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2054,閱讀約5分鐘
自我國南北朝志怪小說出現以來,文學作品中就出現了大量人妖戀的故事,明清時期尤其如此。但這些故事都有共同之處:人妖相愛,鬼魂多為女性。這是為什麼?
作者為男性
《詩經》云:窈窕淑女,君子也。子曰:食性,人之大欲也。直接坦率地把男女關係和男女之間的相互愉悅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後人的思想卻發生了變化。到了明清兩代,當社會穩定,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經濟條件比以前好了很多,生活條件好了以後,人們開始「溫情滿懷,情慾旺盛」。
此外,明清時期,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男女都受到嚴格的保護。未婚女孩不輕易出門。未婚男青年不能接觸異性,不敢亂來。要靠講故事的女人來替代,這樣就有市場需求了。
然後一些讀過書的讀書人開始寫這樣的故事,因為讀書人是男人,自然是從男人的角度來寫,而男人希望遇到的鬼自然是女人。畢竟異性互相吸引,才有了人妖之戀,惡魔之戀。在人鬼戀的故事中,妖怪都是女性。比如《聊齋志異》裡的聶小倩就是女鬼。
而且,這部小說還涉及到男人對女人的性需求。在人妖和人鬼的愛情故事中,大多是主動送上門的女鬼女妖。比如《白蛇傳》中,白素貞請許仙上渡船。在《倩女幽魂》中,聶小倩也是夜不成眠在外彈琴,用琴聲吸引文人。於是,女性就成了兩性關係中的活躍一方,把那些用這類劇本自娛自樂的男性作者的性需求,色彩和幻想轉移到女性身上。
還有,因為是女鬼,即使和書中的女鬼有肉慾關係,也不會妨礙當時的男女,因為睡鬼是無辜的。假設:如果主角是現實世界的女兒,會衍生和涉及一系列道德和法律問題,而女鬼屬於人類法律無法控制的範疇,因此成為理想的意淫對象。
生理學知識缺乏
此外,女鬼,女妖在神話,神仙,佛教,道教中都是陰。他們害怕見到陽,所以經常在夜間出沒。而男性在青春期身體開始發育,聲音發生變化後,就會出現夢遺。在古代,由於生理知識和科學知識不發達,無法解釋這種現象。而且古人認為夜夢是靈魂的分離。比如《西遊記》中,魏徵夢中可以斬首涇河龍王。
但是,如果一個男人回憶起夢遺的現象,他會依稀記得做過一個關於性的夢。但由於缺乏生理學和科學知識,他不知如何解釋,或羞於解釋。很自然,他會把這種現象與夜間出沒的女鬼女妖聯繫起來。在夢中,陌生女子會被戴上女鬼女妖的帽子,加上做夢後身體的疲勞反應,與遠古女鬼女妖和人類男性發生性關係,以吸取陽精陽氣等傳說。天生的妖魔鬼怪就得是女人,因為喜歡龍陽的男人不多。
中國人的採陰補陽觀
除了生理學知識的缺乏,中國古代自古就有「陰陽和諧」的觀點。古人觀察自然界中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各種既對立又聯繫的自然現象,以哲學的思維方式總結出「」的概念。而女人主陰,男人主陽。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解釋「陰陽」時,把「男女皆樂」視為一種和諧,如和合,陰陽,陽陰。道教認為男人的精液中含有人體的精華--元精或元陽,而女人在達到性高潮時也會釋放真陰。都說男女都要適度交好朋友,才能達到陰陽和諧的效果。
結合這一觀點,可以說明女鬼怪晚上來人間勾引男人,是為了覬覦男人的陽精來幫助修行。
《列易傳》中的「談人生」有:一女鬼與秀才相守三年。由於性交的關係,腰部以上的部位都有了骨骼再生。而在《夜話同錄》中的「周瑜廟之死骨」中有:女鬼因為結交了男人,在本來就死了的眼睛裡長出了新肉。甚至說,和男人交朋友的次數越多,對女鬼怪的好處就越大,長出的肉也就越多!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對此事也有他的看法:女鬼總想與人發生關係,關照其本質。各種文本都認為女鬼尋找男人是為了收陽補陰,這是古代社會男尊女卑的產物。
中國古代有「冥婚」的習俗。
在中國古代,因為封建迷信,認為男女未婚不幸死亡,需要舉行「冥婚」,讓他們在陰間成家立業,讓他們有家風傳承。否則,這些女人就會變成孤魂野鬼,很容易在人間鬧事。為了不讓他們的夭折淪為幽靈,他們的父母會以冥婚的方式為她尋找婆家,讓她永遠享受丈夫子孫的犧牲。
這些習俗在志怪小說中也有體現。因為志怪小說中的女鬼大多未婚而死,比如最著名的未婚死亡代表聶小倩。這樣的劇情設定與古代風俗聯繫在一起,解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女鬼。女鬼因為未婚而死。也許父母沒有為她舉行冥婚,得不到祭品。然後她不安了,出去曬太陽找男人!這是因為封建迷信認為人死後陰間會有另一個世界,這也是在間接抬高男人的地位!。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市場需求和生理知識的缺乏,再加上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導致男性精液出現了一些「神奇」的效果,使得很多女鬼紛紛效仿。此外,鬼被視為不祥之物。在男尊女卑的社會氛圍下,男人不能扮演這樣的角色,只好做女人。最重要的是,男性和女性都受到了極大地保護,這增加了這類詞彙的市場需求。讀書人的「文人春夢」是自古就有的文學現象。女鬼怪的出現就是為了迎合男人!。
歷史上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