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胤礽並不是爛泥扶不上牆的人,但是胤礽在前期也就是青少年時期表現非常不錯,但是到了中後期胤礽則是完全變成了驕橫狂妄之徒,所以相比於他那些都很優秀的兄弟們,他就有些黯然失色了。
而胤礽之所以中後期變成了廢材而被父親康熙廢掉的主要原因在於康熙對於胤礽過度的寵愛,康熙本人有很大的責任,然後就是胤礽身邊所形成的政治勢力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康熙的皇權,下面就來詳細說一說胤礽的事跡和被康熙兩次廢除的原因。
胤礽自幼喪母,康熙對其極為溺愛,最終導致了胤礽越發不堪
胤礽是中國封建王朝史上最後一位太子,他既是清朝第一位明立太子也是清朝和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子,胤礽之後中國歷史上再無太子。
胤礽是康熙的原配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所生,胤礽是康熙序齒的兒子中第二子,其母赫舍裡氏與康熙感情極為深厚,但赫舍裡氏再生育胤礽時,因產後大出血而死,所以胤礽自幼喪母。
赫舍裡氏家族出身極其高貴,她是清朝開國功臣索尼的孫女,索尼是順治留給康熙的四大輔政大臣之首,赫舍裡氏的父親噶布喇也是康熙時期的議政大臣兼領侍衛內大臣,噶布喇的三弟也就是赫舍裡氏的叔叔索額圖也是康熙朝時期權傾一時的重臣,也就是說胤礽的太姥爺、姥爺、叔姥爺父子三人都是清朝重臣,赫舍裡家族可謂是清朝政治豪門。
在康熙初期,輔政大臣之一的鰲拜專權,這時候正是以索尼為首的赫舍裡家族堅定地站在了康熙這一頭,康熙也在索額圖的幫助下順利擒拿鰲拜得以親政,可以說赫舍裡氏家族對康熙立有大功,外加康熙與赫舍裡氏夫妻感情極為深厚,所以當赫舍裡氏因生育胤礽難產而死後,康熙萬分悲痛,為了彌補赫舍裡家族,也為了拉攏和回報赫舍裡家族,因此康熙當時就決心冊立胤礽為太子。
但是清朝自開國皇帝努爾哈赤以來,從來沒有預先冊立太子的說法,所以康熙想冊立太子反而沒有先例。
康熙下決心要冊立太子,於是他不停地做太皇太后孝莊和嫡母仁憲太后的思想工作,最終兩宮太后被康熙軟磨硬泡的允許康熙明立胤礽為太子。
赫舍裡氏去世第二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初三,康熙公告天下冊立胤礽為皇太子,也就是從這一刻起康熙開始對胤礽身上傾注了幾乎大半生的心血去培養,康熙除了冊封胤礽為太子,還賜予赫舍裡氏父親噶布喇的一等公爵位世襲罔替待遇,並且冊封噶布喇的小女兒為平妃,可以說是對赫舍裡家族非常的隆寵了。
康熙憐憫胤礽自幼喪母,所以親自撫養胤礽,對胤礽各方面都是極為重視,並且延聘了四位博學大儒教導胤礽,這四人就是雍正朝重臣張廷玉之父當時的大學士張英;協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和收復臺灣的大學士李光地;幫助康熙剷除權臣鰲拜的大學士熊賜履;理學名家清朝第一位諡號文正的名臣湯斌。
康熙給胤礽找的這四位老師並不止教育過胤礽一個學生,張英最初教導胤礽,後來又負責教導老四胤禛也就是雍正,張廷玉能獲得雍正重用也與雍正和張英的師徒情誼有很大關係,雍正後來的成績有目共睹,並沒有像胤礽一般。
李光地也是如此,他除了教導過胤礽之外,還教導過老七胤祐和老八胤禩,胤祐一生為人隨和,待人恭敬謹慎,是康熙諸子之中有名的老好人;胤禩能力卓越,待人細膩且溫和儒雅,在朝廷之中深得人心,是康熙繼承人中最有力的競爭者,連雍正雖然不喜歡胤禩爭奪皇位,但是對胤禩的能力都是充分給予肯定。
熊賜履除了教導過胤礽,還教導過老三胤祉,而胤祉可是康熙諸子之中最為文武雙全的皇子,文能著書立作,武能帶兵打仗。
除了湯斌之外胤礽的其他三位老師都基本不止教導過胤礽,也都教導過其他皇子,可是這些皇子並沒有像胤礽這般,甚至都要比胤礽還優秀,可見與老師們的教導並無關係,其實胤礽教育失敗的主要責任還在於他的老爹康熙。
康熙對胤礽可謂是投入了最好了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胤礽即便是個再蠢笨的人也會被薰陶出來,胤礽前期青少年時期在這些名師的輔導指點之下參加國事和待人接物方面還算是非常不錯。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復臺灣之後,康熙祭奠明孝陵就帶著十幾歲的胤礽前往,出席這次大型國事活動,胤礽表現得非常款款大方,年紀輕輕就展現出王者風範,讓當時朝臣都甚為嘆服。
康熙還刻意讓江南士紳們接近胤礽,想幫助胤礽在江南樹立名聲和威望,胤礽也不負康熙的期望,在江南士紳代表們面前表現得非常得體,且還能表現出禮賢下士的姿態,胤礽的聲望由此在江南地區非常高。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很多歐洲傳教士來華傳教,同樣康熙還是希望胤礽能以儲君身份聲威遠震歐洲,也是刻意讓歐洲傳教士去結交胤礽。而胤礽依舊是不負老爹康熙所期望,他的言行舉止非常得體,給歐洲傳教士留下非常好的印象,當時很多歐洲傳教士給本國君主報告的時候都會提到胤礽,誇讚中國皇儲胤礽非常有涵養,稱其具有大國儲君的風範。歐洲很多國家也因為胤礽極為崇慕中國文明和禮儀。
當然這只限於前期胤礽的表現,以胤礽青少年時期的表現來說,他不止不是爛泥,而且還是極為優秀的皇太子,但是隨著康熙對胤礽的寵溺越深,胤礽也逐漸由最初的謙謙君子變成不可一世、乖戾暴躁的廢材。
康熙對胤礽的寵溺地方表現得有很多,最明顯就是在經濟花銷方面。康熙本人算是歷史上比較勤儉的君主,但是他對兒子胤礽卻毫不吝嗇,內務府承擔著皇家的花銷,康熙本人及其後宮嬪妃各種開銷都是非常有規律且節儉,但唯獨到了胤礽這,康熙曾明確要求內務府盡一切可能優先滿足太子胤礽的開支需求。
於是這就造成了胤礽的東宮開銷每年都非常高,根據史料記載,胤礽東宮每年開銷都是康熙及其後宮嬪妃總開銷的三到四倍,最多的一年更是達到了十倍之多。而康熙其他比較年長的幾個兒子的總開銷加起來有時候甚至都不及胤礽一人的開銷多,可以想見康熙是帶著嬪妃和其他兒子們勒緊褲腰帶都要把錢給胤礽花。
除了開銷方面,連在吃穿用度方面胤礽的規格都要比康熙還高,索額圖作為胤礽的外叔公一直是屬於胤礽身邊的近臣,康熙命他負責胤礽的吃穿住行,於是索額圖向康熙要求胤礽的太子旌旗以及儀仗冠服基本都是和作為皇帝的康熙相似,這在當時算作僭越,但卻得到了康熙默許。
並且胤礽的吃穿用度無不比康熙更好更優,好吃好喝好布料,康熙向來都是先給胤礽,然後自己撿胤礽剩下的東西。所以康熙在經濟上對胤礽的放縱和寵愛,也造成了胤礽後來的揮霍無度,浪費無數的行為。
除了在經濟花銷方面,康熙在權威方面也極為嬌慣胤礽,康熙規定全國上下在書寫文字時除了要避諱康熙的玄燁之名還要避諱太子的胤礽之名。
曾經朝鮮使者就因為在給康熙的奏表內沒有避諱胤礽的名字,以至於康熙雷霆大怒,而受到了康熙的嚴懲。可以說康熙為胤礽開創了不止要避諱皇帝名諱還要避諱太子名諱的先河。
康熙除了在名諱上要大家避諱胤礽之外,還讓群臣在每年元旦、冬至、千秋三大節上不僅要對自己行三拜九叩之禮,還要對胤礽行兩拜六叩之禮。這些都使得胤礽逐漸享受慣了眾人追捧和行禮而開始目中無人,驕橫狂妄。
康熙是一位慈父,每當胤礽犯錯時,康熙不會責怪胤礽,他只會處罰胤礽身邊的人,因為康熙認為自己的兒子最優秀,不可能會犯錯,如果犯錯那只能是身邊的人教唆的,所以胤礽身邊的人被康熙裁撤了一波又一波,但胤礽依舊還會犯錯。
不止包容胤礽犯錯,康熙還十分護犢子,當他發現大學士明珠一黨針對胤礽的外叔公索額圖,康熙為了維護胤礽的地位,第一時間出手摧毀了明珠一黨,罷黜了明珠。如果說明珠是結黨營私在先,是有錯誤的,那很多彈劾規勸胤礽的御史被康熙以忤逆太子之罪名處置,那就是康熙典型的護犢子行為了。
正是因為康熙如此縱容和溺愛,胤礽逐漸變成了揮霍無度,驕傲狂妄,貪淫暴戾的人。最終康熙自己都把他慣得忍無可忍才兩度廢除他的太子之位。
胤礽身邊形成很強大的政治勢力,威脅到了康熙的皇權
自古以來歷史上實行太子儲君制都是堅持皇帝身體健康時太子不能御政的原則,如果太子御政勢必會和皇權產生衝突,因此歷史上為了避免衝突,皇帝都是儘量不會讓太子御政,只有在自己身體不好或者不行的時候才會讓太子御政。
而康熙是一位慈父,他憐憫胤礽自幼喪母,又想在自己有生之年鍛鍊出胤礽的治國之才能,所以康熙賦予了胤礽很大的權力,讓其參與政務,甚至還經常監國,在各方面胤礽的待遇都幾乎堪比皇帝,從而讓其成為了康熙之外的「常務副皇帝」一般的存在,也因此在胤礽身邊逐漸形成了以索額圖等人為首的一股強大政治勢力,也就是影視劇中稱之為的「太子黨」。
如果康熙是一位平庸無為的君主,在胤礽身邊形成極強的政治勢力時,他可以主動讓位出來,自己去做太上皇,這樣就避免了皇帝與儲君之間的政治衝突。但康熙偏偏是一位雄君,有著極強的權力欲,他不到死都不肯放權,所以當皇帝與儲君之間產生政治衝突時,康熙果斷的是保住自己的皇權,廢除了胤礽。
康熙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結黨營私,妄議國事之罪名摧毀了索額圖及其黨羽,最終將索額圖全家流放寧古塔,索額圖被圈禁宗人府餓死,康熙都是為了敲打震懾胤礽,但胤礽依舊不知收斂,繼續培養黨羽,這也是讓康熙終於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第一次決意廢除其太子之位。
在第一次廢太子時,康熙曾經說過胤礽:「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這就是說明康熙認為胤礽有越權管事的問題,是威脅到了他的皇權,所以在權力面前康熙不再寵愛兒子,而是直接將兒子摧毀。
康熙除了沒有調和處理好儲君與皇權之間的衝突,康熙作為一位慈父也沒有調和好儲君與其他諸皇子之間的兄弟關係。
康熙賦予那些年長的兒子極大的權力,允許他們參與軍政大事,這樣就無疑削弱了胤礽的力量,而這些年長的皇子大權在握之後,也開始有野心圖謀垂涎於太子之位,這樣無疑是加劇了諸皇子與太子之間的矛盾,所以說到了康熙中後期,太子與皇權、太子與諸皇子之間的政治衝突日益複雜,矛盾加劇,胤礽豈能獨善其身。
其實康熙的本意是很好的,他想把「家天下」的本質發揮出來,他想鍛鍊諸皇子的治國之才能,把他們和胤礽都培養成治國的好幫手,既能幫助自己分擔,也能在未來團結在胤礽之下兄弟齊心共同把大清治理得更好。
但康熙忽略了他在培養諸皇子的過程中使他們增長了對權力與財富的欲望。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為轉移,也不是以胤礽主觀意志所決定。
這也是為什麼明朝自明成祖朱棣之後,對諸王是「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明朝的王爺都是閒散在封地之內,沒有權力,不能參與國家軍政大事,因此明朝雖然是明立太子,但是不讓其他皇子參與政治也杜絕了其他皇子的野心。
康熙卻不一樣,康熙對諸子是「內襄政本、外領師幹」,康熙的本意是想將諸子都培養成優秀的治國人才,然後團結在胤礽之下,共同輔佐自己治國,但是康熙想錯了,在這個過程中就讓諸皇子產生了極強的政治野心,最終產生了諸皇子與皇儲之間的衝突矛盾。
康熙對於胤礽的多年栽培和付出的心血,他也並不願意胤礽如此淪落下去,以至於當他在第一次廢太子之後發現老大胤禔和老八胤禩有爭奪儲位的心思,他就開始內心更傾向於再復立胤礽,其一胤礽讓他付出了太多心血,他不忍就此將胤礽徹底廢除,其二就是康熙發現沒有胤礽的存在,諸子之間爭奪皇位的問題日趨明面化,所以康熙才又復立了胤礽。
胤礽復立之後,敏感的康熙還是發現胤礽一出仍有很強的號召性,他身邊又很快聚集起了一波強大的政治勢力,胤礽甚至都有了提前逼迫康熙退位的謀劃,再一次印證了儲君與皇權之間的衝突,康熙果斷的選擇保住皇權,徹底摧毀胤礽,二次將其廢除,之後便將其在鹹安宮內圈禁終身。
寫在最後
綜合胤礽所為他算不上爛泥扶不上牆的人,整體其實還算是合格的太子,前期還是比較有賢名,只是在康熙的溺愛之下越發不堪而已,外加與皇權和諸皇子之間的衝突,最終導致胤礽被廢。
胤礽在二次被廢之後,康熙不再冊立太子,大學士王掞、左都御史趙申喬、翰林院檢討朱天保等人都先後曾經上書康熙,認為胤礽在太子之位時沒有太大過失,建議康熙復立胤礽為太子。
這些都可以看出胤礽並非爛泥扶不上牆的人,如果他真是這樣的人,也不會有如此多的朝臣上書懇請復立其為太子,所以說歷史上的胤礽早期還頗有賢名,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他二次被廢之後,才有這麼多人為他說話,請求繼續復立他為太子。
康熙一生最牽掛最疼愛的兒子其實還是胤礽,即便他兩次廢掉胤礽太子之位,他也沒有對胤礽太差,胤礽圈禁於鹹安宮內,好吃好喝被人侍候著,除了沒有政治權力和人身自由之外胤礽過的日子是非常舒服,所以他才能在圈禁至後還生育了10多名子女。
康熙臨終時也特意挑選了曾經與胤礽關係較好,一同跟隨張英學習的皇四子胤禛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康熙挑選雍正繼位,這其中由於雍正與胤礽關係比較好,如果他繼位之後胤礽能得以保全也有很大關係。
康熙臨終前一再叮囑雍正一定要善待胤礽,並且冊封胤礽的長子弘晳為王爵,確保胤礽的子孫後代衣食無憂,這都可以看出康熙即便在臨死時最牽掛的始終還是胤礽,可見康熙對胤礽的父子之情是十分深厚,要比其他兒子更好得多。
而雍正也果然做到了善待胤礽,在胤礽死後雍正廢除了康熙加在胤礽身上的一切罪名,以親王之禮將胤礽下葬,同時還追諡胤礽為理親王,上諡號為「密」,雍正給胤礽上的諡號「密」字十分有意味,「密」在諡法中有追悔前過的意思,這就代表著雍正對胤礽的憐憫之情。
平心而論,康熙很會培養兒子,老三胤祉、老四雍正、老八胤禩都是非常卓越且優秀的皇子,他們的能力甚至都在胤礽之上,但是康熙就沒想過他培養了這麼多優秀的兒子,那麼不就讓胤礽黯然失色了嘛。
康熙是一個好父親,是一個慈父,但他在教育胤礽方面是非常失敗的,兒子不能過於溺愛,康熙對胤礽的過度溺愛,以及對其他諸子的慈愛,最終毀了胤礽的一生。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