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環視頻
蔡志忠1948年出生於臺灣彰化,15歲就離家北上成為職業漫畫家。
他拍過膾炙人口的《老夫子》《烏龍院》等長篇動畫電影,1983年開始創作四格漫畫,出版了《莊子說》《老子說》《列子說》等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加上《大醉俠》《光頭神探》等100多部作品,他的作品已經以各種語言在30個多個國家出版。
蔡志忠的出家,完全是有跡可循的。2000年他第一次去杭州,就預先為自己的一生下了註腳:「我生於臺灣,將老死於杭州,葬於少林寺。」
這不是他的大話,蔡志忠也從沒說過大話。在他傳奇的一生中,只要他想做到的事情,便一定能夠全力以赴達到。他可以坐在椅子上24小時畫畫,48天不出房門,他從不拖稿,以最快的效率交出優質的內容,他還曾閉關十年研究物理學。
雖然照片裡,蔡志忠那頭長長的頭髮已經不在,但他那雙熠熠生輝的眼睛卻是我們熟悉的。
一個基督教家庭
蔡志忠在他的自傳中寫道:「我能選擇走自己的路,15歲便離鄉到臺北當漫畫家,信仰天主教才是主要原因。」
蔡志忠一生都是天主教徒,但最後選擇出家,這似乎不尋常。
要從他的早年經歷說起。
50年代出生的蔡志忠來自貧窮鄉下的一個普通家庭。二戰剛結束不久,一切百廢待興,家裡原本有11個小孩,蔡志忠出生前就失去了6位兄弟姐妹。
當時的臺灣仍主要以民間信仰為主,有一天,淳樸的鄉下突然蓋起了一座嶄新的教堂,教堂會發送麵粉給貧窮的村民,有人為此改信天主教。蔡志忠的父親,被朋友勸說後也成為天主教徒。
但蔡志忠的父親骨子裡是個無神論者,也從不念《聖經》、進教堂,而她的母親則把天主當觀世音、媽祖等傳統神明崇拜。倒是蔡志忠,因此受益,這份「益」,首先就是誠實。
人生第一次撒謊,是他3歲半,在望彌撒時打瞌睡,卻回答老師「沒有」,後來領聖餅的時候他怎麼都不敢去領受,因為他撒謊了,他不敢受取耶穌的聖體。第二次撒謊,是他看了人家的漫畫卻沒有給兩毛錢租金。這件事讓他耿耿於懷了好久,甚至覺得自己犯了罪。
後來他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人、任何事偉大到需要我說謊。」
蔡志忠從小就養成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躲在父親的桌子下思考、在植物間思考、在棉被裡思考:「想知道自己將來可以做什麼、會什麼、能成為什麼?」
4歲半,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當然便是畫畫。
那時候父親送了他一塊小黑板,他發現自己很會畫、也喜歡畫,於是立下志向:「只要不餓死,我要一生一世永遠畫下去,一直畫到老、畫到死為止。」
蔡志忠認為1957年是他人生中的重要年份,那時候漫畫席捲臺灣。而當年他上課使用的道理班課本,裡面也都畫著耶穌和聖母瑪利亞的畫像;教堂裡則擺著《大力水手》《米老鼠》等彩色漫畫。
自此,蔡志忠便勵志要成為漫畫家,課本上被他畫滿了各種漫畫人物,老師走過來時,都找不到沒畫漫畫的空白頁。不過,光會畫還不行,蔡志忠那時候就領悟到漫畫的要領:「故事!故事!故事!畫畫技巧只是呈現故事的工具。」
初二的時候,蔡志忠畫了4頁漫畫,寄到臺北一家剛成立的小出版社集英社,一星期後便收到對方的簡訊,讓他去臺北畫漫畫,當正式的漫畫家。父母自小不幹預他的決定,於是發生了如下對話:
「阿爸,明天我要到臺北畫漫畫。」
「找到工作了嗎?「
「找到了。」
「那就去吧。」
1953年7月15日,帶著簡單的行李和250元臺幣,蔡志忠即將開啟他人生中的輝煌篇章。
圖片來源:人物周刊|蔡志忠和他的部分獎盃
漫畫巨匠
那時候武俠小說在臺灣廣為流行,武俠小說常被改成漫畫,蔡志忠經常畫著畫著,天就亮了,10天就畫了第一本。以這樣的高產速度,五年間他畫了200本武俠漫畫。後來他進入規模更大的文昌出版社。
本以為可以一直待下去,沒想到漫畫業在臺灣迎來了一次災難。
1957年到1966年,臺灣已經形成了一股漫畫狂潮,哪知1966年卻迎來各路媒體的撻伐,認為漫畫會帶壞小孩,還編造假新聞。自此,漫畫出版前都必須送審,這也導致漫畫的銷路變差,蔡志忠只好打包回鄉。
你以為他會放棄?錯了。一個月後蔡志忠又再次北上,進入南昌出版社「頂風作案」。
瘋狂如他,有一次和人家比賽誰畫得快,他躲進一間小旅館,整整畫了兩個通宵,帶回150張畫稿,贏了人家一張電影票。
服完3年兵役後,蔡志忠在中美超級市場當美術設計,但他仍舊想畫漫畫,自願降薪一半進入光啟社。
1973年,香港南海電影公司決定投資臺灣的中華卡通,拍攝臺灣第一步長篇動畫電影《封神榜》。蔡志忠接到邀請,為《封神榜》畫人物造型和動畫故事版。這也啟發了蔡志忠對動畫的興趣,他決定自學卡通。
他請人從美國帶回了迪士尼《小鹿斑比》和《動物足球大賽》兩卷8釐米影片,然後借了一臺幻燈卷片機,把它固定在家裡的天花板上,讓影片投影到桌面,將8釐米的影片調整成A4紙大小。
就這樣,蔡志忠趴在桌子上一格一格描,學習迪士尼卡通如何表現各個細微動作、分鏡技巧,鑽研原畫之間要畫多少張動畫、每一張動畫拍成幾格……他這樣畫了整整兩個月,「從描繪出來的3000多張動畫原稿,仔細分析動畫原理,這時我自知應該是全臺灣最懂得動畫的人了。」
很快,蔡志忠就有了製作卡通的機會,他先後製作了《小魚吃大魚》《傻女婿》《青蚵仔》三部電視劇的卡通片頭,成為了臺灣最著名的動畫導演。
1977年,蔡志忠創了遠東卡通公司。與其他工作室開價一樣,卻能花更短的時間製作出更精良的作品,使得其他工作室紛紛倒閉。
蔡志忠很喜歡講語言故事,他說兔子在最開始的時候食物充足,等繁殖到數量越來越多時,兔子就變成了狼去吃兔子。但狼是壞的嗎?並不是,他只是扮演了優勝劣汰、保持生態平衡的角色。
蔡志忠拼命工作,常常大家都下班後,自己還在趕工,有一次他終於受不了,任由電話響起他也不接,對著天空思考而想通一件事:「財富多寡,要視欲望而定……只要欲望大過自己的財富就是沒錢。」
1979年,香港電影公司找上蔡志忠要拍《七彩卡通老夫子》,完成後先去香港上映,再回臺灣上映。結果在兩地都引起巨大反響,《七彩卡通老夫子》在暑假連續上映14天,場場爆滿,最後以7350萬臺幣的票房打破臺灣電影票房紀錄。在1981年底榮獲「金馬最佳動畫影片獎。」
圖片來源:人物周刊|《七彩卡通老夫子》上映時的報導
「斜槓」一生
1984年,《烏龍院》動畫電影也如期完成,但票房成績並不佳。那時蔡志忠已經開了7年動畫公司,他自承:「擁有3棟房子、存款860萬臺幣,從此只要不賭錢、不投資、不借別人錢、不替人擔保,活到80歲還有錢吃方便麵。」
漫畫《烏龍院》
他對自己說:「夠了!我這一生為錢做事的日子到此為止。我要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於是他將公司股份全部送給四個元老級員工,決定心無旁騖做個畫漫畫的人。
1984年,蔡志忠跟著一位漫畫家前往東京,卻看到他清貧的生活,在競爭激烈的日本,想靠畫漫畫維生,非常困難。這位漫畫家一個月只有5幅單元漫畫可以畫,其他時間要去當清潔工維持生命。
蔡志忠並不認可這位日本漫畫家。他認為當漫畫家要有三個條件:「1、會畫漫畫;2、很會編故事;3、有用圖像講故事的能力。」
「內容才是王道!」在他看來,內容遠比技術重要。
他喜歡中國古典文化,和日本漫畫家聊天時,說自己非常喜歡「周莊夢蝶」這個故事,聊著聊著,他猛然想到:「何不將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畫成漫畫?」
立刻動筆,10天後,他就完成了《漫畫莊子》的草稿。
後與出版社談攏,蔡志忠便開始畫《莊子》《老子》《列子》《韓非子》等一系列作品,這使蔡志忠再次聲名大噪。
《莊子》
《老子》
沒想到,臺灣漫畫市場再次遭到打壓,從1984年開始由《中國時報》興起的第二波臺灣漫畫高潮也因此慢慢消退。不過,1989年,受到北京三聯書店總經理沈昌文的邀請,漫畫諸子百家正式在大陸推出。
因為太太和女兒希望移民,蔡志忠便辦了投資移民來圓她們的夢。當時溫哥華很多華人移民都是港臺的名人、知識分子,但蔡志忠覺得他們像是失去戰場的英雄,只能在中國城閒話家常。
這哪是熱愛工作的蔡志忠受得了的事,很快他開始研究佛陀思想,沒過多久就找到了新目標——畫《漫畫佛經》。
從1990年到1993年,蔡志忠一直在研究佛陀思想,在決定畫漫畫之前,因為更喜歡印度式佛陀,而不想把佛陀畫成《西遊記》裡的中國式佛陀,就到古董市場買了幾尊佛像回來參考。這一買,就發現了銅佛之美,自此開啟了他的中原銅佛收集之路。
佛光山的幸運大師知道蔡志忠收集佛像,便親自拜訪,帶著5大箱19尊新銅佛贈與蔡志忠。後來與大師談好《漫畫佛陀說》在《佛光山普門雜誌》連載,《漫畫心經》在佛光出版社出版。
《漫畫佛陀說》
此後,蔡志忠又一次開啟了自己的「斜杠人生」,閉關10年潛心研究物理。
出版許多禪宗經典漫畫之前,蔡志忠其實跟少林寺有過一段因緣,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他最後在少林寺出家。
2006年,「亞太杯」橋牌比賽後,蔡志忠跟著隊友們來到河南的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師就接待了他們。在和方丈的接觸中,他發現「方丈的境界比我高多了。」
之後他又去了幾次少林寺,盡力促成《功夫少林寺》三維動畫電影的拍攝。
《功夫少林寺》
回望自己的人生時,他覺得,若哪天真的走了,要為自己蓋棺定論,他最樂意的說法是:「蔡志忠是個開悟的禪師。」
聰明、勤奮、專注、誠實的蔡志忠,終於在2020年11月17日,踏上完成這個「心願」的旅途。今年他正好72歲。
編輯 | 董可馨
排版 | 徐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