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會說, 《遊俠索羅》本就不具備星球大戰主線電影的影響力。雖然它是一部星球大戰外傳--一部與天行者系列並列的衍生電影, 但在分量、規模或票放前景方面,並不具備同等的競爭力, 所以它總被認為是盧卡斯的隨機之作。
但之後《俠盜一號》上映,票房大賣超乎了所有人的預期。雖然將其作為基準並不準確, 但相比之下,《遊俠索羅》的市場表現實在讓人遺憾。即使不參照《俠盜一號》的票房, 《遊俠索羅》的首周末數據也很難看..。
簡而言之, 這部電影被稱為一次失敗--甚至一場"災難" --其步履蹣跚的開畫狀況可能會影響星球大戰系列已部署的發行策略 (雖然, 實際上迪斯尼可以避免這些顯而易見的失誤)。
這可能不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大片表現, 但就星球大戰電影一貫的表現而言, 這次確實是災難性的。更重要的是, 相對於預期和預測 (導演本人也承認沒有達到), 《遊俠索羅》也沒有達到應有的水準。
但現在的問題是, 為什麼它失敗了, 下面詳列分析一些導致其失敗的因素.....。
8. 市場營銷不到位
炒作一部大片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容易: 即使像漫威電影宇宙這樣著名的品牌, 迪斯尼也投入了數千萬的資金,以確保《無限戰爭》的營銷活動佔據主導地位——事實上,在上映前的最後幾周, 輪番的預告短片和最新採訪視頻你想躲都躲不掉。
即使《最後的絕地武士》已經是新三部曲的第二部了,它的市場營銷也依然很積極。雖然從營銷方面來講, 影響非目標觀眾價值不大, 但迪斯尼再次確保了它是其上映檔期內最受關注的電影。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遊俠索羅》第一支預告片2月才出來, 當時距離影片上映只有3個月 (《最後的絕地武士》預告片提前了八個月), 讓人感覺上映日期可能有變。相比之下,迪斯尼最近兩部大片午夜場的聲勢也有差別, 並沒有採用同樣積極有效的宣傳策略。
既然發行公司知道要在市場營銷上投入資金, 那麼他們也必須承認, 吝嗇資金投入必然會導致電影的吸金能力大打折扣。
7. 上映日期 (和競爭對手)
現在人們似乎認為, 在經歷了《遊俠索羅》的失敗之後, 盧卡斯 (更貼切地說是迪斯尼) 將會明確星球大戰電影只在12月上映的戰略,但這不僅僅是一個月份的問題。
雖然觀眾對星球大戰的 "疲勞" 也許不是主要原因, 但五個月前上映的《最後的絕地武士》必然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受影響的更多是那些熱情稍縱即逝的 "主流" 影迷, 而非鐵桿影迷)。至少票房分析師似乎將原因歸咎於此。
更重要的是, 《遊俠索羅》不得不與《復仇者聯盟: 無限戰爭》直接競爭--後者基本上已經收割了整個票房市場。這實在是一個糟糕的主意。迪斯尼有效地削減了自己的財產, 兩者相爭必然有一個失敗。
6. 對新一代觀眾缺乏吸引力
儘管續集三部曲為了"扼殺過去"安排了許多出人意料的死亡和轉折 , 但是這些電影知道要引導傳達一些東西, 確保前傳三部曲仍然能夠賺大錢——儘管前傳第一部遭到了差評。他們知道有意識地瞄準新一代, 為他們重新創造產品。
在70、80年代, 盧克·天行者, 萊婭公主和漢·索羅成為了整整一代人的英雄。在 世紀之交, 阿納金和歐比旺如法炮製, 然後是新三部曲, 影迷的偶像成了蕾伊、芬恩和波, 這是非常有意識的決定。
盧卡斯可以繼續打造另外三部電影延續天行者的故事, 不需要加入新的英雄, 該系列依然會賺很多錢, 但它賺不到《原力覺醒》和《最後的絕地武士》賺的那份錢, 因為它對年輕觀眾缺乏吸引力。
《遊俠索羅》同樣如此, 它對新一代觀眾絕對缺乏吸引力: 更多是賺取80年代忠實觀眾的情懷。當然, 漢·索羅仍然是一個偉大的角色, 但如果要用他換取高額票房, 即使像星球大戰這樣懷舊的東西,重塑創新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想要進一步的證據,只需要看看《侏羅紀世界》的成功。
5. 影迷缺乏信心
因為網際網路的便捷,現在似乎每個影迷都會對影片補拍、重拍和主創變動的消息了如指掌並耿耿於懷, 所以你很難不注意到《遊俠索羅》前期的麻煩。
整個星球大戰的歷史上總會出現各種導演的問題, 這次盧卡斯被迫解僱了菲爾·洛德和克里斯多福·米勒, 因為他們的創意設想沒有到達盧卡斯想要的效果。如果盧卡斯只是想要替罪羊, 那麼撇開當初他們為什麼被僱用的問題不談, 至少導演突然換人造成的影響很惡劣, 特別是當時他們已經開始製作素材了。
即使像朗·霍華德這樣的老手接手, 也無法掩蓋這種擔憂, 事實上, 重拍的費用達到了《遊俠索羅》原預算的兩倍, 使得霍華德看起來像是在修復一場災難。再加上謠言稱奧爾登·埃倫瑞奇需要一個表演教練, 這一切進一步扼殺了影迷的信心。這些消極的影響很難修復過來。
還有, 朗·霍華德顯然比洛德和米勒更可靠。這一點不能被忽視。
4. 粉絲抵制
這可能不是影響《遊俠索羅》宣傳炒作的最大因素之一, 但抵制《遊俠索羅》運動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暗示。它表明了由於《最後的絕地武士》而分裂出來的一部分星球大戰粉絲非常刻板守舊。
《最後的絕地武士》雖然為盧卡斯賺了一大筆錢 , 但造成了粉絲們的極大分歧, 那些心生不滿的粉絲開始了抵制運動。這些粉絲們不喜歡「他們的」星球大戰系列被如此處理,這種瘋狂的想法成了盧卡斯公關的噩夢,盧卡斯不想讓更多不經意的主流觀眾注意到。
從根本上說, 無論哪一部分粉絲積極參與抵制這部電影, 都反映出了可怕的問題。他們有能力影響大眾的觀念--即使是在偏激的報導中, 這種影響力也會被媒體放大--而且一定程度上抵制確實奏效了。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現在有人指責爛番茄篡改觀眾評分, 越來越淪為電影公司的重要營銷工具。按照抵制分子的意圖, 刷低評分使粉絲評分低於媒體評分,這會讓盧卡斯影業很受傷, 因為查看評分的觀眾不知道評分的真偽。因為爛番茄對一部電影的評價只有兩種態度, 「爛」或「新鮮」, 即"值得看" 和 "不值得看"。
3. 這不是一個事件電影
把《遊俠索羅》放到暑期大片檔期的另一個問題就是, 它不再是一部事件電影了。這個檔期裡充滿了和《星球大戰》量級相仿的電影,像《無限戰爭》, 《侏羅紀世界2》,《死侍2》, 《碟中諜6》, 《超人總動員2》甚至算上《摩天營救》 (僅舉幾例) , 以為貼上星球大戰的標籤將足以保證票房統治的想法完全是錯誤的。
除了這個令人遺憾的事實, 《遊俠索羅》似乎也再次證明觀眾對起源故事疲勞了。因為超級英雄電影不可避免地要有起源故事, 於是其他類型電影也競相模仿發掘起源故事。像《小飛俠:幻夢啟航》和《亞瑟王:鬥獸爭霸》這樣的電影敗的慘不忍睹, 新版《羅賓漢:起源》也不怎麼受期待, 這足以說明起源故事的負面影響。
星球大戰以往都規模宏大,傾向於開拓新故事, 但現在他們做了一個起源電影 (而不是像《俠盜一號》那樣的前傳), 使《遊俠索羅》淪落到了與《人類清除計劃4》, 《死亡佔卜2》, 《羅賓漢:起源》, 《亞瑟王:鬥獸爭霸》, 《小飛俠:幻夢啟航》, 《黑寡婦》, 《怪醫杜立德》, 《古墓麗影:源起之戰》, 《修女》, 《大黃蜂》和《毒液》等最近已上映或即將到來的起源電影一樣的尷尬境地..。
《遊俠索羅》有點過於傳統,相比已經存在的電影又有點過於相似。換句話說, 它不敢於大膽創新, 沒有真正讓人感興趣的東西,也沒有辦法將之稱為一部事件電影。只有事件電影才會真正大賣。
2. 媒體評價
你可以看看《遊俠索羅》的爛番茄評分 (目前 70%), 可能覺得並沒有那麼糟糕。畢竟還是新鮮的。但這要結合具體情況來說。
雖然一些非常明顯的媒體評論褒中帶貶地證明了《遊俠索羅》的質量,或者在批評中包含了些許的讚譽, 但參照先例, 70% 依然是一個危險的數字。畢竟, 《複製人的進攻》的評分令人難以置信地高達66%。甚至《幽靈的威脅》也有55%。這些評分太相近了,粉絲們會注意到的。
這可能就是什麼現在好萊塢有很多有影響力的人都在祝賀朗·霍華德對《遊俠索羅》品質的把控, 以及為什麼Twitter上有這麼多粉絲的反響被提及。這是為了遠離那些 "官方" 的媒體評價, 讓 "真正的粉絲" 的聲音放大。好吧,反正是對的。
1. 這不是一個需要補充的故事
當漢·索羅在老三部曲裡第一次出現時, 他帶著神秘的氣息, 使他那厚顏無恥的反英雄魅力更具吸引力。他給人印象是一個虛張聲勢, 吊兒郎當, 甚至大男子主義的混球, 而他的英雄風度和英勇舉動往往出人意表, 沒有人知道他以前的事跡 (更不知道他的飛船的歷史)。
在這種情況下, 他聲稱自己在驚人的創紀錄時間完成了科舍爾航線的說法更恰如其分地被認為: 只是一個誇口。由於不知道他對自己的描述是否是真話, 尤其是他甚至讓人覺得有點不值得信任, 所以他最後的英雄式轉變才更令人滿意。即使在那之後, 我們也不需要知道真相。
可悲的是, 《遊俠索羅》過多地揭開了漢的神秘面紗--正如電影上映前許多影迷所擔心的那樣--影片畫蛇添足地給出了許多謎團的答案。他是否完成了科舍爾航線不需要被告知, 也不需要對他的姓氏進行解釋。當然, 他們需要講述一些故事, 但是他們深挖那些細節的事實又表明了,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的故事要講。總之,沒有一個引人注目的東西足以支撐起這部電影。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真相是, 對於大多數影迷來說, 哈裡森·福特才是是漢·索羅。兩者不可分割, 不管阿爾登·埃倫瑞奇的表現有多好都沒有用...... 關鍵是, 他永遠不會成為福特。
你覺得《遊俠索羅》怎麼樣?請在評論中分享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