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溫度較低,小侄女受涼前天夜裡開始發燒,吃了藥也不見好轉,今天去醫院吊水。還未走到輸液室,遠遠地就能聽到裡面小孩子的哭聲。關於打針,是很多人的童年噩夢,看見醫生拿著針筒時就開始感覺恐懼、緊張,眼淚不自覺地掉下來。而且小時候我們感冒發燒時,並不是吊水,很多時候都是打「屁股針」,被父母強行抱在懷裡或按在桌子上,打完後疼的走路都有點一瘸一拐的。隨著現在的醫療發展,屁股針越來越少見,就算在一些鄉下,或偏遠地區也很少會存在打屁股針的行為,這是為什麼?
01什麼是屁股針?
在我們小的時候,醫療水平還沒有那麼的高,靜脈輸液也不是很普及,很多時候都是選擇屁股針來治療疾病,可謂是一針見效,效果極佳。屁股針主要是通過臀部肌肉注射青黴素、維生素等藥物,來達到治療目的。但是隨著近些年醫療水平的提高,醫院中打屁股針的情況越來越少了,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02屁股針越來越少見的原因?
1、藥物的吸收:我們都知道藥物進入體內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吸收,才可以達到相應的藥效。而屁股針主要是通過臀部的肌肉注射,當藥物進入肌肉組織後,人體的藥物吸收速率取決於注射部位的血流速度,當皮下脂肪較為厚的人,其藥物的吸收速率較低。而有些藥物,其溶解度低,容易在注射部位形成沉澱,例如出現紅腫,硬結等情況,影響吸收效果。藥物的吸收速度由快到慢是靜脈注射、吸入、舌下、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膚給藥,靜脈注射是將藥物直接輸送到血液中,藥物的吸收速度快,從而屁股針逐漸被靜脈輸液所取代。
2、給藥的部位:日常用藥並不是自己所選擇,醫生會根據患者所需注射的藥物種類和劑量來選擇患者的注射部位。小時候藥物主要使用的藥物為青黴素,且人體臀部的肌肉較多,損傷性小,靜脈輸液的技術也沒有現在那麼好,從而人很多時候會選擇打屁股針。但是對比兩種注射方式,肌肉注射主要是將藥物注射到肌肉中且每次注射的劑量較少,而靜脈輸液時,是直接輸入到靜脈中,劑量約為幾百或幾千毫升。從注射部位來看,靜脈輸液更加方便,肌肉注射可能會涉及隱私,其次肌肉注射的劑量有限,如果長期注射,可能會造成患者的疼痛感,或損傷坐骨神經,甚至會影響肌肉的發育形成蛙腿,所以現在很少會有打屁股針的情況。
3、其他藥物的出現:小時候打針的時候,經常所使用的藥物為青黴素,而我們都知道青黴素可能會造成過敏的行為,且很容易形成耐藥性,也就是說,用得越多,可能帶來的效果越差。而現在臨床上還有其他的藥物可被使用,例如頭孢類的藥物,藥效更穩定,且很少有人對它形成耐藥性,從而使用青黴素的人越來越少,屁股針的情況也逐漸變少。現在臨床上,注射一些刺激性強,對血管有一定傷害或營養針的時候可能會選擇屁股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