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冰倩
如何在沒有大劇那樣的過億預算下,做出「叫好又叫座」的分帳劇?這大概是多數入局分帳劇賽道的公司都想了解的秘訣。
自11月28日在上線以來,《傾世錦鱗穀雨來》(下稱《錦鱗》)的熱度一路看漲,站內最高熱度達5974,網劇霸屏榜始終盤踞前10,平均市場佔有率為2.63%。
作為一部分帳劇,《錦鱗》項目的盈利已是定局;同時,這部劇的豆瓣口碑也穩定在了7.0分左右,高於2020年全年各平臺已上線分帳劇的平均分。
《傾世錦鱗穀雨來》作為一部「好賣」又「好看」的產品,它的成功自然也有屬於它的方法論。就此,數娛採訪到了本劇的總編劇兼製作人柏寧、總製片人孟憲天,一起聊了聊《錦鱗》作為古裝奇幻愛情劇是如何在一眾網劇中實現差異化競爭的。
除了老生常談的愛情元素,《錦鱗》的成功至少還具備三個條件:借圖騰和節氣等元素實現傳統文化的回歸;大量刪減原著朝堂戲以適應女性觀眾喜好;以及類型和元素的「微創新」。
圖騰+節氣
實現傳統文化的「回歸」
《傾世錦鱗穀雨來》濃鬱的古風片名已經概括了這部劇的劇情:龍宮二殿下寧修睿(王潤澤飾)幻化人形來到人間偶遇少女錦兒,拔下逆鱗解救漁村百姓,卻因錦兒的失約失去逆鱗再也無法回到海中。在人世間流離了五百年的寧修睿,隨著錦兒的轉世——盛京「落魄千金」蘇音音(何花飾)的誕生,終於尋到了逆鱗的下落。
在相處中,二人情愫暗生,但同時陰謀與危險也悄悄降臨。隨著逆鱗暗藏的秘密浮出水面,人世間也急需一場雨來解救旱災,寧修睿和蘇音音也面臨著跨越生死的抉擇。
見過古裝+探案、懸疑+愛情,人和龍搞CP的奇幻愛情劇倒是頭一回見。能讓劇中人物一一立住的點,其實是一個「回家」的故事。男主寧修睿渴望物理意義上的「回家」,即回到海中;而女主蘇音音渴望的是心理意義上的「回家」,是希望擁有愛情的歸宿;而最終所有人也都是回到了自己的初心。
「回家」不僅是劇中人物的宿命,快進文化作為製片方,也想借《錦鱗》之口讓傳統文化「回歸」。總編劇柏寧跟數娛說道,「我們想把傳統文化做成一種流行化的東西。像於正老師做的《鬢邊不是海棠紅》,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希望傳統文化通過一種類型化的包裝,能獲得更多年輕人的喜歡。」
「於是在《錦鱗》中,我們主要加入了兩個意向,一個是龍作為圖騰的意向,另一個就是節氣。」首先柏寧認為,「大奇幻」這個概念的前提是男主的奇幻能力是要對女主有方方面面的籠罩安全感的,再結合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龍就是最好的一個代表力量感的圖騰。其次,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穀雨,既能反映古代農耕文明,也跟劇中人物命運息息相關的降雨產生了聯繫。
而讓傳統文化回歸這件事,也不只是個口號。柏寧認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一旦建立起來,最強烈的一個表現是,他/她在採購文化和娛樂商品時的選擇傾向會有變化。」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非常強烈的浪漫主義的傾向,而中國人本身對美是有追求的。當國人的美學教育經過了幾十年的培養,其實已過渡到一個可以談購買的商品化階段了。正是因為市場有需求,片方才會有動力去做這樣的嘗試。
為了核心女性受眾
大量減少朝堂戲
「不只分帳劇有市場規律,所有的類型劇都是有市場規律的」,這是柏寧對當下分帳劇市場的形容。
但做出一部精品分帳劇的關鍵在於,如何滿足類型觀眾的期待、如何服務圈層觀眾。在策劃階段就要考慮其定位的圈層用戶、泛化用戶和潛在用戶分別是誰並如何觸達和影響他們,這是分帳劇的核心運營邏輯。
《錦鱗》的創作階段,也是因為這一原則而做了很多取捨。從原懸疑IP《大唐奇案集》到改編後的奇幻愛情劇,就是因為考慮到粉絲圈層更多是女性低幼粉和「媽媽粉」。柏寧透露,「本來龍宮裡的寧修睿、寧修仁兩兄弟和人間皇宮裡的皇帝、太子兩兄弟,是想按相反結構展開做的,很多男性觀眾會比較喜歡這種內容,但後來思考到我們首要服務的圈層不是男性,所以我們就把這部分拿掉了。包括減少朝堂戲在內的很多情節設置,都是為了向我們定位的受眾圈層靠攏。」
總製片人孟憲天也表示,「類型的確定、運營的好壞,確實跟分帳劇息息相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方法論可以很簡單地概括為『抓大放小』,即把那些核心的一定要做到的東西,儘可能地做到最好。」
「因為《錦鱗》的定位是奇幻愛情劇,那麼劇中的特效比如龍的CG特效,還有美術場景和造型部分,這些最直觀能夠呈現給觀眾的畫面,於我而言就是大事,那麼很多相對而言的小事就會被放掉。單是女主蘇音音小時候跟黑龍在海灘相遇的那一場戲,我們就改了50多次,後期公司都已經快被折磨瘋了……」
孟憲天甚至打趣道,「就因為預算的事情,我跟導演經常在現場『吵架』。包括早些時候,柏寧老師跟我說他寫了一場戲,我可能首先會判斷這場戲在整個項目中屬於什麼分量的內容,如果不是主線相關,我可能會跟他再商量商量有沒有必要。確實預算有限,每一個劇組都窮、都沒錢,但最重要的東西還是要抓好,最後出來的效果大家也能夠看到。」
或許因為直接效果導向,分帳劇的片方行動更具效率;或許因為預算有限,分帳劇的片方更懂觀眾。
分帳劇不應「無中生有」
更適合微創新
據孟憲天透露,《傾世錦鱗穀雨來》自開播以來,在愛奇藝的運營下獲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按照愛奇藝的分帳規則,並結合目前劇集上線的播放走勢,可以預測的是,這部劇盈利是可觀的。
「目前來看的話,播放成績還好,但還可以好上加好。我們公司、包括我個人做項目這麼多年一直奉行的一個底線就是,要讓投資人賺錢。」孟憲天認為一部劇,它雖是作品但同時也是產品,產品的價值屬性是不能忽略的。
分帳劇的市場還未飽和、分帳劇的盈利空間很大,這是越來越多新老公司都入主這一賽道的原因。
而能夠在這一賽道「做出點成績」,在柏寧看來,需要點「微創新」:在滿足觀眾對類型期待的基礎上,做些形式和元素的創新。「其實我個人是不太相信那種『石頭裡蹦猴子』的創作方法的,就是所謂的前人沒做過但我們可以做。我們覺得這不對,也不太符合整個網際網路產品思維導圖的鏈路。因為網際網路產品是迭代的,對於從來沒有人做過的東西,我不可能直接上去就把它做成一個終極產品。所以類型以上,我們只要有『微創新』。」
對應到《錦鱗》的劇中,喜劇元素的加入和細節的處理都可以被認為是這種「微創新」的外化表現。「因為14集之後(全劇共24集)我們的劇集比較偏虐向,考慮到在這種比較悲壯的情緒進來之前,觀眾怎樣接受更好,我們前期就選擇加入更多的喜劇元素。另外,這種喜劇元素可以起到一種陪伴作用。《錦鱗》是你上下班途中、洗澡吃飯時都能當收音機一樣聽的劇,我覺得所有人都希望是一個開心、正能量的人陪伴在自己身邊,這也我們做喜劇的另一個初衷」,柏寧跟數娛解釋到。
此外,因為近兩年的分帳劇市場上也出現了除懸疑和愛情外、偏生活化的類型劇,且播放成績都不錯,所以柏寧和孟憲天認為這些新題材的填充,或許未來會成為分帳劇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同時他們也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題材和類型能進入分帳劇的賽道。孟憲天說,「出於內容方面的考慮,我們未來是有一個『左手英雄,右手愛情』的發展策略的。」柏寧也補充說,「其中一種是愛情方向的共情,就是我們現在在做的奇幻愛情或者科幻愛情類型;另一種則是我們將來想做一點帶有英雄主義和男性成長的類型,還有可能會做一些體育題材。雖然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因體育題材爆的戲,但體育綜藝其實早就出現了,觀眾的反映我們也能看見。體育綜藝包括街舞題材能強烈反映出對競爭和勝負的一種渴望,所以我們將來可能會想在英雄題材上下功夫,去打男性受眾的共情。」
談及分帳劇的未來,兩位主創不約而同地認為,「目前分帳劇每一方的參與者,從出品方到製作方、從平臺到演員甚至是觀眾,大家都處於一種共贏的模式下。在這種共贏的驅動之下,我們的創作和劇集會更有效更直接,所以我們會覺得這是個良性發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