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

2020-12-14 豫薦你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

看過《西遊記》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印象。唐僧每到一處,都會自稱自己是「貧僧」,而一些古裝劇中,有些和尚卻又稱自己為「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呢?他們同是和尚,為何自稱卻有所不同呢?

一般來說,「老衲」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的自稱,而「貧僧」則適用於幾乎所有的和尚。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是一種自謙的說法,或者說是一種自嘲,類似於現在的「屌絲」、「單身狗」等。和尚為什麼要這麼稱呼自己呢?

先說說「貧僧」

從字面意思看,「貧僧」就是自嘲自己很窮。

古代和尚真的很窮嗎? 大多數很窮,因為當和尚本身是一種修行,和尚的祖師爺喬達摩·悉達多為了保證僧人專心修行,曾經制定了一些戒律,禁止僧人受畜金銀。

「佛在靈鷲山中,跋難陀往市肆上,以錢易錢,持去。居士見,皆譏嫌。諸比丘白佛,佛為結戒。」「錢有八種:謂金、銀、銅、鐵、白蠟、鉛錫、木、 胡膠錢也。寶物者,即金、銀、錢、七寶瓔珞等。是中舍法,並四眾得罪。」

古人出家當和尚,是為了靜心修行,金錢這些身外之物,會勾起人的欲望,影響修行,因此大多數的和尚都是比較窮的,他們下山化齋,行萬裡路,吃盡苦頭,所以又被稱為「苦行僧」。這些和尚自稱是「貧僧」是再合適不過了。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和尚都很窮,有些「和尚」就富得流油,嚴格意義上說,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和尚,不過是打著和尚的名號騙人錢財,滿足自己的欲望,早就偏離了「靜心修行」的本質。

歷史上曾發生過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即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時期都曾經廢除過佛教。簡單來說,就是當時的和尚太有錢了。和尚到底多有錢,隨便舉個例子吧,根據《宋書》記載:

「(王僧達)乃遣主簿顧曠率門義劫寺內沙門竺法瑤,得數百萬。」

隨便打劫個和尚,就有幾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就問你服不服?

再說說「老衲」

根據漢語字典的解釋,「衲」字的本意為「補綴」和「縫補」,通「納」,引申義為「和尚穿的衣服」。在古代,衣服破了只能用針線來縫補,故而稱之為「納衣服」。和

唐代時期就出現了「老衲」這樣的稱呼,唐戴叔倫《題橫山寺》中就有「老衲供茶碗,斜陽送客舟」這樣的詩句,就是用來形容年老的僧人,這又是為什麼?

上文說道,和尚大多數都比較窮,特別是一些老和尚,他們在貧苦中修行,衣服都是縫了又縫,補了又補,可不就是「老衲」嗎?一些剛入門修行的和尚,稱自己為「老衲」還真是說不過去。

為何現在和尚不再自稱「貧僧」或是「老衲」了?

佛教歷經2000餘年,從漢代就傳入中國。它鼎盛於唐朝,後又經過數次的廢除,歷經興衰榮辱,早已本地化,也不再是最初的佛教,也不再標榜「苦行僧」式的修行。就拿中國最著名的寺廟少林寺來說,光是IP就能賺得盆滿缽滿,香火錢都不算什麼。

據網上流傳出的一些寺廟招聘啟事來看,當和尚工資很高,令眾多網友羨慕不已。但實際上,這些招聘啟事大多為謠言,真實的和尚到底有沒有工資,工資多少,也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清楚了,但最起碼,當和尚不會窮。

和尚不再那麼貧窮,稱呼自己「貧僧」確實不太合適了,而一些老和尚的袈裟,也不再縫縫補補,稱呼「老衲」自然也說不過去。

本文系「豫薦你」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豫薦你,一位熱愛歷史的文學青年,以正史為主,不喜歡篡改和曲解歷史,寫文以資料為準,歡迎關注了解更多真實歷史。

相關焦點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釋迦牟尼自創佛教以來,其門人弟子各地傳法,不斷演變出不同的分支,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自稱。在佛教自稱中,有貧僧、老衲、洒家、小僧等。那麼,這些稱謂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老衲老衲指年老的僧人,亦為老僧自稱。出家人穿的衣服早先由別人不用的布塊縫納而成,稱為納衣,道教中有,「身披百衲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之說..侶又別稱納僧,「老衲」一調由此而來。如法海就自稱老衲。而有時老尼姑也自稱老衲。
  • 古時候的和尚喜歡自稱「老衲」,有什麼含義?
    和尚穿的衣服最初是由別人不用的布塊縫綴而成,稱為百衲衣,所以僧侶又稱為衲僧,老衲就成為了老和尚的謙稱。有時老尼姑也自稱老衲。「衲」即補綴之意。舊時社會上的物質生活並非像今日般豐富,以衣履來說,平常百姓也僅僅是有數件而已。
  • 無心的六個自稱:小僧、我、老衲、小和尚、無心、弟子
    二是自稱我,面對蕭瑟的諷刺,無心說,我去一個地方,但是沒有錢,你們一個穿著貂皮大衣,一個穿著霹靂火,一看就是有錢人。為什麼無心改變自稱呢?無心此時是將蕭瑟和雷無桀當作一起趕路的同伴了,所以自然地改變了自稱。
  • 佛系搞笑:女施主,老衲這廂有禮了
    據多年考古實踐和文獻研究,佛教最早傳入中國內地的時間是在秦始皇時代,在隋唐兩代進入鼎盛時期,即使是在現在,佛教依然擁有眾多信徒。佛系搞笑:女施主,老衲這廂有禮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扒一扒佛教那些讓人捧腹的笑料,想知道有多好笑嗎?那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就在那一次,擦肩而過的瞬間我們相視一笑,我頓時下定決心要為了她還俗,讓我的人生為愛情勇敢
  • 一夢黃粱新書36萬字太監,他的和尚文《老衲要還俗》值得一看
    一夢黃粱目前在連載的新書名叫《我把地球玩廢了》,小說是在今年八月十號上線的,寫到現在四個月的時間,總共36萬字。從更新上來說,還是比較的少的。畢竟按照一般的日更四千字,四個月的時間也該快有五十萬字了。成績不佳,算是一夢黃粱主動選擇太監的直接原因了。另外就是看一夢黃粱的解釋說明,選擇提前結束也是受到了不少讀者謾罵的影響的。看來小說中的一些劇情爭議比較大,他上架的時候,也對前面進行大修過,但效果明顯不太好。
  • 貓趴在和尚旁邊,他沒忍住擼了貓:貧僧抵不住誘惑啊!
    最近網友拍到了一組照片,發現和尚對於寵物貓的誘惑,還是抵擋不住啊!
  • 古人為何不自稱「我」?
    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也用陛下代稱皇帝。3、皇太子、親王的敬稱一般也是:殿下。
  • 民間故事:小販娶嬌妻,和尚來破壞
    荊州有一個小販叫李二,李二是賣包子的,做的包子皮薄餡多,美味至極,再加上李二經常會把一些包子分給小乞丐,大家也都願意買李二的包子。這天,李二的包子賣得特別的快,不一會兒就賣完了,李二很是高興,這樣今天就可以多休息會,李二挑著擔子一搖一晃地向家走去。
  • 除了兔子必須死和老衲要還俗,你還看過一夢黃粱的哪本小說?
    除了兔子必須死和老衲要還俗,你還看過一夢黃粱的哪本小說?一、《兔子必須死》181萬字簡介:自從一隻賤兔子來了天庭後,天庭各大神仙居住地就拉起了橫幅:防火防盜防兔子。同時,食神的兔子烹飪大全也開始熱賣。路人乙:不!因為賤!也不對,是很賤!精彩片段:發完了誓言,秦壽笑了,趕緊對兩位仙官道:「兩位大人,事情是這樣的。我來了之後吧,青獅大人覺得我是個可造之材,於是就讓我唱首歌聽。我的歌聲那叫一個好啊,唱著唱著,大家都興奮了,就下場跳舞了。結果越跳越開心了……動作尺度難免有點大。對了,兩位大人,你們養過貓跟狗麼?」
  • 動漫裡面的光頭角色,不一定都是和尚,還有可能是魔道少主和皇子
    說到光頭,大家一定覺得多半就是寺廟裡面的和尚了,但是動漫裡面,有很多光頭的角色並不是和尚,並且真實身份與之南轅北轍。說到光頭估計很多小夥伴們第一個想到的都是《一拳超人》裡面的琦玉老師,琦玉老師在變成一個強大的光頭之前其實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所以他的身份和和尚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 「推文」和尚文:「小和尚,我不吃人的。」
    三篇男主和尚文點關注,帶你告別書荒。【01】《施主,我們不約》作者:公子無痕文案:「和尚和尚,你別跑啊。」「小和尚,我不吃人的。」「那你吃什麼?」「草。」「......」當一隻有理想的虎妖遇到一個不稱職的和尚:老虎目標:僱一小跟班,雄霸招搖山。
  • 古代官員自稱「父母官」,合不合適?
    古代的官員喜歡自稱「父母官」。最開始「父母官」其實不是自稱的,是老百姓叫的。據《後漢書·杜詩傳》記載,南陽郡有個叫杜詩的好官,擔任郡功曹時,愛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升任太守後,誅暴立威,愛民罷役,造作水排(水力鼓風機,煉鐵之用),鑄造農具,開通溝瀆,廣墾農田,把全郡治理得糧豐衣足。
  • 古風虐心微小說:女施主,貧僧已入空門,你又何必苦苦痴等
    那女子依舊不說話,一瞬也不瞬地盯著寺門。那寺門口偶有香客寺僧出入,卻總沒有她想找的那個人。「阿彌陀佛!」小沙彌無奈返回寺中,來到後院一座禪房,對著一個閉目打坐的和尚施了一禮。「師叔,她還是不肯走!」那和尚點了點頭,又擺了擺手,小沙彌便退下了。他起身走出禪房,徑直出了寺門,來到那女子身前。「女施主,請回吧!」
  •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朕,我也,闕。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
  • 《老衲要還俗》:百萬粉絲傾力支持,佛祖系統成就萬眾敬仰!
    《老衲要還俗》,一夢黃粱,5級作者。分類:都市-都市生活。【簡介】人間百態,萬千神通,不過一山,一寺,一和尚而已。【黃金五章】第一章,窮和尚。【簡評】一夢黃粱,5級作者,著有《三界勞改局》《老衲要還俗》《兔子必須死》等六部作品。成績最好的就是這本《老衲要還俗》。本書2017年5月1日上架,首訂未統計,5月9日達成精品。
  • 「寶藏和尚文」《你佛慈悲還酷》世人:佛祖,求您饒恕我——滾!
    沉默寡言慈悲為懷的少林寺和尚遇上了心狠手辣沒心沒肺的大魔頭教主,一見面就結下了大梁子!為何只要碰見這個人,就會犯了佛經上的戒律?到頭來,貧僧竟成了魔頭腹中胎兒的父親?那個男人,竟然連親生骨肉都不放過?阿彌陀佛,那孩子既然是貧僧的孩兒,斷不能使他喪於那人之手。宿施主,莫要在孩子面前殺生……莫要……死和尚,給本座閉嘴!讓這小雜種起開,小心本座殺了他!
  •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中華上下五千年,經歷了無數的王朝更迭,從奴隸社會開始到封建社會結束,出現過許多君主,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作為一國的統治者,金字塔頂尖的人物,他們都是如何自稱的呢?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把「朕」拆開來念念,就能明白了
    古時尊卑共為,貴賤不嫌,則可同義。--蔡邕《獨斷》從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朝統一六國,皇帝的稱謂正式確立。由此誕生的,是專稱皇帝的「朕」。為何秦始皇偏偏從眾多自稱「朕」的人中選擇了「朕」,而非寡人、孤臣、諸王?對於這一點,我們首先要了解古代帝王為何要使用自稱,古代帝王為了區別身份,顯示地位,都會使用不同的自稱。
  • 為何唐朝不叫李朝,宋朝不叫趙朝,古代王朝以什麼依據來取名?
    唐朝開國皇帝是唐高祖李淵,宋朝開國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這兩個朝代為何不以開國皇帝的姓命名呢?  相信這個疑問,應該是很多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腦子中偶爾靈光一現的疑問,那麼古代王朝為何不以開國皇帝的姓命名王朝呢,是以什麼為命名依據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首先說一下,中國歷史上就沒有直接以開國皇帝姓命名的情況。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南北朝的南朝陳,開國皇帝為陳霸先,不就是以開國皇帝的姓命名王朝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