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疫」中的「江門製造」
短短一個多月,口罩生產企業從最初的1家增至16家,日產能從不足10萬隻飆升到近300萬隻;防護服壓條機佔全省總調度量57%以上,全國40%以上;膠條產量佔全省96%以上……
小至一根口罩鬆緊帶,大到一輛醫療救護車,「江門製造」源源不斷馳援全國戰「疫」。作為廣東省重要工業基地、「珠西戰略」主戰場,這就是「江門製造」的實力與擔當。
3月1日,國務院向廣東省政府發出感謝信,8家廣東企業獲集體「點讚」,其中江門企業佔了4家。
時隔不足半月,廣東盈通新材料有限公司、江門市多快好省機械有限公司和廣東獅特龍實業有限公司3家江門企業,再先後收到國務院感謝信,獲單獨「點讚」。
一封封感謝信折射的,是「江門製造」閃光出彩的戰「疫」表現,是社會公眾對「江門製造」的重新審視和思考展望。
「江門製造」的厚積與迸發
江門是廣東省重要製造業基地,產業基礎雄厚。正因有完善的產業體系、齊全的行業門類、規模的產業集聚作為支撐,江門才能短時間內迅速提升防疫物資生產供應能力,為全國提供大量江門製造的產品。
一份底氣
「主力軍」集中在傳統產業
上世紀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江門逐步發展成為廣東省新興工業城市。改革開放初期,以食品、紡織、機電為主體的工業結構,適應了市場需求,「江門製造」風行全國。
此次直接參與抗「疫」的江門防護物資生產企業約60家,涵蓋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救護車等領域。「主力軍」集中在紡織、化工、機電等傳統產業,重要地位不能忽視。
這期間,江門作為全國防護服熱封膠條及壓條機的生產基地,在防護服生產「大會戰」中的貢獻尤為突出。從產業劃分上看,熱封膠條產業屬於紡織服裝產業的配套產業。
沒有厚積,何來迸發。
盈通公司是全國第一、全球前三的熱封膠條生產企業,擁有專利50多項,全面掌握了高品質熱熔膠原材料生產工藝,建立了全流程生產線。盈通公司相關負責人李玉清透露:「抗疫期間公司還動用了歷時兩年研發的儲備技術,實現不同生產線緊急轉產。」
集群效應是「江門製造」的底氣。除盈通公司外,多快好省、信必達等4家膠條生產企業,鐵金剛、盈豐智能、弘騰機械等8家壓條機生產企業,也在戰「疫」中火速復產擴產。
國務院「點讚」的7家江門企業也全部來自防護服生產相關領域。如獅特龍公司所產的醫用橡筋就是生產防護服的重要材料。見微知著,可見雄厚的產業基礎是「江門製造」戰「疫」的重要支撐。
一份默契
沒有政府支持就是「天方夜譚」
「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從零部件及材料供應、用工、技術改造、資金支持等方面全力推動醫用防護服壓條機生產企業復工復產、達產擴產。」這段話摘自國務院感謝信,「點讚」的是江門市人民政府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蓬江區科工商務局、江海區經濟促進局。
疫情就是命令。每一次復產、達產、轉產、擴產背後,都能看見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堅守一線、全力以赴的「身影」。這是江門「工業立市」的擔當、作為,也是「江門製造」的「軟實力」所在。
新冠疫情突然暴發,緩解口罩緊缺迫在眉睫。舒而美公司是我市唯一、全省重要的醫用口罩生產企業。然而在疫情暴發初期,該公司復工復產卻面臨著人手、原材料不足等諸多困難。
江門市工信局等相關部門、新會區政府聞訊趕來,牽線搭橋解決實際問題。1月23日順利復產,15天後穩定達產,舒而美公司的迅速復產達產,大大緩解了口罩供應緊缺的局面。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從2月1日啟動轉產,到5天後產出首件產品,廣東宏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實現江門醫用防護服生產「零的突破」。
緊迫的時間裡,市市場監管、發改、工信、國資委等部門成立工作專班,實施駐廠專班管理,及時反饋企業生產信息,協調解決生產資質、設備、原材料、用工等難題。宏健公司總經理李東直言:「如果沒有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我們實現迅速轉產無異於『天方夜譚』。」
政企攜手是「江門製造」戰「疫」的「法寶」,然而這並非一日煉成的。
從領導掛鈎聯繫、首席服務官制度,到「企業訴求辦理」平臺、「江企通」微信小程序。近年來,江門堅持「工業立市」,創新工作舉措,解決實際問題,優化營商環境,形成了為企服務的「江門經驗」。
這份「江門經驗」,讓政企攜手戰「疫」,更有默契、更具爆發力。
一份擔當
「國家有需要,我們責無旁貸」
用「中國速度」與疫情賽跑,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奇蹟」的背後,有「江門製造」的擔當與力量。「戰『疫』當前,沒有旁觀者,我們都是戰士。」廣東綠島風空氣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道說。
1月30日下午,當綠島風公司捐贈的首批144套病房通風設備抵達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時,千裡之外的江門工廠正在啟運第二批設備馳援雷神山醫院。
廣明源公司的紫外線消毒殺菌器、歐普公司的專業照明燈具、德塑集團的塑料管材、奔力達公司的電路板、映美公司的醫療機構專用印表機、鴻特精密公司的負壓救護車核心零件、來納特種車輛公司的醫療救護車……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從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到全國各地戰「疫」一線,「江門製造」從不「缺席」。
廣明源公司董事長洪燕南說:「抗疫的嚴峻形勢下,我們緊急捐贈了4400多套紫外線殺菌設備馳援湖北,並加大生產投放。國家和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全力以赴。」
盈通公司董事長梁坤煥說:「國家有需要,我們責無旁貸。」
企業努力踐行社會責任,工人階級爭當先鋒模範,這份擔當在江門這座「老牌」工業基地,表現得尤為淋漓盡致。
「江門製造」的思考與啟示
戰「疫」中的「江門製造」既保障了江門疫情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又為全省、全國疫情防控物資供應作出突出貢獻。自國務院首次「點讚」後,「江門製造」品牌得到各級媒體高度關注,刊登各類報導500多條,閱讀量超3000萬人次。而這其中,江門傳統產業所發揮的基礎支撐作用,更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傳統產業可以不再「傳統」
「傳統產業不等於夕陽產業。」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教授蔡勇認為,「江門製造」的戰「疫」表現證明,傳統產業也有先進生產技術工藝、高性能產品和高附加值的生產環節。
熱封膠帶就曾是高利潤生產領域。10多年前,隨著市場飽和、效益下降,不少廠家心生退意。可梁坤煥卻堅信,市場需求依然很大,只是對產品性能和生產工藝要求更高了。
現在盈通公司每年持續拿出7%的營收投入產品研發,組建了企業研發團隊,還與高校共建聯合研發中心。可見,熱封膠帶行業已逐步形成了較高的進入門檻,需要更多前期技術積累。
「新興產業往往脫胎於傳統產業,部分低技術的傳統工藝和產品也可以通過技術改造後不再『傳統』,往更高效率工藝和高端產品升級。」五邑大學經管學院博士李響說。
特別是,江門近年大力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堅持做大存量,做優增量,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新興產業。技術改造成為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抓手。
通過設備獎勵、貸款貼息等方式,江門2019年技改投資突破275億元,增長16.2%,資金激勵政策引領作用持續強化,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推動「江門製造」整體向高端躍升。
「江門傳統產業要做大做強,就要走集群化發展的道路,形成產業優勢。」蔡勇說。
補短板要打好「組合拳」
「江門製造」的表現可圈可點,但仍存在發展短板。
如,戰「疫」企業多為中小企業,產品多為附加值相對較低的原材料、初級產品、中成品,缺乏生產終端產品的企業;產業體系也不夠完善,上下遊資源仍需加強整合。
蔡勇認為,此次戰「疫」中湧現出了一批「隱形冠軍」「小巨人」,這些「專精特」企業紮根製造業細分領域,「我們可以鼓勵這些企業做大做強,培育成具有較強產業輻射力的龍頭企業」。
品牌建設是蔡勇關注的另一個焦點。他認為,「江門製造」雖然基礎雄厚,但品牌建設仍相對落後。接下來,江門要持續強化品牌戰略,打造「老字號」品牌,激發企業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江門製造』的比較優勢在於傳統產業。」李響認為,江門要更多地從有效支持傳統製造業優化升級的角度,推動重點產業、技術、產品加快發展。
如,新建「智能生產線+無菌車間」,不到一個月從無到有造出口罩的維達集團,就是從江門傳統造紙業「萌芽」,憑藉技術、產品等,成長為亞洲紙巾巨頭。
李響建議,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要基於科學研判分析,瞄準重點產業、骨幹企業,集中資源、精準出擊,打好政策「組合拳」,「避免『一刀切』或『分而治之』」。可以繼續加強資金扶持,激勵企業技改創新;加快傳統產業園區升級,發揮集群效應;堅持領導掛鈎聯繫、一企一策等為企服務舉措,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等。
聲音
市工信局局長餘中華:
注重產業培育 推動產業升級
通過此次戰「疫」,接下來江門需進一步加強對傳統產業優化發展的重視,及早做好產業布局,積極謀劃一批具有關鍵應急物資生產能力的企業、項目儲備,提升應急保障能力。
做優做強傳統產業,首先要深入摸清優勢傳統產業「家底」,捋清產業發展鏈條,搭建行業龍頭企業資料庫,找準產業鏈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大力引進一批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拓展產業上下遊,尤其是注重終端產品的生產,推動形成完整產業鏈,強化增長後勁。如,依託現有電子材料與元器件企業,引入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智能裝備等企業,加快發展新型平板顯示、高性能集成電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
其次,加強科研項目扶持,提升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水平;鼓勵傳統產業企業,以智能製造示範、機器人應用、工業網際網路等為重點,持續開展技術改造,推動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最後,江門還要繼續推動落實「小升規」獎補政策,推動更多小微企業上規模、上水平;並通過強化金融扶持,完善「政銀保」政策和優化審批方式,加強企業家培訓,鼓勵和培育企業家精神等複合手段,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更上一層樓。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 教授蔡勇:
加強人才支撐 激活創新動能
傳統產業是江門製造業的重要基礎支撐。在「工業立市」戰略的背景下,江門要堅持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引領傳統產業企業做大做強,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把傳統優勢產業培育成「江門製造」的「航母」。
人才是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要素。在上世紀80年代,江門工業製造在全省乃至全國佔有重要地位,這與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密不可分。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中,江門仍需持續加快職業教育發展,打造職教之城。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江門傳統產業要「強起來、走出去」,必須堅持創新,適應持續變化的市場需求,增強產業和企業競爭力。
創新不全是研發創造,從傳統產業的角度,技術轉化應用可以煥發傳統產品的新活力,形成強大生產力。譬如說智能穿戴元素融入傳統造鞋業,像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這需要我們更好地激活企業創新動能,進而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記者手記
刮目相看!傳統產業未來可期
「江門製造」在戰「疫」中的亮眼表現,可以說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讓社會各界對「江門製造」尤其是傳統產業刮目相看。
「江門製造」的雄厚基礎,固然是戰「疫」有功的重要因素。可最亮眼的,卻是在戰「疫」復產達產、擴產轉產中,傳統產業企業所迸發的超強抗壓性和反彈力。
普遍印象中,傳統產業總瀰漫著沉沉暮氣。可戰「疫」中的「江門製造」,特別是擔任「主力軍」的傳統產業企業,卻處處洋溢著催人奮進的蓬勃朝氣、攻堅克難的勇氣決心和深入骨髓的責任擔當。
百舸爭流,不進則退。這在優勝劣汰的傳統產業中尤為如此。近年來,受市場環境影響,傳統產業大浪淘沙,一大批企業立足自身優勢,「借道」技改創新揚長補短,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了「彎道超車」。
隨著「工業立市」戰略深入實施,接下來要繼續鼓勵企業運用新技術,研發新產品,推動智能製造,提升龍頭骨幹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化產業園區載體作用,帶動產業集群發展,如此傳統產業未來可期。
江門日報記者 唐達
通訊員 江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