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夏雷與聒噪蟬鳴之下,
夏天,進入尾聲啦。
坐在椅子上 看著窗外流過的光
不知覺中,2020已經過去一大半
秋天,也款款而至了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源於何時,史無記載,無法定論。不過,我國最早的文字資料甲骨卜辭中已有「秋」字,《殷虛書契後編》中
有一片卜辭說「今秋我入商」。史學家由此推斷,「立秋」之節在甲骨文時代(殷商)之前就已確立了。
每年8月初,當太陽達到黃經135度,為立秋節氣開始,意味著炎熱的夏天腳步漸漸遠去,涼爽的秋天就要到來。
立秋如何養生?
立秋時節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立秋養生,光是「保溫杯裡泡枸杞」可不夠,
來看看立秋養生的「關鍵詞」吧~
關鍵詞1:養陰
秋季氣候由熱轉寒,中醫認為這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後,作息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晚上睡覺要護住胸背,防止邪風侵入。
選擇一些體育項目鍛鍊,如爬山、登高、跑步、散步、體操等,提高肺臟的生理機能。
關鍵詞2:潤燥
進入秋季,天氣漸漸乾燥。秋燥的主要表現為皮膚起皮、脫屑、皸裂,毛髮枯而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唇乾燥或裂口等。
應該多喝水、淡茶、豆漿等,以彌補陰津;適當多吃梨、蘿蔔等生津潤燥之品,還可食用蜂蜜、百合、蓮子、芝麻、木耳、銀耳、冰糖等清補潤燥之品;
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
關鍵詞3:防涼
立秋季節有三候。
初候涼風至,立秋開始,涼氣隨北風而來;
二候白露降,夜溫差變大,清晨植物的葉子上開始有露珠;
三候寒蟬鳴。大量的蟬蛻變,躲在樹叢中鳴叫,提醒人們涼爽的秋天來了。
此時要注意早晚莫貪涼,外出時帶件秋衣,隨氣候變化增減,但也不要穿得太多太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反而易受涼感冒。
關鍵詞4:祛溼
今年入伏晚,立秋後二十四個「秋老虎」仍將虎視眈眈。中醫認為「暑多夾溼」,此時應少吃生冷的食物,以免刺激脾胃,以致脾胃失和。
用薏米15克加大米30克的配比煮粥,食用3-5天,有健脾胃、補中氣的功效。
立秋之後天氣會轉涼嗎?
民諺說「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一伏」之說,立秋後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看來,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
針對早晚立秋氣溫差別,省氣候中心統計了2009年至2019年從立秋到8月底的平均氣溫,這段時間的常年全省平均氣溫為27.3℃。
但高溫依舊是湖南天氣舞臺上的主角。8日晚開始,湘北新一輪較強降雨過程拉開帷幕,局地有暴雨,公眾需注意防範哦。
長沙市氣象臺溫馨小提示,山塘水庫注意蓄水保水;高溫天氣注意防暑防曬;注意防範雷電、局地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
(長沙未來七天天氣。圖片來自中國天氣網)
立秋吃什麼?
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飯食清淡,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稱為「苦夏」。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啃秋:「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立秋之後,高考志願填報、中考志願填報工作相繼落幕,
暑假的餘額也臨近不足啦。
最近長沙也有許多好玩的活動,拿下這份>>>「打卡清單」
趕緊抓住暑假的小尾巴,迎接秋天的到來吧!
編輯:劉兆銳 楊雪妍(實習)
【綜合來源:人民日報、中國天氣網、新華社、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