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同志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強調:「要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工作,直接關係到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能否取得成功,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取得成功。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發出了《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對中小學的德育工作作出了部署。中小學德育工作是我們黨整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個性。探索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著眼於德育工作的時代性。
中小學德育工作能不能創新,關係到能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增強德育工作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重大問題。創新是對前人的一種超越。沒有繼承,創新就失去了基礎;而沒有創新,繼承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因此,中小學德育工作要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長期以來,各級教育部門和各類學校在德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了很多適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很好地繼承。丟掉了,我們的創新就成了無本之木。但是,我們也絕不能由此認為德育工作只能繼承,不必創新。我們應當主動適應不斷發展的新形勢,不斷賦予中小學德育工作新的內容和新的表現形式,大膽探索創新。當前,在構建21世紀的德育課程體系,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新的教學大綱、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學內容、新的教學方法的實施以及新的教育理念的確立,都為我們的德育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也使德育工作運用現代技術教育手段,讓思想政治工作在網上延伸成為現實。我們要用正確的、積極的、健康的思想和文化信息佔領網絡陣地,「趨利避害」,在網上唱響主旋律,開闢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新途徑和新陣地。
堅持灌輸與滲透的統一,著眼於德育工作的多樣性。
灌輸馬克思主義,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方法。即使在新的歷史時期,灌輸的方法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小學校裡,灌輸是知識傳授的一種方式,也是進行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但是,在進行灌輸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學校的開放度和學生的自主性心理也在不斷增強。商品交換的原則侵蝕到社會政治生活和人們的精神領域,容易導致國家意識、集體意識和互助精神、奉獻精神的減弱,日趨複雜的社會生活環境也會或多或少地對中小學生,特別是對高中階段的學生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而這些都會對我們的灌輸產生阻力。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加強灌輸,另一方面還必須要注意滲透。滲透,就是以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德育滲透於各個學科、各個教學環節和各種活動載體之中,滲透於校內校外的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和科技活動之中,使之寓教於知、寓教於樂、寓教於美、寓教於管理,從而讓我們的德育工作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貼近學生的求知,貼近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的心坎,發揮潛移默化和滴水穿石的功效。
堅持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的統一,著眼於德育工作的系統性。
毫無疑問,作為學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德育工作,應當主要通過學校教育這一渠道進行。但青少年學生並非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學校裡,他們更多地要走出課堂,走到校外,走向社會。他們還要經常與家庭成員接觸,與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接觸,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影響。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會對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而不良的社會和家庭環境,也將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各種不良文化以及社會的醜惡現象,魚目混珠,都會不可避免地對青少年學生產生腐蝕,削弱甚至抵消學校德育工作的正面效果。我們要深刻領會江澤民同志在《關於教育問題談話》中所提出的「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的重要論斷,擺正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的辯證關係。除了抓好校內教育外,還需要緊緊咬住校外教育不放,堅持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一起抓,扎紮實實地把德育工作延伸到社區,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會。各級各類學校應主動與各有關部門配合,加強與社會各方面的合作,形成校內校外齊抓共管的有利格局,切實把校內教育延伸到校外,發揮校外教育的德育功能。
堅持外在約束與自我教育的統一,著眼於德育工作的針對性。
青少年學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思想活躍,樂於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事物。但由於思想等各方面都還沒有定型,容易出現可變性和反覆性,因而必要的外在法制紀律、制度規範的約束是不可缺的。「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但是,外在約束畢竟是外在的東西,外因再好,也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說,外在約束必須通過學生的內因,才能固化在學生的頭腦中,內化成為學生自覺的行動。因而,我們在加強外在約束的同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性作用。我們要多組織一些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如社會調查、生產實習、公益勞動、社會服務、志願者行動和班組活動、團隊活動、「手拉手」活動、「結對子」活動、讀書活動等等,即便是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也可以採用諸如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方式,讓學生敞開思想,亮出觀點,各抒己見,讓學生在參與中自我管理、自我評價、自我教育,切實感受到不是「學校要我做」,「老師要我做」,而是「我要做」、「我應該做」。
無論是外在約束還是自我教育,都應當針對中小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思維特點、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確定不同階段的德育內容和要求。小學德育工作應主要通過生動活潑的校內校外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社會常識教育和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中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法制意識、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覺悟,為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長為共產主義者奠定基礎。中學特別是高中階段,要注重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教育和國情教育。職業學校還要加強職業道德、職業理想和創業教育。總之,通過他律與自律,外在約束與自我教育的相互統一,不斷加強德育的針對性,積極探索和總結新形勢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由此推動中小學德育工作不斷躍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