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胤礽

2020-12-14 中孚鑑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次子(康熙第七個兒子),他的母親是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赫舍裡氏是康熙四輔政大臣之首索尼之孫女,康熙和赫舍裡氏的婚姻也是含有政治因素的。

當然康熙皇帝和赫舍裡氏並沒有因為政治因素的婚姻,而影響到他們的夫妻感情。

康熙嫡後髮妻赫舍裡氏在她二十一歲時,生下胤礽後因難產離開了人世。康熙和皇后赫舍裡氏夫妻情深,因為康熙嫡長子承祜夭折早死,所以胤礽就是當時僅存的嫡子。

因赫舍裡氏的因素,康熙皇帝對胤礽很是重視疼愛,雖然清朝宗制沒有極早預立太子的慣例,但胤礽是皇后赫舍裡氏之遺孤,子以母貴,所以康熙在取得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同意後,就打破了清朝不極早預立的慣例,他把年僅兩歲的胤礽立為皇太子,並加恩賜赦。

胤礽從小就聰明好學,他文武雙全,精通百家典籍,長大後他多次監國,並且還有很不錯的政績,體現出了他治國的能力。

康熙皇帝對胤礽非常恩寵,他對胤礽親自培養約三十六年之久,在此之間,康熙皇帝一直是把胤礽當做繼承人的身份來培養的。

康熙對胤礽付出了三十六年的心血和精力,可見其對胤礽的重視和期望,當然胤礽也是清朝歷時冊立最久的皇太子,可能他在太子位上座的太久了,也因為康熙皇帝在位時間太久太久了,胤礽苦苦等了三十餘年,還沒有繼位為帝。

時間久了,康熙和胤礽之間多少會有隔膜的,更主要的是這個現象被其他皇子看到,這就讓胤礽的兄弟們有了奪嫡為太子的希望盼頭。

他們想要取得太子之位,首當其衝被排擠、對付的當然就是太子胤礽。

在康熙晚年發生的眾子奪嫡事件中,同時皇帝和太子之間的矛盾也發展到了難以調節的地步,最終胤礽兩遭廢黜。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病重,他臨終之前要胤禛善待廢太子胤礽和皇長子胤禔。

之後雍正封胤礽的第二子弘晳為郡王。

雍正二年,胤礽因病去世,其享年五十一歲。胤礽死後,被封為和碩理親王。

弘晳是廢太子胤礽第二子,是康熙皇帝的嫡孫,其自幼深受康熙的喜愛,故得以於宮中撫養。雍正為帝後封其為郡王,不過到乾隆時期,乾隆皇帝以「弘晳自以為自己是以前太子的嫡子,居心叵測」為由,就把弘晳革去親王之爵,並不許他出城,除宗籍,改名為四十六。

胤礽是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的太子,他自幼聰明好學,康熙皇帝對他寄以厚望,當然他不負眾望,其文武雙全,具有不俗的治國才能。

胤礽治國方面的能力,就算後來康熙皇帝和胤礽有矛盾、對胤礽失望透頂的時候,還是對胤礽的能力給予了肯定的評價。

不過可惜的是胤礽做太子時間太久了,長期的養尊處優和提心弔膽、以及複雜的政治鬥爭,以至於其賢德不復如前,結果就遭受了兩遭廢立。

雍正為帝後,他經歷了胤礽太子的廢立和皇子紛爭的殘酷性,所以他就另創秘密建儲制度,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鹹豐皇帝時期。

相關焦點

  • 胤礽被廢是爛泥扶不上牆?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胤礽
    歷史上的胤礽並不是爛泥扶不上牆的人,但是胤礽在前期也就是青少年時期表現非常不錯,但是到了中後期胤礽則是完全變成了驕橫狂妄之徒,所以相比於他那些都很優秀的兄弟們,他就有些黯然失色了。胤礽自幼喪母,康熙對其極為溺愛,最終導致了胤礽越發不堪胤礽是中國封建王朝史上最後一位太子,他既是清朝第一位明立太子也是清朝和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子,胤礽之後中國歷史上再無太子。胤礽是康熙的原配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所生,胤礽是康熙序齒的兒子中第二子,其母赫舍裡氏與康熙感情極為深厚,但赫舍裡氏再生育胤礽時,因產後大出血而死,所以胤礽自幼喪母。
  • 封建王朝時期,皇太子的冊封原則上都是按照嫡長子繼承為根本?
    漢朝開始,皇太子便登上了歷史舞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太子就是劉邦與呂雉的兒子劉盈。皇太子的冊封原則上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度為根本、以帝王喜好為直接影響因素、母系家族背景為羈絆,形成了這樣一套複雜的立儲制度。但是在原則上,儲君已經在皇帝在位時便冊立。
  • 秦鯨卿夭逝黃泉路一篇寫的是愛新覺羅胤礽的死亡原因
    愛新覺羅胤礽,生於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死於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胤礽是康熙帝親自訓練培育共歷時約三十六年之久時間經特殊培養的皇太子,胤礽也是清朝歷時冊立最久的皇太子。在《紅樓夢》的第十六回「賈元春才選鳳藻宮 秦鯨卿夭逝黃泉路」一篇中的篇尾描寫了秦鐘的死亡過程,其實這裡的秦鍾便是指代的愛新覺羅胤礽。文中寫道:「此時秦鍾已發過兩三次昏了,移床 易簀多時矣。[甲戌側批:餘亦欲哭。]寶玉一見,便不禁失聲。
  • 毓巖:中國最後的皇太子,晚年以掃大街為生
    住8平米小屋,掃了半輩子大街 說起「皇帝」兩字那可是封建社會的老大,那皇帝的兒子皇太子自然就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了,生來就是被人追捧的,畢竟以後要子承父業坐擁半壁江山。 但歷史上有這麼一位皇太子,本應該是大清的皇帝,享受著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待遇,偏偏是住在幾平米的小屋,甚至還需要靠掃大街來維持生活。
  •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爛泥扶不上牆,真實歷史上真的是那樣嗎
    《雍正王朝》中的太子胤礽,顯然有被「灰色化」的傾向,如果剝離情節塑造的文學色彩,胤礽其實是一個歷史悲劇人物。胤礽的生母,是康熙帝的第一任皇后赫舍裡氏。胤礽本有一個哥哥,早夭,所以他成了嫡長子。胤礽一生的幸運與不幸,都是因為這個身份。胤礽剛剛出生兩個時辰,還沒有喝上母親一口奶水,赫舍裡氏就因難產而死。
  • 胤礽本有一手好牌,卻硬生生將牌打爛,最後被終生圈禁在宗人府
    赫舍裡皇后和康熙皇帝感情深厚,兩人曾育有一個兒子,名叫承祜,但是這個嫡長子早夭,作為康熙唯一的嫡子,胤礽似乎成了太子的唯一人選。康熙的髮妻赫舍裡皇后去世後,只能把感情轉移到胤礽這個兒子上來。從政治層面上看,當時的清朝並不穩定,胤礽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比較亂的年代,遇上了三藩之亂,又有人借著朱三太子的名號在蠱惑人心,使人們試圖復立明朝。
  • 清朝醜事,九子奪嫡,雍正登基後,如何對待其他幾位兄弟的?
    點擊右側關注,和我一起在文化的長河中探索歷史的奧妙吧看過《步步驚心》和《宮》的人應該都知道清朝的一件醜事「九子奪嫡」。在這場皇位爭奪賽中,幾個皇子為了爭奪權力不顧親情,任意殘害手足。最後雍正當上了皇帝,那麼其他幾位爭奪皇位的皇子最終結局如何呢?且往下看。「九子奪嫡」中明面上是有九個皇子在爭奪,實際上真正參與爭奪的只有5位。分別是皇長子、皇太子、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當時的九阿哥和十阿哥站在皇八子這一面,十三阿哥站在皇四子這邊。
  • 清朝的四大繼承制度順序,你值得一看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借鑑了之前歷朝歷代的得失,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完善的制度,可以說是登峰造極。 說起清朝的繼承制度,可能很多人會想起嫡長子繼承制度和秘密立儲制,其實除卻這兩個繼承制度,清朝還有兩種繼承制度,分別是汗位推選制和懿旨確立制度。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這四種繼承制度。 一、汗位推選制。 清朝在康熙之前,其實是沒有明確的繼承制度的,或者說可以籠統的視為是汗位推選繼承制度。
  • 歷史上的大阿哥胤禔:高牆圈禁二十多年,閒得慌便生了二十九個子女
    康熙在清朝歷史上絕對是個偉大的皇帝,但是他的兒子太多了,這給他帶來了很大的苦惱,也給他的傳位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康熙四十七年,在布爾哈蘇行宮,康熙廢除了太子胤礽,這個決定很快就引起了諸多阿哥們的蠢蠢欲動,他們為了爭奪皇位鬥得可是你死我活。其中大阿哥胤褆是庶長子,康熙不怎麼喜歡他。
  • 康熙朝九子奪嫡中,四阿哥當上皇帝,那其他人的結局呢?
    所謂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兵變」,康熙為何同時加封四位皇子為親王?
    清朝時期,特別是清朝初年,想要被封為王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被晉封為親王爵位,那更是難上加難。可在《雍正王朝》中,卻有著這樣的一段劇情,當康熙面對太子胤礽的「叛亂」的時候,竟然同時將自己的四位皇子晉封為了親王。康熙為何要「一口氣」連著封了四個親王,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
  • 為什麼歷史上多數太子不選擇順利繼承皇位,而選擇起兵叛亂?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皇權的「世襲制」,就是將權力專制,掌握和保持在具有直系血緣關係的家族中,並且一代代傳承下去的封建制度和社會概念。「世襲制」自中國最早的朝代夏朝時期就已經存在,那時候的君王就按照血統關係世代傳承特權和王位,使國土統一不致於分裂,至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結束統治,「世襲制」徹底從中國的歷史中消失,距今已經將近4000年的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