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構的日常運營中,處理好管理層、員工、用戶和客戶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不同的人,溝通能力差別很大,有的校長和招生老師親和力強,善於和人打交道,又有一定的談話技巧,很容易就能找到客戶的需求。有的老師課堂氛圍特別好,同樣的課程,大家都搶著進他的班。
今天,我們將介紹與溝通關係密切相關的9種心理效應,希望可以使大家有所收穫。
01
自己人效應
常言道:「是自己人,什麼都好說;不是自己人,一切按規矩來。」
02
角色置換效應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交往雙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換從而產生的心理效應現象,稱為角色置換效應。它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即「同理心」。用中國人的話,就是「將心比心」。
03
調味品效應
人際交往心理學中把看似廢話的「調味品」起到的增加人們心理交融作用的現象,稱為「調味品效應」。
校長善用調味品效應,可以讓談話在融洽、輕鬆的氛圍中進行,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員工的心理動向。老師在和家長、學生的談話中也不必直奔主題,先說幾句「廢話」,談談新鮮事或者身邊的趣事,讓彼此心情得到放鬆,後續談話更容易進行。
04
第三人效應
心理學上把通過第三人佯作無意間轉述他人的某種意見,或創造某種條件讓對方間接地聽到你對他的評價與關注,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或勸說效果的現象,稱為「第三人效應」。比如對家長說:「某老師也說你家孩子最近進步很大。」
05
可口可樂效應
06
格林斯潘效應
一方說話時,聽者不斷地與之互動,還時不時地發出「嗯、嗯」或者「哦」之類的聲音。會讓說話的人感覺自己的話對方都聽進去了,而且很感興趣。說話者受到這樣的暗示或激勵,也會以更好的發言來回報如此忠實的聽眾。
這就是格林斯潘效應。他帶給我們的啟發是:管理者和教師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聽眾」。在教學、會談、調查、師生對話中,不要吝惜給予回應。
07
可是效應
當我們試圖讓對方改變觀點或接受自己的觀點時,可以先對對方觀點表示肯定(回答「是……」)之後再說「可是……」,這樣對方就比較容易接受你的觀點。因為一開始就表示反對,對方對產生逆反心理,本能拒絕你的觀點,導致說服無效。
08
三明治效應
三明治效應,就是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或肯定)內容中進行。運用三明治法則可以使被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
這個技巧運用在師生談話時非常有效,但是老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和反應,及時調整,始終掌控著談話的主動權。
09
進門檻效應
1975年,心理學家D·H·查爾迪尼做了一個實驗:他代替慈善機構進行募捐,對一些人提出募捐時附加了一句話,「哪怕一分錢也好」;而對另一些人則沒有說這句話。結果前者的募捐比後者多兩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向人們提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太不通人性,為了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就容易接受這個更高的要求。這就是進門檻效應。
在教學中,「進門檻效應」啟示我們,了解學生基本情況、設置合理教學目標、引領學生持續進步時非常重要的。看得見進步,家長和學生就會信心倍增。
聲明: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屬原作者,侵刪
標籤:生源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