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系列之十九:人生一世孤獨立

2021-01-22 經濟觀察報

在我們這個時空中:愛因斯坦永垂不朽!


經濟觀察報 馮八飛/文


絕大多數的人死,是因為老了。我們中國人說「老了」,會想到什麼呢?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的《登高》,說的就是這老來景像。懂的人就懂了,不懂的,解釋一萬遍也還是一個不懂。


愛因斯坦就不懂。


他一如既往地走在普林斯頓林蔭道上,一如既往地用雨傘一格一格劃鐵柵欄,一如既往地與小孩兒打招呼。他到達普林斯頓時這些孩子多半還沒出生,不過,他還是跟他們很熟。



羅愛莎說過,大家都老了,只有愛因斯坦「猶如返老還童」。


可是,羅愛莎去世也快20年了。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老了,只需看身邊的朋友。如果身邊都是老頭兒老太太,就證明你老啦。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越來越缺乏動力去結識新朋友,因為不需要。新朋友越來越少,老朋友也會越來越少,因為他們會離開,如果不是你先離開的話。朋友和親人在身邊時,我們並不覺得珍貴,可他們一旦離開,你就會發現他們多麼重要。因為,沒有他們,你就是個孤獨的老人,無論你多有錢、多有名或者多有權。


愛因斯坦是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天才,但天才更容易孤獨。這個偉大的天才一生追求孤獨,現在終於如願以償。因為,他的親人與朋友,已經一個個離他而去。


1936年,他的太太羅愛莎去世,愛因斯坦從此未再婚。1951年,愛因斯坦惟一的妹妹瑪雅去世。親人一個個離去,把生命一絲絲從愛因斯坦身上抽走。瑪雅去世後,愛因斯坦身邊只剩下繼女瑪戈特和秘書杜卡斯。同時,統一場研究原地踏步,量子論卻如日中天,愛因斯坦在家庭和物理都面臨無邊的孤獨。


可是,愛因斯坦並未覺得自己將要離去。


1955年4月13日,他在《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上簽字,之後開始起草電視演講稿,突覺腹部劇痛,醫生診斷後建議手術。愛因斯坦一口回絕。相對於當時的醫療衛生條件,活了70多歲的愛因斯坦要算高壽。實際上愛因斯坦從小身體就不太好,但他一生很少配合醫生,更不愛吃藥。有次醫生給他開了藥,就站在一旁監督他吃藥,愛因斯坦相當不以為然,但還是很配合地吞下藥片。看到醫生放心地鬆了口氣,愛因斯坦問:「醫生,您現在覺得好些了嗎?」


1945年和1948年愛因斯坦連做了兩次大手術,最後發現腹部主動脈上有個瘤子。這個致命的定時炸彈跟著愛因斯坦週遊世界,顛沛流離,隱而不發。


那天,它爆炸了。


第二天,心外科專家格蘭醫生從紐約趕來。儘管愛因斯坦很虛弱,開刀危險,但格蘭還是建議開刀:這是唯一延長生命的辦法。愛因斯坦搖搖頭,低聲拒絕說:「不用。」正如當年醫生告誡他那個瘤子隨時可能破裂,他笑著說:「那就讓它破裂吧!」


4月16日,病情惡化,醫生讓愛因斯坦立即住院,愛因斯坦大搖其頭,差點把滿腦袋的捲髮搖掉。醫生只好提醒他,杜卡斯天天看護他,也快要累病了。愛因斯坦這才勉強同意入住小小的普林斯頓醫院。入院後他讓人把老花鏡、鋼筆、一封沒寫完的信和沒做完的計算送來,在病床上坐起來戴上老花鏡想繼續計算,卻驚訝地發現自己居然拿不住小小的鋼筆,筆滑到了地上。


愛因斯坦不願住院,並不是演給後世看的橋段。


他是真的不怕死。他不怕死,是因為他知道生命是什麼。


2000多年前,有個古希臘哲學家因性情古怪被廣大希臘人民普遍鄙視。當他感覺自己快死時,他坐進熱水澡盆,要了一杯濃鬱的紅酒,寫下一封信,稱這一天是他最幸福的一天,因為,他的腦海中充滿哲學。這個怪人是伊壁鳩魯。


在信中他解釋了自己為什麼不怕死:「當我們存在時,死亡並不存在;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存在。」


我們都不存在了,還怕死亡幹啥?


很多人稱伊壁鳩魯為「享樂主義哲學家」。我很不同意,因為很少有享樂主義者不怕死。我覺得他跟莊子一樣,是從根兒上透破了生死。


第二天4月17日是星期五,兒子漢斯從加利福尼亞飛來,瑪戈特當時也住院,她坐著輪椅來到愛因斯坦床前,愛因斯坦和他們聊了幾句後微笑著安慰他們:「沒什麼,這裡的事兒我已經辦完了。」他立下遺囑:不舉行宗教儀式,不發訃告,不舉行葬禮,不要墳墓,不要紀念碑,不要故居。總之,什麼都不要。然後,他讓所有探望的人都回去,坐在病榻上,開始他一生的最後一次計算。


他計算的是統一場。


入夜,愛因斯坦讓杜卡斯回去休息,再算一會兒後他累了,於是將統一場草稿輕輕放在床邊,平躺到病床上。


這一躺,是愛因斯坦最後一次兌現自己的諾言。


很多年之前愛因斯坦告訴朋友英費爾德:「我喜歡生命。但如果我知道再過3個小時就要死,也不會驚慌失措。我只會考慮怎樣更好地利用剩下這3個小時,然後,我會收拾好紙張,靜靜地躺下,死去。」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家,並非預言家,然而他的N多預言都實現了,包括這一個,雖然時間上略有出入。


深夜,來查房的護士羅素發現夢中的愛因斯坦呼吸困難,於是想請醫生過來看看,剛走到門口就聽愛因斯坦用德語說了幾句話,羅素不懂德語,連忙折回病床,赫然發現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業已駕鶴東行。


愛因斯坦百分百兌現了當年給羅愛莎的承諾:「假設大限一到,就是倒斃也要儘量少用醫療手段。」


按照我們這個時空的計算法,這是1955年4月18日1時25分,愛因斯坦腹腔主動脈瘤破裂,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天才隕落在美國東部凜冽的冬晨。


魂衝九霄。



愛因斯坦去世,遵他的遺囑,沒有官方訃告,連工作單位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也沒發訃告。然而,沒有官方訃告,並不等於沒有訃告。電訊傳遍地球每一個角落,所有報紙都是大字通欄標題:「當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逝世,終年76歲」、「世界失去了最偉大的科學家」、「人類失去了最偉大的兒子」……很多報刊重登了法國物理學家朗之萬1931年對愛因斯坦的評價:「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物理學史中愛因斯坦名列前茅。他現在是、將來也一定是人類宇宙中的超級巨星……我覺得他也許比牛頓更偉大,因為他對科學的貢獻更深刻地進入了人類思想的基本概念。」


遵愛因斯坦遺囑,遺體當天下午兩點即在普林斯頓馬瑟火葬場火化,沒有儀仗、沒有花圈、沒有樂隊、沒有悼詞,送行的只有最親近的12個近親好友,整個火化儀式只用了90分鐘。絕大多數文章稱讚這個簡單的告別「偉大高尚」。其實這是誤解。愛因斯坦這樣做並不是出於偉大的高尚。他說過:「我自己不過是自然一個極微小的部分」。


把自然的東西還給自然,談不到偉大或者高尚。


It has to be this way! 就是應當這樣。水深而回,葉落歸根。


愛因斯坦惟一在世的朋友格利芬回憶說:「愛因斯坦希望一聲不響地離開,他害怕他的住房或墳墓將來成為紀念堂。為什麼他會允許別人研究他的大腦?他的3個女人根據他的要求把骨灰撒在一個秘密的地方。我覺得肯定是研究院後面的森林。他休息時總去那兒散步。」


格利芬被公認為愛因斯坦最後的忘年交,他這裡說的每句話都是一個故事。比如,他說的「3個女人」:瑪戈特是愛因斯坦第二任太太羅愛莎與前夫所生的女兒,此時跟他一起住在普林斯頓醫院;杜卡斯是與他一起亡命美國的私人秘書,也是他的遺囑共同執行人;而範圖娃則是2004年才發現的最後一個「愛因斯坦的女人」。


只有她們仨確切知道愛因斯坦骨灰撒在哪裡。現在她們都過世了,而且,她們沒有留下任何文字透露愛因斯坦的骨灰到底撒於何處。她們忠實地執行了愛因斯坦的遺囑,不折不扣。


再比如格利芬說「為什麼他會允許別人去研究他的大腦?」這句話說的是愛因斯坦生平演的最像偵探劇的故事。


這齣劇上演時男主角愛因斯坦已經過世,然而他依然是男主角。


這齣劇發生在愛因斯坦逝世之後、遺體火化之前這幾個小時裡。配角是負責愛因斯坦屍檢的是普林斯頓醫院病理科主任哈維。他對科學泰鬥愛因斯坦仰慕已久,認為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一定能揭開天才產生的秘密。他先解剖愛因斯坦所有器官,最終宣布愛因斯坦死於「腹部大動脈瘤破裂」,愛因斯坦的遺囑執行人內森全程在場作證。


因此,哈維是世界上惟一一個切開過愛因斯坦的人。


但是,哈維還做了一件連內森都不知道的事兒:他私下徵得愛因斯坦長子漢斯同意,悄悄將愛因斯坦大腦取出帶回家,測量、拍照、請畫家素描,最後將大腦分區切成240塊,防腐處理後又為大腦各個部位製作一組醫學切片,共240多片。隨後,哈維將一部分切片分送各個研究機構,其餘大部分秘密保存。


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結果令全世界愛因斯坦迷大失所望:愛因斯坦的大腦和普通人沒什麼不同,腦重只有1230克,還略低於成年男性平均值,遠落後於俄國大作家屠格涅夫,後者大腦重為2012克,大大超出人類平均值。雖然後來的研究證明愛因斯坦大腦確有些方面異於常人,但總體而言,從大腦上看,愛因斯坦的大腦就是人腦,既非恐龍腦,也非豬腦。


1997年,84歲高齡的哈維將腦切片送還普林斯頓大學。


因為沒徵得愛因斯坦的同意就取出了他的大腦,哈維害怕大師在奈何橋上把他踢下水去,於是,去普林斯頓大學之前,他專門攜愛因斯坦的腦切片做了一次橫貫美國東西部的旅行,因為愛因斯坦去世前曾告訴哈維,他想作一次這樣的旅行。


哈維不知道的是,這次旅行驚動了聯邦調查局。胡佛死了這麼久,聯邦調查局卻並未忘記愛因斯坦,他在死後仍然受到這個世界最大特務組織的「保護」。哈維從東到西旅行4000公裡,聯邦調查局就跟了他整整4000公裡!


還好哈維沒把愛因斯坦的大腦扔進太平洋或者打包寄給中國,要不估計聯邦調查局會在太平洋邊當場把他切片蘸醬油吃了。


愛因斯坦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怎麼樣了呢?


長子漢斯作為愛因斯坦的兒子在科學界可說前途無量,但他堅決不當「星二代」,很少採納愛因斯坦的建議,弄得後來愛因斯坦也索性不給他提建議了。漢斯靠自己的努力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學院水力工程學教授,後因心臟病去世。


愛因斯坦的二兒子愛德華沒這麼幸運。他9歲時父母就離異,很少與住在柏林的父親見面。他10多歲時興致勃勃地寫信給父親,但愛因斯坦卻忘了回信,讓他十分悲傷。成年後他成為出色的鋼琴演奏家,且刻苦鑽研醫學,卻不幸於1929年精神分裂。愛因斯坦到美國後愛德華留在瑞士,父子從此再未見面。愛德華此後一直由母親馬蜜娃照顧,馬蜜娃去世後被送入蘇黎士精神病院並於1965年在那裡去世。


那一年,正好是愛因斯逝世10周年。



幾乎所有地球人都愛愛因斯坦,雖然很多人根本不明白什麼是相對論。1927年,德國畫家薩爾逃出納粹魔掌來到普林斯頓,他問一位普林斯頓老人知不知道相對論,老人家說他一無所知。薩爾追問他為什麼如此熱愛愛因斯坦,老人家回答說:「當我想到愛因斯坦時,我就感覺自己不再孤苦伶仃。」


這才是愛因斯坦真正的不朽,永恆的不朽。


我們之所以知道愛因斯坦,是因為他的偉大科學成就。


然而,我們熱愛愛因斯坦,卻是因為他讓我們這些渺小的人不再孤單。


愛因斯坦在科學上的偉大在於他的相對論超越了牛頓的萬有引力,但他真正的偉大在於他代表了美好的科學。他是「最好的人」。


這裡列位看官需要知曉,並非所有科學都美好。原子彈就不美好,凝固汽油彈也不美好,氫彈更不美好。人類經常惑於科學。時空無涯,而人生有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所以偉大的科學家經常飛蛾入蛛網一般陷入科學無法自拔,例如牛頓之陷入神學、愛因斯坦之陷入反量子論。


其實,科學象時空一樣都是相對的。現在的真理,過幾十年也許變成徹頭徹尾的謬誤。但如果目的是為人服務,這樣的科學就比較不會錯。我們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經常忘記科學是為人服務的。從人類科學發展史來看,任何偉大的科學發現都會過時,任何偉大的科學家都會被後人超越。隨著人類觀測手段的現代化,每一天都會有更偉大的新發現。有一天,愛因斯坦也會在科學上被超越,就像他超越牛頓。因為事實是,我們並未完全認識宇宙,但我們終將認識宇宙。


不過,我嚴重懷疑人類歷史上還會再出現一個在人格上超越愛因斯坦的人。世上沒有千年不倒的科學,但確有千年不倒的人,例如莊子、例如甘地、例如華盛頓、例如託爾斯泰、例如曼德拉……


愛因斯坦的真正偉大在於他的科學精神。他不僅是科學發現的榜樣,也是人類一切美好事物的榜樣——保持思想獨立、放飛想像力、永不盲從、堅持不懈、愛好和平、永不向暴力和權勢低頭、追求世界大同和世界公民理想……翻開愛因斯坦這本書,我經常看到那個提出「原子論」的古希臘先哲德謨克利特。他為了更好地認識宇宙而刺瞎了自己的眼睛。


這才是知識分子!


他們肩扛著真正的人類精神!「我們獲益匪淺,全世界都感激他的教誨;那些他的個人專屬,早已遍傳天下。他像行將隕滅的彗星光華四溢,無限光芒與他的光芒相伴而行」,德國最偉大的詩人歌德,用這首詩悼念好友、德國詩人榜萬年老二席勒。


愛因斯坦火化那天,教堂裡集體朗誦這首詩為他送行。


愛因斯坦堅決拒絕給自己立紀念碑,因此,我們現在去普林斯頓參觀,找不到愛因斯坦紀念碑。但是,愛因斯坦的紀念碑遍布全球。舉個例子:紐約哈德遜河畔有所大教堂,其白色石牆上雕刻人類最偉大的600位偉人,包括14位科學家。當年籌備時曾請全世界推薦14位科學偉人,名單雪片般飛來,人選五花八門,但每份名單上都有一個名字:愛因斯坦。


他是這14位科學家中惟一一個在雕塑時仍然在世的。


1979年,1933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狄拉克在普林斯頓愛因斯坦紀念大會上做報告,題目是《我們為什麼信仰愛因斯坦理論?》他說:「自從愛因斯坦第一次提出廣義相對論,我們做了無數次觀測,而每次觀察結果都證實了他的理論,它一路順風通過所有檢驗……愛因斯坦引進的新空間思想激動人心,美侖美奐,不論將來我們面臨什麼,這些思想定會永垂不朽。」


愛因斯坦去世前曾對守候床前的兒女說:「別難過,人總有一死。除了我的科學理想和社會理想,我的一切都將隨我一起死去。」


愛因斯坦沒錯。他的科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不會隨他死去,相反,它們現在是、並將永遠是全人類心中刺破權勢淫威、逆風飛揚、獵獵作響的正義之旗。


但是,愛因斯坦又錯了,因為他的一切並沒有隨著他一起死去,相反,它們將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自由民主而愈加鮮亮地活躍在所有未被切片的大腦中,而大腦,是愛因斯坦一生的花園、港口、實驗室,和戰場!


1936年,與愛因斯坦共同發現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家格羅斯曼去世,愛因斯坦致悼詞說:「以普通人的眼光來看,你永遠離開了我們這個世界;然而我們物理學家都堅信,所謂空間和時間,不過是人腦的執著想像而已。」


只在這一點上,我反對愛因斯坦的意見。生而為人,我們只能活在這個時空,儘管它很可能確實只不過是我們腦中的執著想像。


可是,無論如何,在我們這個時空中:愛因斯坦永垂不朽!


因為,我們的宇宙,就是他的紀念碑!


讓我們用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的著名評價結束我們這次與愛因斯坦跨越時空的華彩聚會:


「愛因斯坦不僅是偉大的自然科學家,他還是偉大的人。他是駛向戰爭深淵的世界裡的和平象徵。他是病入膏肓的世界裡的健康人,他是充滿偏執狂的世界裡依然保持思想自由的人。」


我們熱愛愛因斯坦,是因為我們仍然熱愛民主、自由、真理,和美。


阿爾伯特,你並不孤獨。


因為,我們和你在一起。


世世代代。


(作者系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柏林洪堡大學博士生導師)


--溫故知新--


愛因斯坦系列之十八: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超弦屠龍統一場


愛因斯坦系列之十七: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跟上帝擲骰子


愛因斯坦系列之十六: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千個太陽惡之花


愛因斯坦系列之十五: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愛因斯坦在美國


愛因斯坦系列之十四: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萬世弱者守護神


愛因斯坦系列之十三: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乘光電兮輕取諾貝爾


愛因斯坦系列之十二: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一夜成名究可哀


愛因斯坦系列之十一: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星光彎曲的1919年


愛因斯坦系列之十: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只有死亡才能分開


愛因斯坦系列之九: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無法解僱的「僱員」


愛因斯坦系列之八: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無用之用相對論


愛因斯坦系列之七: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戰爭下的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系列之六: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踏遍歐洲人未老


愛因斯坦系列之五: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想當教授的愛物理青年


愛因斯坦系列之四: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石破天驚的五篇論文


愛因斯坦系列之三: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熱愛物理的伯爾尼專利員


愛因斯坦系列之二: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愛因斯坦的求學生活


愛因斯坦系列之一:複製並回復以下標題

一塊科學界的石頭

如果您覺得內容不錯,不妨將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心中有話要說,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微社區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的一生:從如日中天到犯下人生中最大的錯誤
    書的一半甚至更多一點的體量其實完全與「犯錯」無關,大致可以說是愛因斯坦的一段成名史,我將之比喻為從「紅日初升」到「如日中天」。 圖片來源:外研社《愛因斯坦也犯錯》 十年攻堅、大功告成。1915年底,愛因斯坦完成了廣義相對論的重大突破,他致信給好友貝索說「我最大膽的夢想已經成真」。接著,便是廣義相對論曲折的驗證過程,終於在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的團隊一錘定乾坤,由此愛因斯坦名揚天下,此可謂其人生「如日中天」。
  • 瑪麗一世和伊莉莎白一世的不同之處
    太后是法國人,對於娘家的事總是偏心些,馬上答應了法王的提親,給瑪麗一世收拾了細軟,將她送入法國宮廷教養。瑪麗一世在法國受到最正統、最高級的教育,在16歲時嫁給15歲的法國太子,並在第二年成為法國王后。從法國太子妃到法國王后這段時光,可能是瑪麗一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了,雖然弗朗索瓦病病歪歪,據說在床笫之事上還力不從心。可惜即使是這樣的日子也是短暫的,弗朗索瓦做了一年法王就歇菜駕崩了。
  • 愛因斯坦:叔本華一句話啟發了我,讓我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
    尼採、弗洛伊德、魯迅、郭沫若、王國維、愛因斯坦都因為被他的哲學深深影響著。尼採甚至稱叔本華為「我的偉大哲學老師」,王國維稱他為「曠世天才」。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非常深刻,這篇文章,我想與你分享叔本華最深刻的一句話,這句話同樣也是對愛因斯坦影響頗深。
  • 愛因斯坦望遠鏡之夢
    而與此同時,他們還準備在地面上修建一系列新一代測量儀器。與這些儀器相比,LIGO天文臺兩臺4公裡長的雷射幹涉儀將顯得相形見絀。引力波是細小的時空漣漪,最早由愛因斯坦在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中提出預測,並在2015年首次被人類證實。每當太空中某處有大質量物體加速移動時,如兩個黑洞相撞時,就會形成時空的振蕩。
  • 下一個愛因斯坦會出現在2100年
    圖為 愛因斯坦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是德國的理論物理學家,是世界上偉大的發明家,因為他不僅擁有超高的智商,並且在各個方面也比普通人優秀,因此他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然而他卻在1955年離開了人世間,面對這樣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 古詩十九首:四首哲理詩,及時行樂,方不負此生
    歡迎大家來到閒耍堂,我是堂土《古詩十九首》中雖然夫妻別離、兩地相思為題材的作品佔了大半,但其中亦有勸人及時行樂,或反映寒門子弟思想苦悶的詩作。人生只一世,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說的直白點就是,我們都要經歷出生、慢慢長大、讀書、工作、結婚生子、退休養老到歸於塵土這一系列過程。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書,都有可以讀書的天賦或者財力;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結婚生子;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退休養老的經歷。但是,事實上,如果我們不按照這樣的生命軌跡走下去,世人多半會以異樣的眼光審視我們。
  • 愛因斯坦《光的新理論》
    在光的新理論裡,愛因斯坦以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假設為基礎,認為在熱輻射過程中能量的放出和吸收都是以不連續方式進行; 能量的最小數值叫量子,它的數值取決於基本作用量h一「普朗克常數」。每次放出和吸收的輻射能都是這個數值的整數倍。普朗克的這一發現與當時普遍認為正確的光的波動理論是毫不相容的。光的波動說認為光是以波動狀態連續傳播的。十九世紀初,這一學說戰勝了牛頓的微粒說。
  • 愛因斯坦的世界遠比我們想像中的精彩!
    愛因斯坦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99年12月,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的「世紀偉人」。百餘年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率先對黑洞作出預言,從此成為許多科幻電影的靈感源泉。
  • 愛因斯坦的世界觀
    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寫道:「要追究一個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義或目的,從客觀的觀點看來,我總覺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就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 電影《世紀天才:愛因斯坦》4月襲來!
    世紀天才:愛因斯坦天才影片類型:歷史、劇情、傳記年份:2017國家:美國發行:國家地理頻道種類:影集最新季數:第一季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二:愛因斯坦發現了光
    這個實驗現在已經進入了中學課本,實驗設計之精巧堪稱物理學上的經典。在一個點燃的蠟燭前面放一張紙,紙上面有一個針孔,這樣就得到了一個點光源A,在點光源前面,在放一張紙,這張紙上面有兩道細縫,分別是B和C。
  • 當年高考760分的8歲天才陶哲軒,智商超過愛因斯坦,後來怎樣了?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大多數能夠載入史冊的天才都取得過非凡的成就,如被《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世紀偉人」的愛因斯坦,他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紀元。接下來要說的這位是當代有名的數學家,他8歲時參加高考,並取得760分的好成績。後來經過智商測試得知,他的智商已經超過愛因斯坦,他就是陶哲軒。
  • 愛因斯坦,「死不瞑目」
    (參見《牛頓啊,請原諒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量子思想是如此之離經叛道,普朗克和愛因斯坦,不久後將變成量子論的堅決反對者,革命者本人成了反革命者!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認可量子規律,將成為愛因斯坦一生最大的「敗局」。雙手握無限,剎那是永恆。
  • 美劇《世紀天才》:神壇上下來的愛因斯坦
    《世紀天才》(英文名:Genius)是國家地理頻道首部自製的傳記型迷你劇情片,改編自華特·艾薩克森的著作《愛因斯坦:他的人生他的宇宙》。通常這種打破常規、開創新知的人,都會被冠以「天才」之稱。而天才,也總是會有他特立獨行的一面。也許是為了展現這一點,劇集一開篇,當愛因斯坦的好友、德國外交部長被攔截刺殺,納粹青年軍用機關槍與手榴彈等武器製造恐懼時,50歲的愛因斯坦卻在辦公室與其秘書貝蒂偷情。激情過後,已婚的愛因斯坦向貝蒂提出 「搬來同住」的要求,並表示「我很愛我的妻子,但一夫一妻制不合乎常理,不過是宗教統治下的觀念罷了。」
  • 葉卡捷琳娜一世:從女俘到俄國首位女沙皇,她的人生可謂傳奇
    伏爾泰說,葉卡捷琳娜一世的一生幾乎和彼得一世本人的一生一樣非同凡響。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簡單跟大家捋一下葉卡捷琳娜一世的人生軌跡,簡單說就是:農奴--俘虜--情婦--皇后--女沙皇。她是真正的貧寒出身,父母是農民,而且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寄養在親戚家,有非常不幸的人生開端。後來作為俘虜到了俄國,不想卻成為了皇后,更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成了俄國第一位女沙皇。她的人生經歷,真的是小說裡才會發生的事情,真是驚奇之驚奇。
  • 100位影響世界的科技達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這個名字可真的如雷貫耳,當今世界怕是沒有人不認識,他的超高智商和超級影響力放在當今社會也依然會是一顆重磅炸彈,這位被《時代周刊》稱為「世紀偉人」的科學家到底有著怎樣的華麗人生,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 愛因斯坦:人死後到底還有沒有來世
    人生如夢如幻如詩,生死不自知。我們每個人都是偶然之中來到這個世界,通過很多很多的人和事來感受這個世界的豐盈、寂寞、悲愴和平靜,人生在世不容易,更難的是每個人都要面對未知的死亡,我們之所以恐懼是因為不知道死後會去哪裡,死亡是一道通往未知的門。
  • 世界天才的自負與孤獨:愛因斯坦晚年犯的錯
    他晚年的自負與孤獨,與主流物理學界的脫節,也是其人生的一部分,儘管這些並不能影響他作為世紀天才的歷史地位。本文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方在慶為《愛因斯坦也犯錯:天才的一生》一書撰寫的序言,原標題為《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
  • 愛因斯坦因為它,獲得人生中唯一諾獎,光電效應究竟是啥?
    還有因為愛因斯坦是猶太人的因素。但是愛因斯坦的聲望與日俱增,若諾獎委員會再不把諾獎頒給愛因斯坦,其權威性將大打折扣。最後,委員會想到一個折中、保險的辦法,就是授予愛因斯坦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隻字不提相對論,而是因為他在1905年提出光量子假說,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愛因斯坦僅僅因為光電效應獲得過一次諾獎,這不免讓人為他和他的相對論感到惋惜。
  • 豬豬俠系列的十九部作品,你看過幾部?
    大家好,今天小十九介紹的是《豬豬俠》,沒想到從2006年暑假這部動畫就播出了,至今已經十四年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豬豬俠》系列動畫都已經拍了十五部了(加上番外十九部)。接下來小十九就盤點一下《豬豬俠》這十四年出的動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