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這部世界名著,自問世以來便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一度掀起了一陣「海明威熱」。直到現在,它的魅力依舊,沒有因為時間的久遠而衰退。這部小說情節簡單,海明威並沒有費盡心思的去構造一個新奇的故事,而是選用了一個文學史上常見的老套故事,然而不論你什麼時候讀到它,都會被其中簡單的故事所打動。
《老人與海》的大獲成功離不開海明威的冰山創作原理,故事如果是海面上露出冰山的八分之一,那麼八分之七則隱藏在海面下。學者們根據水下隱藏的八分之七,對這部小說的主題思想做出了各類解讀。
在眾多解讀中,被公認的小說主題,是老人聖地牙哥在必敗的命運面前,所展示出的非凡勇氣和優雅的風度,呈現出的「硬漢」精神,是人類永不言敗的頌歌。它激勵了很多人,甚至海明威也以一個「硬漢」形象對美國社會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小說中的經典名言:「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更是被很多人當作人生的座右銘。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被人們視為「硬漢」的海明威,最終卻選擇了自殺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結局或多或少意味著,他對這個世界的失望,對生活的無所寄託,不然為何會選擇「繳械投降」?
向生活投降的海明威,與小說中拼命抗爭的老人,他們身上有著一定的共同點。他們都可以代表社會關係中的精英者,海明威在文學界佔有一席之地,老人聖地牙哥在捕魚上有著精湛的技巧和驚人的戰績。他們的人生都曾在各自的領域內輝煌過,然而最終他們還是不可避免的面對失敗。
在處理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上,他們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抗爭,海明威一生都在冒險,他的小說幾乎可以說浸透了他大部分真實的生活經歷,《老人與海》中的老人也不例外。聖地牙哥一生都在海上,年輕時做水手船員,老年時還是以捕魚為生,在海上經歷了很多危險。但他們從來沒想要靠岸,過一種安穩的生活。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內不斷的尋求突破,挑戰極限。
本文將通過理解大海與老人,這兩種富有象徵寓意的物與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來進一步探討《老人與海》的主題。
人與大海的關係折射出人與世界的關係
在西方文學中,用大海來象徵神秘莫測而又危機四伏的現代世界,並不罕見。英國小說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魯濱遜總是在出海時遇到危險,第二次出海更是被海洋圍困在一個荒島上。美國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的《白鯨》,也是把故事的主戰場設在大海上。20世紀英國作家戈爾丁的《蠅王》,也是把一群兒童困在一個荒島上,等等,都是以大海為背景的作品。
以大海象徵人類世界也是西方文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作家們通常借人和大海的關係來比喻人和世界的關係,人在大海上的意象,就是指人存在於瓢忽不定的生存環境中,
在海明威的後期作品中,故事常常介於一場「死亡」與「硬漢」之間的抗爭。在海明威的眼中,人類世界從未擺脫過暴力。而在他自己的一生中,也直接或間接的參與了這種暴力。他直接參與過的有形暴力,如親身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親眼所見戰爭的毀滅性,武器的暴力,監獄的恐怖以及死亡的可怕。而這些有形的暴力又直接導致了他精神上的創傷,由於參戰帶來的傷痛,他的心靈和肉體都倍受折磨。
可以說,他的人生一直交替在和平與鬥爭之間,從而不斷的從中獲得這樣那樣的成就,而這也是人類存在於世界的永恆價值之所在。
在《老人與海》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老人對大海既充滿熱情與好奇,又有些恐懼和獨孤。在面對大海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他時而認為大海是女性,即使她做了某些粗暴或邪惡的事,那也是因為她身不由己,就像女人受月亮影響一樣。對於大海仍舊充滿好奇,他在想坐在飛機上看大海是什麼樣子的?
他可憐他捕到的大魚,但是並不會因為一份憐憫而動搖要殺死它的決心。他慶幸不用嘗試去殺死太陽或月亮,只要依靠大海和殺死我們真正的兄弟就足以謀生了。他認為大海裡有我們的朋友和敵人。
在小說的結尾,他一無所獲而歸,他想到了床,說床是個好東西。同時也想到了失敗:
你很容易就被打敗了,他想。我以前倒是不知道你這麼容易被打敗。也不知道什麼能打敗你,他想。「沒事啦」他說,「我出海太遠了。」
床象徵著安穩、包裹和舒適的空間,同時對於一個老人來說,床也意味著人生歸宿。老人並不甘心面對失敗,要知道為了那條大魚,他差點把命搭上。可是大海並沒有對他展示出絲毫的憐憫,最終還是讓他一無所獲。
對於第85天,是成功還是失敗,很難定義。但是在大海面前,老人不得不承認,大海的世界有時與暴力為伍,他的小漁船根本無法駕馭那片孤傲的大海。
「海非常大,漁船又很小,很難看到的,」老人說。他發現有人可以聊天真好,他再也不用自言自語或者對著大海說話了。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在海明威和老人的眼中,人與大海的關係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這也是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一對矛盾,在和諧中有著暴力的一面,而暴力的抗爭中又是為了某種短暫的和諧。
老人離不開大海,以捕魚為生,大海是他生存與活動的家園。無論大海是和平的還是兇險的,他都必須出海打魚。因為不出海,就會失去「漁民」的身份,就失去生存的資本。另一方面,「大海」是不以老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大海的兇猛和無常,常常與老人的意願想違背。
這也就決定了人在自然生存法則面前總是會陷入這樣那樣的困境,但又不得不去進行抗爭。如果離開了這個生存的世界,那麼人類將永遠一事無成。
從這個意義上講,老人與大海的關係,折射出人與世界的關係,是互相依存與相互矛盾鬥爭的關係。人要想滿足自己的需求,只能不斷的進行抗爭,通過競爭來獲取自己的食物、名譽和地位。
老人的形象與社會精英者們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方式
大海作為人類世界賴以生存的環境象徵,即使是久經沙場,擁有豐富經驗的精英,在大海深不可測的變幻中,也隨時面臨著威脅與不可避免的失敗。海明威筆下的老人並不只是一般意義上泛指的普通人的象徵,更象徵著現代社會人類中的精英者們,以及他們在社會中所呈現出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方式。
在短短的篇幅中,海明威不惜花費筆墨對老人的過去進行了回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那場三天三夜的扳手腕比賽,那是一場意志力的競爭,在人與人的較量中,老人擁有著超出常人的意志力,這點毫無疑問。他也曾捕到過令人羨慕又值得自己驕傲的大魚,但是那又怎樣,一切的過往輝煌,對於年老的聖地牙哥,也只不過是一件往事。
在永不停止的生存面前,他還是要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奮鬥不斷的挑戰,從而再次獲得眾人的羨慕和驚人的成績。但是現實的很多東西總是與人的自由意志相悖,面對高深莫測的大海,老人失敗的可能性遠大於他成功的可能性。
但是可貴之處在於,他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了繼續為榮辱為生存而戰,因為老人深知:人類生存的需要決定人自身的需要永遠不能滿足,而價值就在於人的行動。人類不會以一次性的勝利,獲得永遠的滿足。
同時人類的每一次進步幾乎都伴隨著各種巨大的災難。歐洲中世紀大規模的蠻族入侵,比大瘟疫更可怕,他們見人就殺,毀壞了很多古代文明的成果。在文藝復興時期,黑死病、鼠疫,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
近現代社會從資本主義早期走到今天,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嚴重損害了人的生命,摧殘了人性。但人類也正是在各種各樣的災難中,頑強的成長發展起來了。
在作品中,讀者可以看到20世紀西方人所面臨的精神困境和尷尬境地,以及人類精英在面臨困境時的無奈與悲嘆。但是,老人聖地牙哥在面對人生艱難的境遇時,沒有逃避,而是選擇了行動,這讓人類有了永恆的價值,這正是人類發展歷程的藝術寫照。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總在尋找著心中的偶像和英難,因為從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我們能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養分,也能看到現實的殘酷與冷漠。從他們的行為方式中,獲得繼續前行和奮鬥的勇氣。
20世紀的西方世界,無疑是一個物質文明獲得極大發展的時代,與此同時,西方文明也遇到了巨大危機,如何認識現代社會所遇到的問題,從而對人類自身及個體有所借鑑,《老人與海》無疑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