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
看過《西遊記》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印象。唐僧每到一處,都會自稱自己是「貧僧」,而一些古裝劇中,有些和尚卻又稱自己為「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呢?他們同是和尚,為何自稱卻有所不同呢?
一般來說,「老衲」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的自稱,而「貧僧」則適用於幾乎所有的和尚。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是一種自謙的說法,或者說是一種自嘲,類似於現在的「屌絲」、「單身狗」等。和尚為什麼要這麼稱呼自己呢?
先說說「貧僧」
從字面意思看,「貧僧」就是自嘲自己很窮。
古代和尚真的很窮嗎? 大多數很窮,因為當和尚本身是一種修行,和尚的祖師爺喬達摩·悉達多為了保證僧人專心修行,曾經制定了一些戒律,禁止僧人受畜金銀。
「佛在靈鷲山中,跋難陀往市肆上,以錢易錢,持去。居士見,皆譏嫌。諸比丘白佛,佛為結戒。」「錢有八種:謂金、銀、銅、鐵、白蠟、鉛錫、木、 胡膠錢也。寶物者,即金、銀、錢、七寶瓔珞等。是中舍法,並四眾得罪。」
古人出家當和尚,是為了靜心修行,金錢這些身外之物,會勾起人的欲望,影響修行,因此大多數的和尚都是比較窮的,他們下山化齋,行萬裡路,吃盡苦頭,所以又被稱為「苦行僧」。這些和尚自稱是「貧僧」是再合適不過了。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和尚都很窮,有些「和尚」就富得流油,嚴格意義上說,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和尚,不過是打著和尚的名號騙人錢財,滿足自己的欲望,早就偏離了「靜心修行」的本質。
歷史上曾發生過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即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時期都曾經廢除過佛教。簡單來說,就是當時的和尚太有錢了。和尚到底多有錢,隨便舉個例子吧,根據《宋書》記載:
「(王僧達)乃遣主簿顧曠率門義劫寺內沙門竺法瑤,得數百萬。」
隨便打劫個和尚,就有幾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就問你服不服?
再說說「老衲」
根據漢語字典的解釋,「衲」字的本意為「補綴」和「縫補」,通「納」,引申義為「和尚穿的衣服」。在古代,衣服破了只能用針線來縫補,故而稱之為「納衣服」。和
唐代時期就出現了「老衲」這樣的稱呼,唐戴叔倫《題橫山寺》中就有「老衲供茶碗,斜陽送客舟」這樣的詩句,就是用來形容年老的僧人,這又是為什麼?
上文說道,和尚大多數都比較窮,特別是一些老和尚,他們在貧苦中修行,衣服都是縫了又縫,補了又補,可不就是「老衲」嗎?一些剛入門修行的和尚,稱自己為「老衲」還真是說不過去。
為何現在和尚不再自稱「貧僧」或是「老衲」了?
佛教歷經2000餘年,從漢代就傳入中國。它鼎盛於唐朝,後又經過數次的廢除,歷經興衰榮辱,早已本地化,也不再是最初的佛教,也不再標榜「苦行僧」式的修行。就拿中國最著名的寺廟少林寺來說,光是IP就能賺得盆滿缽滿,香火錢都不算什麼。
據網上流傳出的一些寺廟招聘啟事來看,當和尚工資很高,令眾多網友羨慕不已。但實際上,這些招聘啟事大多為謠言,真實的和尚到底有沒有工資,工資多少,也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清楚了,但最起碼,當和尚不會窮。
和尚不再那麼貧窮,稱呼自己「貧僧」確實不太合適了,而一些老和尚的袈裟,也不再縫縫補補,稱呼「老衲」自然也說不過去。
本文系「豫薦你」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豫薦你,一位熱愛歷史的文學青年,以正史為主,不喜歡篡改和曲解歷史,寫文以資料為準,歡迎關注了解更多真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