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仲麟】
12月15日凌晨,四川省衛健委緊急發布通告稱川航一名國際貨運航班飛行員於14日晚確診新冠病毒,這一消息引起了軒然大波。
從四川省衛健委的通報來看,這名確診飛行員11月29日從洛杉磯飛抵成都後進行集中隔離,並於12月9日執飛成都-濟南往返航線後繼續隔離至12日,隨後自駕到綿陽江油參加300人婚宴,其於14日在華西醫院就醫確診新冠病毒。
除了作為首個確診新冠病毒的國際航班飛行員引起關注之外,12月9日隔離期間執飛國內航線以及12日參加300人婚宴兩事引來眾多輿論討論,也因此引發了很多質疑。
從今年1月新冠病毒在國內爆發開始,中國民航系統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國際疫情爆發後,中國民航的機組依然冒著極大的風險在執行國際客運及貨運航班。此次川航飛行員確診新冠病毒之後也引發了公眾對於國際航班機組隔離政策的質疑,並產生了飛行員是如何感染新冠病毒的疑問。筆者將就此事進行分析。
是否存在違規?
對於本次飛行員確診事件,飛行員有沒有按照規定進行隔離無疑成為了爭論的焦點。
從四川省衛健委的通報來看,該飛行員從11月29日隔離至12月12日參加婚宴,可以認為是解除隔離再去參加婚宴。
根據民航局11月25日發布的《運輸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術指南(第六版)》中機組人員隔離及管理方案的第五條規定:
國際/地區貨運航班中,對於任務期間嚴格按照指南防控要求做好個人防護,且未在境外過夜的機組人員,免於集中或居家隔離,可繼續執勤;對於曾在境外過夜的機組人員,境外期間需嚴格執行封閉管理,入境核酸檢測陰性後,免於集中或居家隔離,可繼續執勤……
從民航局的規定來看,本次確診飛行員作為貨運航班飛行員(應為客改貨航班)滿足境外充分防護的情況下可以免於隔離,但依然從11月29日隔離至12月12日,川航是以更高標準執行民航局所要求的防疫措施。
而此類以更嚴格的標準執行民航局的防疫規定在中國航司中頗為普遍。雖然根據局方要求,國際貨機飛行員回來後只需要進行核酸檢測並不需要集中或居家隔離,但航司普遍執行集中隔離的政策。以東部地區某大型航司為例,現在在執行國際貨運航班返回後會進行為期七天的集中隔離並進行核酸檢測。可以說川航不僅沒有違反民航局規定,而且是以更高的標準來執行。
而12月9日該飛行員執行的成都-濟南往返航班也是另一個引起爭議的地方。從通報來看,12月9日尚處於隔離期,自然會有人質疑:明明在隔離期內怎麼還執行航班?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首先按照民航局防疫指南,這位飛行員滿足繼續執勤的條件。在實際操作中,處於隔離期內執行飛行任務時,航司是安排同樣處於隔離期的飛行員進行搭檔來執飛航班。執行航班任務期間,與其他人的接觸降低到最少,在航班任務完成後再繼續進行隔離。
筆者從今年長期執行國際「客改貨」航班的飛行員(非川航飛行員)處了解到,在隔離期間與同在隔離期的機組人員執行航班任務是一種常態,但多為執行國際航班。舉例而言,在執行航班從美國返回中國後隔離三天,隨後再執行國際航班,完成後重置隔離天數重新計算。
這種運作模式是目前中國航司普遍採納的手段,在滿足民航局防疫規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升飛行員的使用效率。而國際航班飛行員是否可以在隔離期間執飛國內航線並沒有明確規定,川航讓隔離中的國際航班飛行員執飛國內航線是否存在違規也有待民航局的調查結論。
筆者同時就國際航班飛行員能否在解除隔離後參加婚宴等人員密集活動,詢問了國際航班飛行員,得到的回答是他們公司的要求是不鼓勵但沒有明令禁止,而「不提倡」與「明令禁止」間有著很大的差別。如果川航沒有明令禁止參加人員聚集活動,且該名飛行員執行了應有的報備程序、未違反當地的防疫規定,那筆者認為這名飛行員參加婚宴並未「違規」,而是「不妥」。
乘客有多大風險?
本次事件引起關注的另一個點則是12月9日確診飛行員曾執行成都-濟南往返航班,從通報信息中可以得知,這兩個航班為客運航班。
從濟南衛健委的通報中可以得知成都-濟南段的航班號為3U8555,確診飛行員返程執飛航班尚未公布但若機組沒有「串飛」(指不同機組交換飛機執飛)的話,通過查詢可知返程的濟南-成都段航班為3U8556(以官方公告為準)。
濟南衛健委公布確診川航飛行員9日所執飛的3U8555航班信息
對於公眾而言,最為擔心的莫過於乘坐這些航班的旅客有沒有感染的風險。筆者充分理解對於機上旅客是否有感染可能的擔心,在事發之後相關部門也立即開展了對機上乘客的追蹤並進行核酸檢測。雖然不能100%地保證絕對不會有乘機旅客因為飛行員而被感染,但可以說概率是極低極低的。
確診飛行員9日所執飛的航班機型為空客A350,作為空客最新型的寬體客機,A350有著複雜而又精密的空氣循環系統,可以在兩三分鐘內就將駕駛艙、客艙內的空氣全都更換一遍。
在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的現在,任何國內航班都是以最大空氣流量進行著機內空氣交換。而且機內的空氣過濾系統有安裝HEPA(高效空氣微粒子過濾網)系統進行過濾,對病毒典型尺寸(0.01-0.2微米)顆粒的過濾效率達到了99.99%,超過最高標準的N100口罩過濾效率。
空客A350空調及空氣循環系統示意圖
A350客艙內空氣交換示意圖,兩三分鐘就可以將客艙內空氣全部更換一遍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根據通報確診飛行員在飛行期間沒有與任何旅客及機場工作人員有接觸。空客A350的空氣循環系統也確保駕駛艙與客艙不會有任何空氣交換,屬於獨立循環,不存在駕駛艙內的空氣進入客艙的情況。
客艙空氣循環示意圖
當然飛行員進出駕駛艙是難免的(如上廁所等),而這短暫開門時間內駕駛艙與客艙內的空氣交換也是微乎其微。且國內航班飛行時機組按規定也是需要佩戴口罩的。
透過駕駛艙風擋可以清楚地看到,機組在執行航班期間佩戴著口罩(圖為國航某國內航班)
可以說機上的旅客因為飛行員而被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沒必要過度擔憂,但出于謹慎,相關防疫部門依然會對乘客開展追蹤並進行核酸檢測,以確保萬無一失。
可能的感染
從今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經有11個月,而國外大規模爆發至今也有9個月。在這「最長的一年」裡執飛國際航線的飛行員所付出的代價是常人所無法想像的。
疫情爆發初期,美國就採取了禁止入境及入境就隔離14天的嚴格政策,使得中國航司為了維持必要的國際航班不得不用4套機組(一套機組為兩名飛行員,4套機組為正常時期的兩倍)來執行「當日往返」航班。而在國外疫情失控之後,為了避免在國外疫情重災區遭到感染,依然是採用雙倍機組(4套)來執飛航班。以中美航線為例,正常時期執飛多為兩套機組飛單程,到美國後入境休息幾天再替換來程機組飛返程。
而在疫情爆發後,不論是出於初期美國方面的嚴厲措施還是後來對美國疫情的擔心,都是選擇機組不進入美國境內,完成裝卸或者上下客後飛回國內,在美國僅經停幾個小時。由多帶的那兩套機組來執行返程航班,以最大程度避免入境美國並因此導致機組人員感染。
同時機組人員在執飛過程中,不論是客運航班還是貨運航班,都嚴格佩戴個人防護用品。此前已經實行了5個月的《運輸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術指南(第五版)》中,就對機組人員的防護措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第五版防疫指南中對於機組個人防護的相關規定
11月25日的第六版中相關規定,增加了物流裝卸人員及地服人員等內容
以筆者了解,在實際操作中,國際航班的飛行員對於在國外的防護措施是絲毫不敢馬虎,口罩、手套、護目鏡那是分分鐘鍾都不敢摘下來。要不是在過美國海關(哪怕只是經停不在美國過夜,依然會需要在機場進出美國海關一次以留下記錄)時會強制要求脫下防護服,那肯定是連防護服都會穿戴齊全(在重疫區脫下防護服再穿上的話,那防護服就失效了)。
以這次確診的川航飛行員此前所執行的客改貨航班為例,中國機組人員與美國地面裝卸人員是保持著儘量相互不見面的狀態,即機組下去了裝卸人員才上來、裝卸人員下飛機了機組才上去。由於裝卸人員會接觸飛機內部而新冠病毒會通過物體表面傳播,所以機組人員在飛機內時也是「三件套」穿戴齊全,而且防護用品絕不重複使用。
雖然機組的防護比不上「火神山同款」——畢竟穿成火神山同款就沒法開飛機了——但該做的防護措施那是一點都不落下。
那麼,川航飛行員又是怎麼感染的呢?
目前官方尚未公布對川航飛行員感染渠道的調查結論,但可以合理地猜測,很可能是在美國過站期間被感染的。最有可能的還是海關人員查驗護照及身份時,會要求摘下口罩及護目鏡以確認身份。
摘下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新冠病毒作為一個非常邪門的病毒,在這短暫時間內被感染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而考慮到美國已經有近1700萬人確診,美國機場海關人員攜帶新冠病毒並傳染給川航飛行員的可能性並不低。
疫情期間美國機場海關檢驗進行檢驗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根據長期執行中美航班的飛行員稱,在2020年的12月美國方面依然把中國當作疫情重災區來對待,在海關檢驗區甚至還立著「if you are from WUHAN……」(「如果你來自武漢」)的牌子,不由讓人感到莫大的諷刺。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可能性是,機組返程所攜帶的餐食是由美國方面所提供的。這並非是中國航司不給機組提供返程所需的餐食,而是在美國落地之後,美國方面會將機上裝有餐食的餐車卸下去,並裝上美國所提供的餐食。雖然餐食是經過高溫加熱之後才會給機組食用,但鑑於餐食是冷鏈運輸且冷鏈是新冠病毒物傳人的重災區,由於餐食而導致感染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真正的敵人是病毒
此次飛行員確診事件對川航、對國內航司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教訓,民航局在新聞發布會上公布已經第一時間組成了專門調查組以查明原因,並找出疫情防控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點。相信民航局很快會給出調查結論,而確診飛行員與川航是否存在違規行為也會有一個明確的結論。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冠疫情防治戰役中,我們真正的敵人始終是新冠病毒。縱使該名飛行員執飛航班、參加婚宴而導致了不少人被隔離,增加了大量的防疫工作量,給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幹擾甚至被隔離,但他首先是個受害者。他大概率是因為工作原因而確診的,是最大的受害者,甚至以後能否重返藍天也是個未知數。在這情況下,如果這名飛行員沒有違反任何防疫規定,那他不應當被責難。筆者真不希望此前成都確診女孩身上所發生的事,在這名飛行員身上重演。
最後說句題外話:當剛知道川航飛行員確診時,筆者和一名加拿大朋友聊起這件事,加拿大朋友聽了後說:「就這?這種事在北美根本不值一提了。」中國如今的防疫成果有賴於每一個人的努力,來之不易的成果需要每一個人珍惜,也需要理性看待那些不幸感染的人,而不是一味指責。
希望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