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的塹壕戰,讓蘇軍損失慘重的施勞弗高地戰役

2020-12-15 歷史皇太后

1945年4月的德國已經是奄奄一息,蘇軍和盟軍自東西兩面殺來,缺槍少彈的德國幾乎無力阻擋。但凡只要還有點清醒的意識,都不會認為德國還有翻盤的機會,甚至於是德軍內部都已經快放棄希望了。但是戰爭此時尚未結束,蘇德雙方圍繞著柏林還將進行血戰。可在柏林戰役爆發前,蘇軍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就將面對一場塹壕戰式的血戰——施勞弗高地戰役。

一、施勞弗高地

此刻蘇軍元帥格奧爾吉·朱可夫正意氣風發的率領他那強大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他的目標是德國的黑色心臟——柏林。只要能夠攻克柏林,那麼朱可夫不僅能夠徹底結束這場戰爭,更可以從'莫斯科的保衛者'變成'柏林的徵服者'。對於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將領而言,這將是他無法拒絕的榮譽。為此,朱可夫激昂不惜一切代價的發起進攻,直至他拿下柏林為止。

而對面的德軍自然知道蘇軍的打算,即便是到了山窮水盡的狀態,德軍依舊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聚集了自己最後的力量,打算和蘇軍來一個困獸之鬥。希特勒相信他將在柏林城下阻擋蘇軍,甚至可以消滅進犯柏林的蘇軍,從而扭轉整個戰局。雖然不知道希特勒哪來的這個自信,或許那可能只是希特勒的幻想,但是德軍仍舊運作起來,盡其最後的力量試圖阻止蘇軍的進攻。

有關於蘇軍的進攻方向上,德軍有過很多的判斷且都較為準確,畢竟戰況發展到這一步,蘇軍也沒有什麼可隱瞞的必要了,鋼鐵洪流滾滾向前就行了。其中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進攻方向就被德軍的防守戰大師哥特哈德·海因裡希判斷出來了,這位擅長於防守戰的陸軍大將判斷朱可夫將率領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其重點在於渡過奧德河和沿施勞弗高地的東-西高速公路推進。

故此,哥特哈德·海因裡希將自己的第9集團軍部署在了施勞弗高地附近,而放棄了主力守衛河岸的念頭,只希望扼守高地來阻塞蘇軍的攻勢。畢竟此處能夠俯瞰奧德河,且能夠控制從此處通過的高速公路。德軍在這裡修築了許多的工事,構成了三道延伸至柏林的防線。同時為了確保能夠萬無一失,哥特哈德·海因裡希還命令工兵在上遊水庫放水,將平原變成了一片沼澤,蘇軍若要進攻施勞弗高地,就必須先穿過沼澤才行。

二、蘇軍進攻受挫

當朱可夫率領部隊抵達時,入目之處就是這樣的一片景象——部隊面前是一片人工製造的沼澤地,這將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進攻帶來天大的麻煩。而且即便穿過了沼澤,也必須面對德軍的三道防線,尤其是俯瞰奧德河的施勞弗高地,絕對會成為進攻的巨大阻礙,也是德軍的防禦核心所在。朱可夫對此顯得憂心忡忡,許多蘇軍名將都曾在哥特哈德·海因裡希的防線上撞得頭破血流,包括朱可夫自己也是如此,朱可夫知道施勞弗高地會成為一塊難啃的骨頭。

不過朱可夫也有自己的底氣,他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有足足77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5個坦克軍和2個機械化軍,士兵超過百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多達3059輛,各型火炮/迫擊炮18934門,如此多的兵力,朱可夫自認就算是他的士兵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德軍了,豈有畏敵不進的道理?於是朱可夫一聲令下,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在1945年4月16日拂曉發動了進攻。在重炮的掩護之下,蘇軍步兵開始發動進攻,試圖為裝甲部隊打開一個缺口。

然而朱可夫沒想過的是,哥特哈德·海因裡希對此早有準備,那些沼澤地成為了蘇軍進攻部隊的噩夢,士兵在爛泥裡行動不便,少數伴隨進攻的坦克也是寸步難行。而蘇軍的炮擊也毫無作用,德軍早就撤離了第一道防線,蘇軍的炮彈只是落在了空無一人的陣地上。同時,朱可夫之前用來照明道路的探照燈也成了敗筆,這些大功率探照燈反而讓蘇軍士兵自己雙眼昏花,更為德軍指明了蘇軍進攻部隊的位置。結果就是蘇軍部隊還不等衝上德軍陣地,就慘遭德軍火力的屠殺,朱可夫的第一次進攻徹底失敗。

如此不順利的進攻讓朱可夫顏面無光,故而又抽調來了第1、第2近衛坦克軍發起攻勢,可因兩個近衛坦克軍不在原本的進攻計劃中,反倒是讓他們和步兵擠在了一起,也一併成為了德軍反坦克火力的犧牲品。一整日的進攻下來,蘇軍僅僅推進了六公裡左右,整個進攻趨於停頓狀態。同時蘇軍在4月16日的損失較為巨大,近兩百輛坦克被德軍摧毀、擊傷不說,還有超過七千多名士兵的傷亡。迫於無奈,朱可夫只能在下午三點向史達林報告,說自己的進攻受到了挫折,進展十分緩慢。

三、逐漸崩潰的德軍

史達林沒給朱可夫留一點情面,只是讓朱可夫到了晚上再給他打電話。結果朱可夫下午挨了一頓臭罵,被史達林指出了過早投入近衛坦克軍的錯誤,並表示科涅夫率領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進展順利,現在統帥部已經命令科涅夫率部北上,準備對柏林發起進攻。史達林這一招是在激將,希望朱可夫能全力攻克柏林。而朱可夫聽聞科涅夫已經帶著部隊直奔柏林而去,也顧不上那許多,連夜開始調動部隊,準備在次日猛攻德軍防線,力求獲得進攻柏林的機會。

朱可夫這時候已經發起狠來,他決定拿出自己最為擅長的進攻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兵力優勢,對德軍發起波浪式進攻,希望能夠用這樣的方式徹底壓垮德軍的防禦。在4月17日一整天裡,德軍和蘇軍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蘇軍各部隊紛紛向朱可夫請求支援,因為他們在這種波浪式進攻裡承受了較大的傷亡,各級指揮官也對朱可夫的戰術頗有怨言。而施勞弗高地上的德軍也沒好哪去,他們承受的壓力同樣巨大,在蘇軍的強大攻勢下他們也一樣喘不過氣來。

到了4月17日傍晚,哥特哈德·海因裡希主導的施勞弗高地防線仍舊是屹立不倒,朱可夫又付出了和16日一樣的高昂的損失。但是哥特哈德·海因裡希的防禦也已經瀕臨極限了,而且他的友軍中央集團軍的右翼已經在科涅夫的攻勢下大踏步的後退,這嚴重的威脅了施勞弗高地的防禦成果,因為這意味著陣地上的德軍的後路遭到了威脅,很容易遭到蘇軍的合圍。更關鍵的問題是,經過兩天的血戰之後,德軍第九集團軍的彈藥和裝備消耗大半,很難繼續抵抗了。

4月18日,蘇軍再一次發動了猛攻,這一次德軍的防禦瀕臨崩潰,雖然德軍給蘇軍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可是三道陣地已經被摧毀兩道,蘇軍不僅繞過了施勞弗高地,而且逼近了德軍最後一道防禦陣地。對於哥特哈德·海因裡希而言,此時已經是最為惡劣的情況了,如果最後一道防線也被蘇軍攻破,那麼柏林和蘇軍之間就再無任何阻攔了。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德軍已經沒有守住陣地的可能了。而朱可夫也知道德軍即將守不住陣地,他下令部隊在次日繼續發動進攻,務必要擊潰哥特哈德·海因裡希的防禦,勝敗在此一舉!

結語

4月19日,朱可夫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突破了哥特哈德·海因裡希最後的一道防線。面對蘇軍排山倒海般的強大攻勢,縱然哥特哈德·海因裡希是二戰第一防守戰名將,如今也沒有了抵抗可能,他只能率領殘部後撤以免遭到全殲。此役德軍光陣亡就高達12000餘人,傷者被俘者不計其數,蘇軍也為了這次勝利而有超過三萬人陣亡作為代價。但是對於蘇軍而言這是值得的,因為通往柏林的道路已經打開了。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巨人的碰撞——蘇德戰爭》

相關焦點

  • 二戰中最後的塹壕戰,施勞弗高地前的血戰,蘇軍為何損失慘重?
    玩過《使命召喚5》的玩家,一定對第八關的坦克戰不陌生,在這一關裡玩家將駕駛一輛T-34/85中型坦克和德軍廝殺。而這一關的背景則是爆發在1945年4月16日至19日的施勞弗高地戰役,國內也有稱之為澤勞高地戰役。此戰是蘇聯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進攻柏林的必經之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一場塹壕戰的爆發地。
  • 第三帝國覆滅的前夕-血戰施勞弗高地,朱可夫劍指柏林城
    蘇聯人進攻的重心就位於施勞弗高地。朱可夫把部隊集中在庫斯特林附近建立的橋頭堡內,正對著施勞弗高地。戰役於4月16日拂曉前打響。朱可夫使用了這一時期蘇軍常用的戰術,只不過規模大一些。他首先用重炮把敵人的陣地犁一遍,然後出動步兵打開一個突破口,為裝甲部隊掃清道路,最後大量坦克衝進口子,向縱深突破。蘇軍使用大量探照燈以克服在晚間戰鬥的不利因素。
  • 第二次世界大戰五大著名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一,幻影突擊-德國的閃電戰「只要是在上一場戰爭中大放異彩的東西,在下一場戰爭中肯定會黯然失色!」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經典的戰役是哪些?我國入選戰役令人想不到
    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的20億以上人被捲入戰爭中,共有九千餘萬的軍民傷亡。二戰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經典且著名的戰役,人們評選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四大經典戰役,我國也有一戰役上榜。 1941年6月22日早上,希特勒不宣而戰,對蘇聯發起全面攻擊,「基輔包圍戰」爆發。德軍繼續在蘇聯戰場使用「閃電戰」,短短幾天時間,就消滅了蘇軍大批主力部隊。而蘇軍由於缺乏準備,指揮笨拙,被俘虜的人數數以十萬計,這種劣勢一直持續到了9月,並達到巔峰。這場戰爭中,蘇聯兵力最強的西南方面軍全軍覆沒。
  • 二次世界大戰的十大經典戰役
    隨後,英法等國對德宣戰,正式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帷幕。 2、血灑長空——不列顛空戰 不列顛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史達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從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史達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該戰役是近代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人數達200多萬,其中蘇聯方面損失112萬多,軸心國損失150多萬。參與該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其他任何戰役都要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偉大的轉折點——莫斯科保衛戰
    每當我們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我相信即使對歷史不是很熟悉的人也能聯想到莫斯科保衛戰,這足以說明這場戰爭的地位與影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這場聞名遐邇的著名戰役。 莫斯科保衛戰又稱莫斯科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之一。這場戰爭從1941年10月開始一直到1942年1月結束。
  • 柏林戰役:第三帝國的終結之戰
    1945年4月16日至1945年5月2日,蘇聯紅軍進攻德國柏林,在這場戰役終結前,阿道夫·希特勒自殺。納粹德國在這場戰役結束後,5月8日,籤署無條件投降協議,宣示納粹德國正式覆亡,正式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事的結束。 那麼,柏林戰役的背景是什麼?
  • 諾門坎戰役的貓膩:蘇軍鋼鐵洪流傷亡比日軍大?日軍藏了多少數字
    文/商學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東亞,日本妄圖以一己之力侵吞整個遠東地區,將朝鮮地區,中國東北地區,以及中南半島全部收入囊中,並且還襲擊了馬來半島和印尼群島。
  •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紀錄——莫斯科保衛戰
    但希特勒斥責將軍們對戰爭中的經濟問題一竅不通,在他看來以基輔為首輔的烏克蘭是全蘇聯的糧倉,眼下最重要的是攻佔基輔,至於莫斯科倒可以暫時放一放。 八月初,希特勒把陸軍總部原定用於莫斯科方向的古德裡安坦克部隊南調,配合南方集團軍群進攻基輔。基輔戰役從盛夏打到秋初,蘇軍在基輔防禦戰中嚴重失利。不僅損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於這個方向的預備隊也消耗殆盡。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個戰場——黑龍江虎林要塞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我看在親生經歷過那場戰爭的人,仍然心有餘悸。那場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有5500-6000萬人死亡,1.3億人受傷,戰爭損失達五萬億美元。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這在人類的歷史上是絕無空前,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是永遠無法彌補的。而且早在二戰之前日本就對我們國家進行了侵略。
  • 一次誤讀電報,導致蘇軍損失2648輛坦克,慘痛的杜布諾反擊戰
    杜布諾反擊戰是蘇聯衛國戰爭初期,蘇德雙方爆發的第一場大規模坦克戰,交戰雙方總共投入了多達4695輛坦克,然而佔據絕對數量優勢的蘇軍竟然在短時間裡敗下陣來,損失高達2648輛坦克,西南方面軍機械化集群損失異常慘重,導致烏克蘭戰場局勢失衡,那麼這場戰役中究竟是什麼令西南方面軍損失如此慘重呢?
  •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重要轉折點中途島戰役
    大家好,我是阿段,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美國的一部於2019年上映的電影,《決戰中途島》,導演羅蘭·艾默裡奇電影開始以日本偷襲珍珠港,造成美國海軍損失慘重為例,繼而引發美國對於日本偷襲珍珠港進行反擊,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重要轉折點——中途島戰役,這場戰役使日本海上力量受到沉重的打擊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拍攝的8張舊照片和它們背後的故事
    今天向大家分享一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拍攝的老照片,時間從1939年跨越到了1945年,這是一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一次全球性戰爭。在戰爭最高峰時期,全球有接近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近20億人口被捲入戰爭,造成的傷亡不計其數。
  •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紀錄——華沙保衛戰
    十九、華沙保衛戰 1944年夏,蘇軍為配合美英第二戰場的開闢發動白俄羅斯戰役。隨著戰線推進,蘇軍終於打出國界,挺進到波蘭境內。波蘭流亡政府領導的衛國軍在華沙舉行起義,但已逼近華沙的蘇軍卻突然停頓下來。在42天的時間裡,眼見僅一河之隔的首都華沙毀於德寇之手。
  • 二戰中最大的三場戰役,共殲滅德軍200多萬
    第2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這場大戰總共動員了超過1億名軍人參與作戰。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春秋時期全世界的人口還不到一個億。也就是說,第2次世界大戰中前後所動員的軍人的總數已經超過了2500年前全球人口的數量。
  • 為何蘇軍損失整個方面軍都沒事,德軍損失一個集團軍就失掉主動權
    蘇德戰場是歐洲二戰的主要戰場,蘇德兩軍都在戰爭中付出了很慘重的代價。 然而,蘇德兩軍在戰爭中碰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基輔戰役結束後,儘管蘇軍損失了整個西南方面軍,但蘇軍仍然能抽調兵力在莫斯科前線防禦德軍,最終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而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前線損失了一個第6集團軍就失掉了整個蘇德戰場的主動權.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一戰時的暴風突擊隊,為了適應塹壕戰,德軍發明的「人肉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往往因年代的久遠知名度並沒有二戰要高,其慘烈程度在我們眼裡看起來好像也要弱一些。但若以當時士兵的角度來看,還是一戰要更讓人絕望一些,道理就跟你第一次去拔牙和第二次去拔牙的感覺一樣。在塹壕戰的大趨勢下,坦克誕生了,而在它誕生之前,雙方只能幹耗著嗎?當然不。
  • 透過歷史照片裡的「小人物」細節,身臨其境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影像技術的成熟和發展,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戰爭期間的小人物的歷史瞬間。通過這些瞬間的歷史片段,我們可以從細節中,身臨其境到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的殘酷。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經濟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
  • 從裝甲支隊到機械化軍:回顧蘇軍裝甲兵從戰術到戰役層面的演變史
    此前僅靠步兵是難以突破這樣的塹壕體系,但是坦克卻可以輕鬆的跨越,傳統的靜態塹壕戰出現了轉機,機動作戰再度在戰場上成為可能。一戰中證明了坦克的巨大軍事價值,但是當時的坦克研發尚處於起步階段,相關的坦克使用戰術也非常簡單原始,戰後圍繞著坦克的性能和戰術的研發成了各大軍事強國爭相研究的話題。
  • 世界大戰。馬恩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馬恩河地區進行的兩次會戰。第一次是1914年馬恩河會戰。此前,英、法聯軍在邊境作戰失利,撤軍重新做了部署。德第一、二集團軍因追敵而進入法軍重兵集結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