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戒律:三壇大戒、三皈依戒、三品戒、女真九戒、元始天尊十戒

2020-12-04 歷史國學教堂

道教戒律是根據道教教理教義而制定的一套旨在規範教徒思想言行,防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的規章制度。

「戒」是戒條,是事前規範道士思想言行的準則;「律」是律文,是事後對違戒道士的處罰條例,律文是根據戒條而建立的。不過,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戒律」一詞主要側重於「戒」。

後來,「清規」的出現逐漸取代了「律」的本義,成為違戒道士的處罰條例。道教戒律清規的目的仍在於修行養生以實現長生成仙的信仰目標。道士只有格守不渝,才有可能立功積德、身神相合、得道成仙。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道教戒律:三壇大戒、三皈依戒、三品戒、女真九戒、元始天尊十戒:

三壇大戒

三壇大戒是初真戒、中極大戒和天仙大戒的總稱。初真戒即上文所述的初真五戒、八戒和十戒。中極大戒共三百條,稱「中極三百大戒」,其內容非常詳細,從言行舉止到傳授戒篆,無所不包,可謂道教最為詳細的成律之一。

持初真戒時能毫無過犯,方許授中極大戒。天仙大戒講的是一套極為繁瑣的修道方法,具體概括為二十七條。持三百中極大戒毫無過犯者,方授天仙大戒。

據王常月的《缽鑑》所載,三壇大成源於全真龍門派祖師丘處機。丘處機參照佛教的沙彌戒、比丘戒和菩薩戒的三戒制度,制定了全直教派單傳秘授的傳授戒法。王常月主持北京白雲觀期間,改變了丘處機的做法。

他創立戒壇,公開進行傳授,從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起,大量招收弟子,登壇說戒,度弟子一千多人。一時之間全真龍門派聲威大震,當時道士受戒需要一百天,因此三壇大戒也叫做「百日圓滿三壇大戒」。

以上戒律,多假借天神之名,宣稱是太上老君或元始天尊降授的,如老君說一百八十戒」據說是周幽王時代的老君授予幹吉的;「元始天尊十戒據說是元始天尊制定的,等等。

由這些戒律的內容我們也可以看出,持守戒律,不僅是教徒皈依道教、表達信仰的重要標誌,而且是他們堅定道心、實現信仰的重要手段,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持戒的差別,標明持戒者的品性上下、道行好壞和道階高低。

三皈依戒

第一皈身,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迴,故曰道寶。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三品戒

三品戒是道教戒律中比較籠統的一種戒律範疇,指上、中、下三品之人應分別持不同的戒。《玉清經本起品》云:「戒有多種,人亦多品。上品之人,身先無犯,亦無所持。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觀境即變,以戒自製,受十戒五戒以自防護。

下品之中復有二品:上品者身欲奉成,或受一百九十九戒,或受觀身三百大戒,或受一千二百威儀之戒以自防護,令無越逸。下品者,身同禽色,雖有人形而無人心。縱受其戒,終無所益。

也就是說,悟性高、自覺性強的人,可以不持戒而言行自然合乎戒律的要求,如「睡仙」呂純陽、「邋遢道士」張三丰,他們日常或常睡不醒,或不修邊幅,自然而成高道。而自覺性實在太糟糕的人,即使接受三百大戒也毫無益處。

女真九戒

女真九戒是王常月針對道姑、信女面特意添加的。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貞潔持身,離諸穢行;三日,惜諸物命,慈憫不殺;四曰,禮誦勤慎,斷絕葷酒;五曰,衣具質素,不事華飾。

六曰,調適性情,不生煩惱;七曰,不得數赴齋會;八曰,不得虐使奴僕;九曰,不得竊取他人財物。」能持戒修持者,必生十善之家,不經地獄之若,精進修道,則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元始天尊十戒

第一戒者,不得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第二戒者,不得殺生屠物,割截物命;第三戒者,不得叛逆君主,謀害家國;第四戒者,不得淫亂骨肉姑姨姊妹及他婦女;第五戒者,不得毀謗道法,輕洩經文。

第六戒者,不得汙漫靜壇,單衣裸露;第七戒者,不得欺凌孤貧,奪人財物;第八戒者,不得裸露三光,厭棄老病;第九戒者,不得耽酒任性,兩舌惡口;第十戒者,不得兇豪自任,自作威利。「元始天尊十戒也強調忠孝。後來又有元始天尊二十七戒,將元始天尊十戒的內容更加細緻化。

相關焦點

  • 道教戒律:想爾9戒、老君27戒、初真5戒、初真8戒、初真十戒
    道教派系林立,戒律亦隨教派之不同而略有差異,隨齋蘸儀式之不同而有所增減,並且還隨時代之不同而有所區別。這裡所要介紹的,是影響較大、持續時間較長、較有代表性的道教戒律:想爾9戒、老君27戒、初真5戒、初真8戒、初真十戒:01想爾九戒。
  • 道教:道教的戒律源流,皆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雲笈七籤》中的《說戒》指出:「夫學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願上品大戒,無緣上仙也。欲修善累功,便心勤尋諸戒」。這就是說,能否遵守戒律,關係到修道之士能否得道成仙的大問題。如果違背了戒律,就不能得道成仙。可見戒律不僅在於規範教徒的思想言行,而且起著渡海舟楫的重要作用。
  • 三戒、五戒、八戒與十戒,修道之人不可不知的道教戒律!
    一個凡俗之人,在發心入道,皈依道門以後,就要恪守戒律,將持戒作為規範、約束自己言行的條規,指導自己生活、修煉的準則。在那些嚴肅修持的道士心目中,寧一日持戒為道德之人而死,卻不忍百歲犯戒而苟生。道門的高道大德,傳派的開山宗師,大多是嚴肅持戒的楷模,至於一般的修煉道士中,也不乏持戒精勤的有道之士。
  • 江蘇寶華山隆昌寺及觀音寺將傳授三壇大戒和居士戒
    佛教在線江蘇訊 為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秉承世尊遺教,光大如來戒法,經中國佛教協會(中佛會[2013]97號)批准,由江蘇省佛教協會主辦,寶華山隆昌寺及觀音寺承辦傳授三壇大戒法會。通知如下:一、傳戒時間2013年10月8日(農曆九月初四)至11月6日(農曆十月初四)二、義工報名有發心護持本次三壇大戒法會的善士,可聯繫惟華法師:18951813393  QQ:837745141三、受戒人數經中國佛教協會批示,此次傳戒法會,男眾新戒人數控制在350名以內,女眾新戒人數控制在350名以內。
  • 北京白雲觀救苦殿太乙救苦天尊,中國的天醫神醫道教老律堂七真
    東極青華大帝也稱為太乙救苦天尊,另有稱"尋聲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九陽上帝"等號,簡稱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與南極玉清真王同為玉皇上帝的左右侍者。經中有稱之為:"玉清應化身"即是雲其乃玉清元始天尊以九陽之精秘密所化的應化身。道教中治理統治地獄另還有紫微大帝在幽冥化身的北陰酆都大帝,而太乙救苦天尊主救度。
  • 佛學|守戒的幾種境界:不得不戒,不可不戒,與不戒之戒
    大家都知道,佛教有各種各樣的戒律。「戒、定、慧」——這三無漏學也是佛法的基本教理。特別是排在第一位的戒律,是佛門每個僧人和在家居士都必須要遵守的。當年佛陀涅槃前,阿難請問佛滅度後當以何為師?佛答,當以戒為師。為何佛陀會這樣回答呢?守戒又到底有何深意?
  • 妙江訪談錄:94年轟動一時的水陸法會 95年三壇大戒傳數千戒子
    【導讀】《妙江訪談錄》是全面系統介紹上妙下江大和尚及其心路歷程的第一本專訪錄。由陳言和簡寧兩位居士於2010年合作完成。為了使廣大信眾更多、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上妙下江大和尚的成長曆程和心路歷程,本平臺現將此書內容連載刊登,以饗廣大讀者信眾。
  • 修行這些事|道教居士在家如何修行?
    本文摘自上海欽賜仰殿道觀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圖文無關,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有很多居士弟子皈依後,也只是多了一個皈依的證書,並不知道在家應該如何修行?
  • 道教中的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是指哪三位尊神?分別掌管人間什麼禍福
    三官大帝,全稱「玉真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宮九府應感天尊」,居闕下三元妙緯宮三元總聖宮,是寶闕下上元覃恩府上元一品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總真應見天尊、中元覃宥府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平等應善天尊、下元通濟宮下元三品五炁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暘谷帝君法流遠洽天尊的合稱。
  • 何謂「千佛大戒—菩薩戒、通戒、別戒、六重戒、二十八輕戒」
    「戒」的梵語是「尸羅」,含有「止惡行善」和清涼的含意,是指以佛陀所制定的戒法,做為思想、行為的準則,可以使人遠離罪惡、苦惱,身心得到清涼。「菩薩戒」也稱作「菩薩律儀」或「菩薩學處」,梵網經則以三世諸佛,皆因受持菩薩戒,而成就佛果,故稱它是「千佛大戒」。戒、定、慧三學的基礎在於持戒,人們常因聽到戒律,聯想到刻板、拘謹的教條,就感到畏懼、排斥。
  • 道教全真科儀丨青玄濟煉焰口鐵罐施食(四)
    仰啟青華教主教主大慈悲。普放祥光無數億。綠柳甘露灑幽關,普赦地獄諸罪滯。皈叩十王十王大慈悲,開赦幽靈來赴會。(重)《陰小贊》:(魚)經寶號三乘,度脫沉淪,罪業山海盡消熔,出離三途並五苦,罪滅福生,罪滅福生。(略)修真悟道天尊。《生神章》:(魚)自然生神章,金書開大有。天尊大慈悲,宣揚秘密咒。奉薦諸幽魂,誠心來稽首。
  • 佛教戒律是如何發展的?身為修行的我們,又該如何約束自己的呢?
    禪宗走的路線,是走清規路線,不是戒律。因為佛制定戒律是按印度的生活習俗、環境和當時的背景制定的,有些方面確實不適合中國這個大環境。雖然不適合,但誰也不敢去改動戒律。因為戒律只有佛才能制,菩薩都不敢去改。那怎麼辦?那就只能放在一邊,束之高閣,再重新制定一套規矩。規矩不是戒律,就成為清規,大家共同遵守。
  • 佛教:什麼是三皈依?什麼是三寶?
    信佛、學佛、皈依佛門的人,首先要受持「三皈依」,何為「三皈依」?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歸」就是回歸,「依」就是依靠。我們法界有情眾生往往迷惑顛倒、執著妄想,而皈依佛門就是讓自己回歸清淨自性,住真實慧,明心見性。依真實的智慧、真正的正覺,這叫「皈依佛」。
  • 佛教「三皈依」是什麼意思?什麼是「佛法僧」?
    「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時一刻不能離開。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皈依老師,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告訴我,這「三皈」就像我們在臺灣,那個時候從臺北到高雄坐火車,這「三皈」是什麼?就是火車票,你有這張票才能上車;而且時時保留著,路上要查票,不能丟掉,到達站後這票要交回去。
  • 吾今說法度存亡 | 解讀道教的超度亡靈妙法——鐵罐施食、放焰口
    頂禮道寶皈依無上道,不墮沉淪;次結上清印,贊靈寶天尊。頂禮經寶皈依大藏經,不墮幽冥;後結太清印,贊道德天尊。頂禮師寶皈衣大法師,不墮異類。玉清宮,元始主,三界師,四生父;上清宮,玉宸主,濟生死,度群迷;太清宮,道德主,濟生死,訓賢愚。高功再次上香頂禮:金爐添炷返魂香,梵音空中聲韻長。聖號已聞金闕下,幽關鹹睹玉毫光。三途五苦離長夜,十類孤魂赴道場。享此無邊甘露味,自然熱惱化清涼。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法是船,以戒為舵!
    《優婆塞戒經》相比於其它經書都有四句開經偈,而這部經在開經的時候,沒有用四句開經偈,用的是《大般涅槃經》中佛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這個開經偈的法義是,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有戒在就等於佛住世。
  • 佛學教本·律宗 (二)談止持、作持、四分律及具足戒的八段五篇
    律宗 (二)五、印度戒律分裂為五部佛在世時,因事制戒 ,隨機散說,由是乃有戒律。佛滅後,優婆離結集律藏,升座誦讀,共八十次,名八 十誦律,這是戒律的根本。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惡,即是諸惡莫作之意。作持是持 此戒以作善,即眾善奉行之意,此止持與作持二門,可以攝 盡一切戒律。四分律者,其中初分所明的,是 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三分是安居自恣 (9) 等法,第四分是房舍等法。
  • 盤點一下佛教和道教,共同擁有的名詞有哪些?也許你沒有注意過
    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盤古一縷神識,與太元聖母相遇,被太元聖母無意吸收,生下元始天王,後元始天王天壽所限,便重新化作一股清氣,這股清氣躍入虛空之中,慢慢的變大,而後又由一作三,分別化為一股玄青氣,一股玄黃氣,一股玄白氣,這三股氣又慢慢化作人形,從虛影變作了實體,分別是玉清原始天尊、太上道德天尊、上清靈寶天尊。
  • 道教神仙—最高尊神「元始天尊」
    2021年新年伊始,今天貧道給大家帶來新年第一篇神仙介紹,也是道教中的最至尊至高的無上存在: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又稱玉清元始天尊,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中的第一位神。元始天尊在道經中的出現比太上老君遲,但地位最高。南朝陶弘景編纂《真靈位業圖》,元始天尊是第一中位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