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弦(右)在手術中。
紅網時刻通訊員 張亞斐 長沙報導
從選擇做一名外科醫生起,14年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腳步:不停於學習,精進專業,不止於在病房裡、手術臺上救助病患;作為一名黨員,他將救死扶傷的使命牢牢地扛在肩上,幫助患者重獲健康就是他最大的心願。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但充實忙碌的每一天更凸顯了他的真實與樸實。做一名平凡的醫生,做好每一臺平凡的手術,就是他最不平凡的追求。他是長沙市第三醫院普通外科醫師團隊的一員、二十四病室副主任醫師王弦。
勤練「內」功:幹好臨床,做好手術
王弦的幾位舅舅都是醫生,從小耳濡目染,他便萌生了「長大也要做一名醫生」的想法。
2001年填報高考志願時,王弦毅然填報了醫學專業。宿舍、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的生活雖然枯燥,但一頭扎進知識海洋的王弦奠定了紮實的醫學理論基礎。
2006年從南華大學畢業,王弦進入長沙市第三醫院,成為一名普通外科醫生。
「要當好醫生,就必須有精湛的醫術,就必須努力鑽研業務技術,而且必須要有真才實學。」臨床工作非常忙碌,但脫下白大褂的閒暇時光,王弦仍堅持學習,汲取新的營養,磨練「內」功。
現今醫學發展日新月異。微創時代,腹腔鏡手術因其創傷小、痛苦小、恢復快的特點給患者帶來了更多的選擇、更佳的療效,應用廣泛。由於在極其狹窄的空間內進行精細操作,也對醫生的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提升自己,王弦自行購買了腹腔鏡模擬器,利用工作之餘不斷練習、反覆訓練縫合等手術技藝,力求力度和活動度的準確掌握。
不斷潛心鑽研技術,虛心向身邊的同事、前輩學習,積極參加學術活動、王弦的醫術不斷精進。
2012年,王弦通過中級職稱考試;2018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他還擔任了湖南省普外腹腔鏡技術聯盟理事會加盟專家、湖南省普外腹腔鏡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質控專員等職務。
傾力救治:全力以赴才能不負重託
普通外科病種複雜多樣,急危重症多。無影燈下,手術臺上,醫生常常要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做出關乎生死的抉擇。
短短的一瞬間決定著他人的生活質量和未來,這就要求外科醫生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過硬的專業技術,沉著冷靜的頭腦,通過細緻的觀察和分析,穿透重重迷霧,找到癥結的根源,去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7月一個周五的晚上,87歲的張奶奶因出現腹痛、腹瀉、嘔吐咖啡色液體等腸梗阻症狀,入住長沙市第三醫院普通外科二十四病室。由於老人高齡,合併患有嚴重的心絞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內科疾病,家屬怕老人無法承受手術,因此提出希望保守治療。
周六早上8點,王弦在查房時問起張奶奶的情況。雖然老人表示情況跟昨天差不太多,沒有變化,但體格檢查時王弦敏銳地發現,張奶奶的心率加快,腹部在觸診時有壓痛和反跳痛。
「不好!」王弦意識到老人出現了腹膜炎體徵,這是病情加重的表現;進一步腹腔穿刺檢查抽出了血性腹水,他判斷腸梗阻情況進展,如果不及時手術,將會出現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的嚴重後果。
王弦將情況向科室主任楊昕匯報。楊昕立刻組織科內進行病情討論,完善術前準備,擬行急診手術探查。
上午10點多,楊昕帶領副主任醫師賀小儉、王弦等普通外科二十四病室團隊緊急為張奶奶行空腸部分切除術+腸減壓+腸粘連松解術。
術中證實空腸繫膜扭轉,部分空腸發黑壞死。這與王弦的術前判斷不謀而合,所幸發現及時,不然後果將不堪設想!
手術非常順利。得知老人剛剛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張奶奶和家人對王弦充滿了感激。
「雖然過程很累,但看到病人康復,我心裡非常高興。患者將生命交付於你,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讓患者得到最好的、最用心的醫療服務,幫助他們早日康復。」王弦說道。
風雨無阻:患者康復出院就是最大心願
普通外科重危病人多、急診病人多、意外應急事件多,忙的時候基本上每天都有急診手術,主要是急性闌尾炎、腸梗阻、消化道穿孔等需要直接進手術室搶救的病人,更甚者一晚來兩三個急診病人。
不管是在吃晚飯,還是凌晨休息,只要接到電話,王弦都會迅速從家趕往醫院,加入到手術隊伍中。近年來,他每年的手術量達到250~300臺。
「基本上平均一天一至二臺手術,最多的一天做了四臺急診手術;不過這是我們科醫生的常態,都說我們科醫生的特點是一沾枕頭就能睡著,鼾聲特別大!」王弦笑著說自己不是特例,手術量高、工作強度大是普通外科二十四病室醫師團隊的特點,每一位同事都是他的榜樣。
術前嚴謹周密,術中臨危不亂,術後精心呵護,更是他對自己一貫的要求。從醫十多年來,王弦一直堅持每日二次查房,及時掌握患者病情變化,逐一分析疑難病例,調整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更好地治療與恢復。隨叫隨到的他也成為患者口口稱道的「好醫生」。
手術臺之外,作為醫院外科二黨支部的一名黨員,王弦還經常積極參加黨支部組織的惠民義診活動,深入社區和周邊鄉鎮,幫助更多居民在家門口解決健康難題。
繁忙的工作使得王弦不能規律地休息,也沒辦法好好陪伴兩個孩子。在4歲女兒的眼裡,爸爸總是在上班,很少有時間去幼兒園接她。
「曾經有一次下個早班去接孩子,幼兒園的老師都不相信我是孩子的父親,非得經過我妻子的確認才得以放行。」說起這段插曲,笑容背後是王弦對於家庭的深深愧疚。
「要當一名好醫生,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愛心。既然選擇了醫生這一職業,就要學會付出,全身心投入其中。」王弦的愛人也是一名醫務人員。同為醫者,夫妻倆在工作中相互扶持,生活中相互體諒,相攜相扶前行。
與許許多多奮進卻低調、嚴謹又溫暖的醫者一樣,王弦始終在不斷自我完善、不斷成長,默默地書寫著自己不平凡的醫路歷程。他常說,看到日夜守護的患者一點點好起來,一個個康復出院,內心感到十分欣慰和滿足,再苦再累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