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星光璀璨的時代,黎莉莉這個名字許多人一定陌生,相應其父親錢壯飛、兄弟錢江、外孫女潘婕,同樣被人遺忘。在黎莉莉去世時,並沒有多少人對這位中國默片時代的演員,表現出關注。媒體甚至是在兩天之後,才發布了她離世的新聞。
不過,老一輩的文藝工作者都說,黎莉莉是真正的藝術家,她是當時中國電影黃金時代的主角之一。她曾在20世紀中葉的中國電影舞臺上,留下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記憶。而她的整個演藝生涯,也是跟隨著中國電影發展的脈絡,不斷壯大和成長。
2005年8月7日,黎莉莉因病去世,享年90歲。她的離開甚至讓忙碌的人們沒有絲毫覺察,這位上世紀30年代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在這一天,離開了這個世界。不過,很少有人能夠這樣,安詳而寧靜地死去,按照中國的說法,這是善終,是往事與今世修來的福分。
1915年6月,黎莉莉出生於北平,其本名為錢蓁蓁。10歲那年,她就已經跟著家人參加過一些影片的拍攝,一直到2005年,她因突發心肌梗塞去世,她一生陪伴著電影走過了80個年頭。所以,她的離去,意味著結束了一代人的一個歷史瞬間。
然而,我們翻開黎莉莉90年的人生過往,發現其遭遇,基本上與中國百年的滄桑歷史,有著同樣的波瀾壯闊和曲折坎坷。況且,正是因為這些磨難,才更加突出黎莉莉的美麗動人。
1927年,4·12事件後,黎莉莉跟隨爸爸錢壯飛從北平一路來到上海。當時,因為忙於革命事業,爸媽沒有時間照顧她。此時,正好有一家叫明月社的歌舞團,公開招生。恰巧,這家老闆黎錦暉與錢壯飛有一些交情,於是,13歲的黎莉莉就被留了下來。
據說,當時黎錦暉的弟弟反對收黎莉莉,說她又不好看,脾氣還挺犟。黎錦暉說:她父親與我是好友,壯飛把女兒託付給我,我怎麼能拒絕?不管她好不好,她就是我女兒,我們要盡力去教她。黎莉莉,從此踏上了職業演員之路。另外,黎莉莉這個名字,就是黎錦暉取的。
1930年,黎莉莉很快就成為明月社的主要演員。這一時期,明月社不斷在全國巡演,十分受大眾歡迎。然而,不到一年時間,明月社卻因為經營不善,瀕臨解散,再加上黎莉莉與導演大吵了一架,於是,她找到黎錦暉說想走,黎先生認為離開會更有發展,答應了。
我們知道,黎莉莉的爸爸錢壯飛,可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當時,他是中共打入國民黨內部一個要害機關的一名優秀地下黨員。尤其是他和李克農、胡底三人,曾被隱蔽戰線的同志們,譽為白區對敵鬥爭當中情報工作的「三傑」,多次受到最高領導人的表彰。
1931年4月,中共秘密特情負責人顧順章,被人出賣入獄,隨後變節。當時,錢壯飛得知這一緊急情況後,及時將情報通知了中共中央,並在周恩來的安排下,那些地下黨員在軍統特務抓捕之前,安全撤離。而錢壯飛,也成功擺脫特務抓捕,順利抵達解放區。
錢壯飛多才多藝,很早就曾演過電影,當初一直活躍在藝術舞臺,是一位難得的文藝骨幹,對黎莉莉和弟弟錢江的藝術影響非常大。當初,黎莉莉剛剛踏入文藝圈的時候,他還專門寫給女兒一封信,信中寫道:「善用藝術,足以救國。誤用藝術,誘人墮落。」
黎莉莉的弟弟錢江,也是一位活躍的電影人。尤其是在樣板戲時代,如果有8部樣板戲的電影,其中就有7部是由錢江來擔任攝像來完成。
另外,拍攝於1933年的無聲電影《小玩意》,是黎莉莉與當紅的電影明星阮玲玉搭戲,劇中阮玲玉扮演媽媽,黎莉莉扮演女兒。日後,二人同樣結下了深厚的母女之情。
1934年,由上海聯華影業投資拍攝完成的默片電影《大路》。這一年,黎莉莉20歲,這部戲成了黎莉莉早年眾多無聲電影當中,她自己最為滿意的一部,不是之一。哪怕是70年以後,90歲的黎莉莉對影片裡的一段《鳳陽花鼓》戲,依然興趣盎然。
20世紀30年代,中國銀幕上鶯歌燕舞、光怪陸離。電影《大路》是一部少有寫實題材,該片把視角集中在一夥修路工的身上。他們高唱《開路先鋒》,弘揚中華民族無畏犧牲的精神。這部影片囊括了一批優秀的演員,比如說:金焰、鄭君裡、張意、黎莉莉、韓蘭根、陳燕燕。
從1935年到1939年,黎莉莉在此期間,一共主演了《狼山喋血記》、《孤島天堂》、《體育皇后》等10部電影,這也令她達到了自己藝術生涯的最高巔峰。此時,抗戰的烽火已經燃起,中國電影也從最初的無聲默片,進入到多姿多彩的有聲時代。
因抗戰全面爆發,黎莉莉又轉投於中國電影製片廠。在這裡,她認識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羅靜予,這也是她與羅靜予合作的第一部影片。羅靜予,在當時就職於中影廠的一名執行副廠長,他曾經為中國電影事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38年3月16日,黎莉莉與羅靜予在武漢舉行了盛大婚禮,當時,正在中國的荷蘭電影人伊文思,也參加了典禮,郭沫若、田漢等文化名人,都趕來為他們二人慶祝。黎莉莉與羅靜予攜手走過了32年的風雨人生,直到1970年,羅靜予自殺死去。
拍攝於1954年的電影《智取華山》,這是黎莉莉一生當中所拍攝的最後一部影視作品。在影片當中她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配角,但是。她仍然一絲不苟地扮演了一位出場次數不多的反面人物。
黎莉莉一生當中經歷了兩次婚姻,第一任丈夫羅靜予的自殺,曾經一度讓她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氣。但是,當她一看到自己身邊可憐的孩子們,她選擇了艱難地活下去,哪怕是忍辱負重。
1955年,黎莉莉調任北京電影學院,當了一名表演系的普通教員。此後,她一直活躍在教學的舞臺上,再也沒有出現在螢屏之上。
1966年,黎莉莉也不可避免卷了這場10年劫難。當時,她寫下遺書,我已經58歲了,我不想違心說假話。我感到孤獨,當時把我排擠出人民之外,人何必彼此殘殺,非要弄得你死我活。我們更加應該相互幫助、相互體諒,大家攜手共同奮鬥才對。
1978年,經朋友介紹黎莉莉與著名的畫家艾中信先生相識,二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與了解,不久,兩人組成了一個新的家庭。隨後,她們二人在一起生活了26年,並且非常恩愛。
2004年,艾中信不幸去世,黎莉莉再次經歷了生離死別的考驗。在之後的一年時間裡,黎莉莉始終沉浸在痛苦之中,無法自拔。此時,她的內心是孤獨的、絕望的。當初,丈夫羅靜予死去了,母親也在不堪的日子裡離開了,而黎莉莉選擇了艱難的活下去。
如今,黎莉莉的家裡,依然掛著許多艾中信先生為她創作的畫,這些畫作留下了黎莉莉的風採,也見證了二人的愛情。艾中信生前曾說,早在上世紀30年代,他就是黎莉莉的影迷,那時候國難深重,那些隱喻抗日的電影,讓他受到了精神鼓舞和思想滋養。
許多年以後,只要聽到《開路先鋒》的旋律,黎莉莉還是會變得精神亢奮。另外,在2005年,還有幾位電影人也離開了我們。比如說:蘇裡、郭振清、傅彪。他們都曾為我們留下過一個時代的記憶,他們的離去,讓已經成為歷史的2005年,平添了幾分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