一些科學家在統計學意義上的實驗,似乎對母親智力影響力有更多的說服力。
美國有一項研究是對2000個家庭進行調查跟蹤和統計,發現孩子的智商與父母的智商有相關性,但這種相關性父母是有區別的,母親與孩子智商相關性佔有44.3%,而父親則只佔41.1%。這就說明,母親智商對後代影響更大一些,但也沒有大出多少。
當然,智商的發育和成長還與很多條件環境相關,如生活和學習環境,家庭父母的親情關愛都會對後代智力產生影響。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助於孩子海馬體等大腦構造的發育,從而影響智力的高下。因此,遺傳因素形成的智力一般只佔40~60%,而環境因素對智力的影響同樣具有40~60%,孰輕孰重,大家可以掂量,最好是均衡發展哈。
至於第一個孩子會得到父母誰的智商更多,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或許大家可以從上述討論中悟出其中的一些奧秘。
文章來源:百度知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