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家的女兒末末初中二年級馬上就要放假了,從小到大,她的書不少讀,寫作文還和小學四五年級的孩子一樣,語言不足,內容以拼湊為主,中心不明確。
好朋友感到十分困惑:這麼多年的書都白讀了嗎?讀書和孩子作文水平提高為什麼不成正比?
這種情況決不是個案,很多家長都提出過類似的疑問。
讀了很多書卻寫不出作文的孩子們,陷入「偽勤奮」奇怪圈子的可能性很高。
01 什麼是「偽勤奮」
我們在班裡總是看到這樣的學生,在教室裡默默地學習,任務也能按時完成,為了寫作業總是選擇夜戰。
但是,每次考試,最後幾個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努力與收穫不匹配,是天賦與智力的差距嗎?
事實上,仔細觀察後,你會發現原因是他們的努力是「偽勤奮」。
02「偽勤奮」有什麼表現
只追求速度
大多數孩子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知識,而是為了喜歡讀書。
他們只是盲目追求速度,為此還定了每天讀多少本書的目標。
看起來每周都在讀書,每年可以讀幾十本書,但是收效甚微,原因有兩點。
第一,沒有認真選擇讀的書。只喜歡看那些內容比較簡單的網絡小說,只注重數量而不注重質量,效果自然不好。第二,走馬觀花的讀書。
這部分的孩子,雖然看的也是古典書籍,但是在看的過程中,只關注情節,一眼就進入精彩的段落,可以說撿到芝麻丟了西瓜。
這兩種孩子讀書很多,但讀完書,有時連書上的人物名字都記不住,讀書只是他們消遣和偽裝學習的工具。
表面看起來很勤奮,但這樣的讀書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沒有幫助,是典型的「偽勤奮」。
記錄無效的筆記
我們經常說「不動筆墨就不讀書」。
為了促使學生讀書,我也非常重視讀書筆記的作用。
準備專業筆記本,每周檢查,每月評價一次,一學期結束後,發現很多孩子的書不怎麼讀,作文水平是「外甥打燈籠——照舊」。
翻看他們的筆記,發現整本書幾乎都是名言警句和語言,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摘錄。
這樣的孩子,看起來很認真勤奮,讀書的時候畫畫,精選抄寫,忙得很開心。
但是,作文不僅僅是名言和金句,沒有具體的內容,再古典的句子也是無根的水,給人的感覺就是空洞無物。
這種讀書記無效的筆記行為,同樣是「偽勤奮」。
03如何讀書才能提高作文水平
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 筆記讀書法》,給我們提供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從源頭上解決了行文「空洞無物」的問題。
做好筆記是讀文的基礎
我們都知道,作文寫作時間一般是在30分鐘左右,如果時間把控不好,往往會寫成半截文,這對我們學生來說,半截文就意味著得不到高分,而且作文要求是極高的,一是在固定時間輸出指定的內容,二是沒有任何參考的工具書,三是思考的時間有限。
寫讀書筆記的最大功效,可以鍛鍊我們對文章結構的組織能力、提高思想輸出的質量,寫作技巧也會得到大幅提升。所以,構建自己的素材庫,才不會在關鍵時刻出現無文可寫的窘境。
積極輸出促進思想內化
很多時候,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漫無目的地與人說話時,雖然說的內容是支離破碎的,但在闡述的過程中,語言會不斷得到整理,思維也會逐漸清晰。
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可算是最常見的思想輸出,哪怕是你自認為非常了解的事情,一旦需要向別人說明或寫下來,還是會出現很多模糊不清的內容。正因為這樣,我們需要全面思考,反覆輸出,而通過這個過程,將已經消化過的信息又經歷了一次精細的咀嚼。
通過重讀為思想增色
在閱讀讀書筆記,也就是那些摘抄和評論時,有時甚至可以達到重讀一遍原書的效果。很少有人願意花費跟第一次閱讀一樣的精力去把原書重新讀一遍,所以我推薦重讀一遍讀書筆記。像這樣:
想要簡單回顧時——重讀讀書筆記想回憶起更多時——參考書中的重點段落
想從頭開始看起時——重讀原書按照自己對參考的需求,可以隨意安排自己重讀原書或筆記。但不管是讀書還是讀筆記,最重要的是能夠回憶起書的內容。
你可以通過讀書筆記來豐富本次讀書體驗,也可以偶爾從書架上拿下筆記重讀一遍,這樣的積累會讓你真正掌握書中的內容。重讀的效果不僅僅是加深記憶,還可以譜寫自己與書之間特別的故事。
學以致用
再完美的理論,都要用實踐來檢驗,這跟人類製造工具來解放雙手的道理是相同的,掌握讀書方法之後,我們要把提煉、積累、感悟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才能驗證我們的學習效果,每天堅持百字或千字的輸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你的觸筆會更加生動有趣,不再是言之無物,文字乾癟了!
歡迎來到陌上的書屋,與你一起分享讀書、教育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