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招財獸,就是貔貅了。它也稱為「闢邪」,顧名思義,它能驅走邪氣,帶來福氣好運。和龍生九子中的椒圖一樣,貔貅被認為是種兇猛的瑞獸。和鳳凰一樣,也是分公母的。公的叫做「貔」,而母的叫做「貅」。以前的貔貅帶角,一支角的叫「天祿」;兩支角的才稱為「闢邪「。貔貅的樣子各異,沒有角的很多。一支角,南方習慣稱之為「貔貅」,北方習慣稱之為「闢邪。
貔貅是比較兇猛的,在古籍中最早記載的貔貅,是很厲害的猛獸,當初黃帝曾經帶著各種猛獸和炎帝開戰,其中就有貔貅。所以在古代比喻兵士勇猛,則有時候用「媲貅」為喻,而表示兵多將廣,也經常用「貔貅百萬」。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也曾有「曹操專權局相府,總領貔貅鎮中土」的說法。箇中感受,當然和現在我們通常所見憝態可掬,獅子狗般的「媲貅」大為不同。至於其可以闢邪的意思,可能也是和它的兇猛相輔相成的。但是,這種鎮邪壓穢的獸,在當時和財富沒有什麼關聯。傳統認為貔貅和麒麟雖然相近,但是貔貅更有保護主人的忠誠,也更兇狠。由於這層意思,使得貔貅相對於高貴的麒麟,更顯得家常,也更為百姓們所喜愛。
到了後世,貔貅漸漸有了招財的功能。因為有貔貅以錢財金銀為食的傳說,為了讓金銀不可「洩露」掉,於是,貔貅就成為了只進不出的「聚寶盆」——它正常新陳代謝的功能被取消了。至此,貔貅已然沒有了絲毫的威武,沒有隨著黃帝軒轅氏出徵和炎帝死磕時候的派頭,真正成了人們手上吉祥招財的小玩物了。
中國的貔貅和日本的「招財貓「
和中國的貔貅相似,日本的招財獸是」招財貓「,但是貔貅和招財貓除了二者都掌管財運之外,差異很大貔貅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獸,現實中是見不到的。也許最早作為猛善的時候它還有某些原型。但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之中,長像像貔貅的動物的確找不到對應。而貓,是我們常見的動物。當然,日本的「招財貓」是也算是一種神獸,但是它的本尊還是屬於貓裡頭的「短尾貓」
粗對於貔貅來說,「招財貓」實在是一個小字輩。如果以黃帝是公元前兩千五百多年的人來算,「短尾貓」這一貓品種是從唐代左右時候由中國大陸出國,被帶到日本的,專貢日本的天皇貴族們賞玩。從它們風塵僕僕來到日本,到在那裡得語成神獸,還是要有一段時間修煉
對於招財貓的拜形成風氣,至今也只不過四百多年,屬於日本的江戶時代,那時候關於什麼靈貓護主,靈貓救人或者招財的傳說多了起來,這位已然本土化的外國動物也漸漸被請上神位。日本出現陶瓷的招財貓,才不過一百五十餘年歷史。而關於它的崇拜真正的興盛期,還是在19世紀中葉。招財貓崇拜傳播得快,如今不但臺灣香港供奉,我們出門逛街也常見許多店輔有它熟悉的身影這種搖著手憨態可掬的瑞獸,已被中國許多地方所接受和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