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再也無三毛——三毛和她的《撒哈拉的故事》

2020-12-14 觸碰靈魂的生活感悟

初識三毛,是在矇盹無知時總不放手的那本漫畫小人書《三毛流浪記》裡,頭長三根毛的三毛是我最最忠實的玩友。

再識三毛,是在模糊學字時十場八場的百看不厭的那部電影《三毛流浪記》裡,機靈淘氣愛恨交織的三毛是我最最崇拜的偶像。

三毛,一個身世悽涼,饑寒交迫,受盡欺辱,貧窮得只剩下三根頭髮的淘氣機靈鬼深深地紮根在了我幼小的心靈裡。

又識三毛,是在酷愛讀書有書就讀偷了雞蛋換書挨揍的初中階段,那清新的文字就似媽媽在給我敘說著遙遠的古今……這古今是一個名叫三毛的人在講述。

認識三毛,是在求知若渴的大學圖書館裡,三毛的美文三毛的故事三毛的哭笑三毛的傾訴三毛的行走三毛的一切,一切的一切……全都吸引著我,如痴如醉、似瘋似癲……這個遙遠的未曾謀面的臺灣女郎該是一個多麼美麗多麼嬌柔多麼纏綿的姑娘喲!

哦,才知才知,此「三毛」非彼「三毛」也

《三毛流浪記》中三毛的形象誕生於中國傑出的平民漫畫家張樂平之筆下。

臺灣著名現代女作家陳平,在《三毛之父與我》一文中,述說她與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的情緣,她寫到「等到有一日,我也拿起筆來寫作的時候,我只有一個堅持,那就是:在我的筆下,我所觀察、我所記錄的人生面相,即使平凡,如我的,但那人性的光輝與高尚,在沉默的大眾裡,要給這些同類一個肯定、欣賞、認同和了解,甚而理所當然地在生活中繼續實踐我們的真誠。於是,在我決定筆名的時候,我選擇了『三毛』。

直到1989年4月,三毛陳平首次回大陸家鄉,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大陸也擁有許多的讀者。她專程拜訪以漫畫《三毛流浪記》馳名的「三毛之父」張樂平先生,了卻夙願。

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三毛踏遍萬水千山。然而,無論是異國都市的生活情調,還是天涯海角的奇風異俗,都沒能消解她心中的中國情結。儘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

三毛從來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一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

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說「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

三毛的沙漠故事,三毛的行走故事,三毛的情感故事,似真似假,亦夢亦幻。

三毛和荷西的唯美愛情更好似天上人間的牛郎織女,銀河暗渡七夕相會,愛恨編織揪心撕肺。這樣的故事講述演義了千萬年,經久不衰,歷久彌新,感動著你我,感化著你我……

三毛一腳踏進撒哈拉沙漠,那故事的長河便流淌不停……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實,沒有過多地粉飾,而是直白地展現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與趣味。在她的作品中,很少見到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纏綿絮語。

她寫在沙漠中與荷西倉促結婚的戲劇性過程,種種滑稽可笑與莊嚴的結婚儀式交織在一起。即就是寫到她與荷西婚前談戀愛時的生活,最多也只寫到他們如何在寒風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園的長椅上,想著如何解決溫飽問題。

好不容易走出撒哈拉沙漠的三毛,一腳又踏進了遙遠的地方,在那遙遠的地方做起了好姑娘,聽音樂人歌唱著遙遠的故事……

三毛與西部歌王王洛賓的「忘年情」。三毛如是說:與其說是所謂的「忘年愛」,不如說是我三毛善良、單純的一廂情願,被好事者塗抹成了茶餘飯後的無聊談資。

三毛從小就愛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達板城的姑娘》,她把這些中國民歌帶到西班牙,帶到撒哈拉去唱,一直唱了幾十年。

三毛和王洛賓的故事其實更像是三毛為了了卻自己心中那份從小深藏的情結。

靈魂在何處安放,靈魂在哪裡安生?

媽媽在信中說,親愛的女兒,願主賜恩,願我的女兒平安幸福,永永遠遠……

請聽父親陳嗣慶對女兒的評價——

我女兒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我想這個說法也就是:確實掌握住人生的意義而生活。在這一點上,我雖然心痛她的燃燒,可是同意。

請聽母親繆進蘭對女兒的評價——

三毛是個純真的人,在她的世界裡,不能忍受虛假,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的活著。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的面對人生。在我這個做母親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過是我的孩子而已。

琴弦在哪一天嘣然斷裂,音樂在哪一天嘎然而止,故事在哪一天突然停講!

三毛就這樣決然絕然地走了,走了,走了……

永永遠遠……

還有誰在訴說,還有誰在講述……

還有誰……

媽媽說,願主賜恩,願我的女兒平安幸福,永永遠遠……

永永遠遠……

永永遠遠……

永永遠遠……

……

相關焦點

  • 遊記:走進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形成於250萬年前,橫貫非洲大陸北部,總面積約906萬平方公裡,這裡終年高溫乾旱,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等等,大家別被這些介紹嚇到了,畢竟這裡是誕生了三毛浪漫的愛情故事,也譜寫下小王子與飛行員的珍貴友誼。
  • 撒哈拉的故事:你只知道表面的浪漫至極,卻不懂三毛的瘋狂不羈
    荷西在跟三毛認識之後,很快就愛上了一個如此灑脫的東方女孩,並且還很鄭重的告訴三毛,希望她可以等他六年,因為六年之後,荷西就完成了四年的大學生涯和兩年服兵役的生活。荷西本身是一個潛水工程師,是一個十分熱愛大海的人,但是為了三毛,他卻放棄了自己的夢想,陪她去了那漫漫無際的沙漠。
  • 《撒哈拉沙漠》丨冥冥之中,是沙漠選擇了三毛
    在三毛和丈夫荷西來到沙漠的這段日子,她將在沙漠發生的形形色色的故事通過文字呈現給大眾,這場不停歇的文字之旅成就了「三毛熱」。最後三毛的丈夫因意外去世,為此她大受打擊。可三毛終於活了過來,拯救三毛的正是大千世界的風採。我想,大概三毛和世界已有羈絆,不然怎麼會這麼及時地出現在她身邊。
  • 都說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故事是假的,那一切都是三毛自己臆想的?
    直到1998年,有人出版了一本書《三毛真相》。這本書將三毛和荷西虛構愛情故事推上了風口浪尖。據說,這位作者去了三毛生前的居住地,採訪了她的好友和鄰居,最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三毛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抑鬱、癲狂,在作品中常常說謊。
  • 探秘三毛的撒哈拉之城——阿尤恩(摩洛哥)
    三毛的撒哈拉之城,摩洛哥南部最荒涼的地區這是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然後她遇見了荷西的同事,於是託其轉達荷西,因此便有了上面三毛所寫的《結婚記》中的那句話。eko說他其實原來並不知道三毛,後來是因為遇到來阿尤恩的中國人才知曉了三毛的故事,之後還收集了許多與其相關的東西,甚至特地看完了西班牙語的《撒哈拉的故事》,難怪在給我介紹法院與郵局的故事時那麼了如指掌。
  • 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三毛對於作家三毛而言,在撒哈拉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經歷,那裡有她和摯愛荷西的記憶。他們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被三毛筆下的文字詮釋的生動而又具體,讓人忍不住也要想深入大漠體驗一把。01 天生自由愛浪漫很多人以為三毛為了愛情去了撒哈拉,其實當初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她,而不是荷西。為了她,荷西願意陪著她一起去。結婚前三毛就宣誓女性主權,強調婚後自己仍要我行我素,因為她不願意失去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內心的自由自在化。
  • 三毛與荷西結婚六年,卻一直無子女?她死前為何頻繁說看見了孩子
    世間萬物,大夢一場,而在那個時期的煙雨朦朧裡,有一個女人擁有著一顆永遠明淨剔透,又多情易感的心,使得她的文字那般敲人心扉;她擁有著一雙時常赤著的雙足,在那個風輕水軟的時代,古龍尚未醉倒,同齡人還在憧憬白甲騎士,她卻已然拋下世間的浮華,自由瀟灑地行走在漫天黃沙的神秘撒哈拉大沙漠之間了;她有著讓世人又羨又嘆的偉大愛情
  • 三毛的撒哈拉中最動人的故事:真正的愛情,是兩個有趣靈魂的相配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原名陳懋(mào)平,「『懋』」字實在是太難寫了,念起來又饒舌,乾脆只叫『陳平』好了」。後來,陳平在看了小說《三毛流浪記》後索性還以「三毛」為名了。
  • 非洲遊記:摩洛哥,走進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
    來非洲之前,其實還是盼望見到如同紀錄片中那樣的遼闊稀樹草原以及無數的野生動物,然而到了被稱作北非花園的摩洛哥王國,才發現這片地中海與撒哈拉沙漠交融的神奇土地卻處處充滿著奇妙的風情——神秘、神奇、多元、多彩、浪漫、迷離!特別是深入到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邊緣,似乎便觸碰到當年三毛追尋青春和愛情漂泊流浪的縹緲記憶!
  • 奇女子——三毛
    當我第一次見到三毛時,我是《撒哈拉的故事》。那時候,我想,什麼樣的奇女子三毛?啊,在20世紀下半葉,當大部分地區仍處於戰爭狀態時,我們可以在萬水千山各地旅行。因為她的行為,畫家張樂平為主人公創作了《三毛流浪記》,這幅漫畫曾經在孩子們手中變成了珍寶。
  • 豆瓣9.3分《撒哈拉的故事》:看三毛如何把沙漠生活過成一首詩
    即使你沒有讀過三毛,你也一定聽過這首《橄欖樹》。這首由臺灣作家三毛填詞的歌曲,不僅唯美動聽,更是凝聚了三毛對自由奔放的流浪生活的一種懷念。三毛說,自己的半生,漂流過很多國家。而撒哈拉,無疑是她生命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 荷西出軌,對三毛態度惡劣,書中的甜蜜故事只是三毛的虛幻?
    ——三毛 #三毛和荷西#在她的筆下,她與荷西的愛情故事感動了無數人,荷西去世後,她仿佛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最終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但荷西與三毛的愛情故事真的如書中所描述的那麼美好嗎?
  • 神秘國度摩洛哥之行(七)三毛流浪的遠方,夢中的撒哈拉
    當時間轉到20世紀,一位名叫三毛的女作家,窮其一生流浪著並且用女性特有的浪漫筆觸和豐富情感將旅行、流浪、遠方和愛情串成詩辭賦頌一般的人生華章時,她和愛人荷西的愛情歸宿——撒哈拉,也理所當然地成為無數文藝青年朝聖的殿堂。可以說正是因為三毛和她的愛情故事,才有了這次北非摩洛哥之行。雖說自己早已過了浪漫的年紀,但是年少時種下的那棵草,依然還吐著嫩芽。於是,心懷惴惴、風塵僕僕地走向了夢中的撒哈拉!
  • 三毛與荷西的愛情,真如她筆下那般甜蜜?有人說都是幻想出來的
    每當我想你一次,天空便落下一粒沙,從此便有了撒哈拉。我每想你一次,上帝就掉下一滴眼淚,於是有了太平洋。——《撒哈拉的故事》。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讀到這段話的時候都曾被驚豔,多少人讀到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故事時不禁落淚,感嘆於這份「生死闊別,與子成說」的愛情竟是如此的單純而真摯。
  • 三毛為什麼那麼讓文藝青年喜歡,她身上這5點,值得女生去學習!
    但現實終究是現實,而三毛就是這樣一個敢於直面現實的作家,無論現實美或醜,她都不會加以粉飾,她活在現實之中,又將現實真實的展露一部三毛流浪記見證了舊中國的黑暗,一部撒哈拉的故事再現了異域的落後與愚昧,也許正因為這樣,她沒有瓊瑤活得開心,活得久遠!但確讓人更深刻的記住了她!
  • 細讀三毛的作品,了解真實的三毛
    三毛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作品也在全球的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大陸也有廣大的讀者,生平著作和譯作十分豐富,共有二十四種。著有散文、小說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夢裡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寶貝》等十餘部。
  • 從《撒哈拉沙漠》到《夢裡花落知多少》,三毛的人生不歸路
    這兩本書基調太不同了,荷西在的時候,三毛的文字都是雀躍的,平實而又快樂,沒有九曲十八彎的情緒。後一本書,沒有了荷西的三毛處在癲狂和興奮和極悲中,隨時切換。要說文字和觀感體驗,失了愛人以後也就是這本夢裡花落知多少更細膩更沁人心脾。裡面多有喧囂癲狂之後的徹骨悲涼,讓人讀來也有觸及到那種傷感的體驗。
  • 三毛與荷西的浪漫愛情,真如她筆下那般美好?鄰居:是她一廂情願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質沙漠,也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不過還是有人在大沙漠裡生存,並且於部分文人而言,撒哈拉沙漠並非是貧瘠的蠻荒之地,它反而是浪漫的,在三毛的眼裡便是如此。
  • 三毛離開快30年了,她到底是什麼樣子?
    最不像大人的大人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這句話曾讓很多人想起了三毛。她原名陳懋平,與丈夫荷西的感情也被不少人視作「曠世之戀」。三毛與陳天慈、陳天恩姐妹倆。受訪者供圖  在荷西意外離世後,她回到臺灣定居。
  • 三毛的曠世愛情被疑造假?馬中欣重訪三毛之路,直言:荷西根本不存在
    如果生命是一朵雲,它的絢麗,它的光燦,它的變幻和飄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為它是一朵雲。三毛就是這樣,用她雲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隨心所欲的形象,無論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悽,她都無意矯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