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戒律是根據道教教理教義而制定的一套旨在規範教徒思想言行,防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的規章制度。
「戒」是戒條,是事前規範道士思想言行的準則;「律」是律文,是事後對違戒道士的處罰條例,律文是根據戒條而建立的。不過,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戒律」一詞主要側重於「戒」。
後來,「清規」的出現逐漸取代了「律」的本義,成為違戒道士的處罰條例。道教戒律清規的目的仍在於修行養生以實現長生成仙的信仰目標。道士只有格守不渝,才有可能立功積德、身神相合、得道成仙。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道教戒律:三壇大戒、三皈依戒、三品戒、女真九戒、元始天尊十戒:
三壇大戒
三壇大戒是初真戒、中極大戒和天仙大戒的總稱。初真戒即上文所述的初真五戒、八戒和十戒。中極大戒共三百條,稱「中極三百大戒」,其內容非常詳細,從言行舉止到傳授戒篆,無所不包,可謂道教最為詳細的成律之一。
持初真戒時能毫無過犯,方許授中極大戒。天仙大戒講的是一套極為繁瑣的修道方法,具體概括為二十七條。持三百中極大戒毫無過犯者,方授天仙大戒。
據王常月的《缽鑑》所載,三壇大成源於全真龍門派祖師丘處機。丘處機參照佛教的沙彌戒、比丘戒和菩薩戒的三戒制度,制定了全直教派單傳秘授的傳授戒法。王常月主持北京白雲觀期間,改變了丘處機的做法。
他創立戒壇,公開進行傳授,從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起,大量招收弟子,登壇說戒,度弟子一千多人。一時之間全真龍門派聲威大震,當時道士受戒需要一百天,因此三壇大戒也叫做「百日圓滿三壇大戒」。
以上戒律,多假借天神之名,宣稱是太上老君或元始天尊降授的,如老君說一百八十戒」據說是周幽王時代的老君授予幹吉的;「元始天尊十戒據說是元始天尊制定的,等等。
由這些戒律的內容我們也可以看出,持守戒律,不僅是教徒皈依道教、表達信仰的重要標誌,而且是他們堅定道心、實現信仰的重要手段,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持戒的差別,標明持戒者的品性上下、道行好壞和道階高低。
三皈依戒
第一皈身,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迴,故曰道寶。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三品戒
三品戒是道教戒律中比較籠統的一種戒律範疇,指上、中、下三品之人應分別持不同的戒。《玉清經本起品》云:「戒有多種,人亦多品。上品之人,身先無犯,亦無所持。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觀境即變,以戒自製,受十戒五戒以自防護。
下品之中復有二品:上品者身欲奉成,或受一百九十九戒,或受觀身三百大戒,或受一千二百威儀之戒以自防護,令無越逸。下品者,身同禽色,雖有人形而無人心。縱受其戒,終無所益。
也就是說,悟性高、自覺性強的人,可以不持戒而言行自然合乎戒律的要求,如「睡仙」呂純陽、「邋遢道士」張三丰,他們日常或常睡不醒,或不修邊幅,自然而成高道。而自覺性實在太糟糕的人,即使接受三百大戒也毫無益處。
女真九戒
女真九戒是王常月針對道姑、信女面特意添加的。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貞潔持身,離諸穢行;三日,惜諸物命,慈憫不殺;四曰,禮誦勤慎,斷絕葷酒;五曰,衣具質素,不事華飾。
六曰,調適性情,不生煩惱;七曰,不得數赴齋會;八曰,不得虐使奴僕;九曰,不得竊取他人財物。」能持戒修持者,必生十善之家,不經地獄之若,精進修道,則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元始天尊十戒
第一戒者,不得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第二戒者,不得殺生屠物,割截物命;第三戒者,不得叛逆君主,謀害家國;第四戒者,不得淫亂骨肉姑姨姊妹及他婦女;第五戒者,不得毀謗道法,輕洩經文。
第六戒者,不得汙漫靜壇,單衣裸露;第七戒者,不得欺凌孤貧,奪人財物;第八戒者,不得裸露三光,厭棄老病;第九戒者,不得耽酒任性,兩舌惡口;第十戒者,不得兇豪自任,自作威利。「元始天尊十戒也強調忠孝。後來又有元始天尊二十七戒,將元始天尊十戒的內容更加細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