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生命因你而動聽》 |
近日,受疫情影響,為了不延誤學生們的課程進度,多地開始實行網課教育。
老師們各出奇招,花式教學,只為了能夠引起學生們的注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個好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有多大,想必每個人都有親身體會。
教育,造就人;好的老師,就是「心靈捕手」。在大銀幕上,也不乏很多經典的教師形象。
《生命因你而動聽》
這部溫情感人的影片環繞一名音樂家格蘭·霍蘭先生進行,他真正志願是作首留芳百世的交響樂,卻為生活無可奈何當起高校的音樂老師來。
而後的三十多年間,他將青春貢獻於培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啟發並改變了數以百計的學生。
影片在講述格蘭·霍蘭從教的三十多年裡,融入了歷史上同時期珍貴的紀錄片鏡頭,如,馬丁·路德·金的演講、約翰·列儂之死、伍德斯託克音樂節等歷史瞬間,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
理察·德萊弗斯飾演的格蘭·霍蘭以精湛的演技詮釋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教師形象,在自己的家庭遭遇不幸的時候,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學生們,將傳遞對音樂的熱忱作為自己的使命。
他憑藉這個角色獲得了1996年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這不是理察·德萊弗斯第一次與奧斯卡結緣了,此前他也曾憑藉電影《再見女郎》榮獲過第5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項。
作為音樂類題材電影,《生命因你而動聽》中的原創配樂與引用配樂多達25首,其中原創音樂大多是在開拍前完成,這些音樂,串連起霍蘭的一生,最後匯整成霍蘭的交響曲。
影片故事並無太多新意,但情緒處理非常內斂,洋溢著溫情,細膩而溫暖,感人而不煽情。
「教師有兩個工作:傳道授業是其一沒錯,但更重要的是,給充滿知識的頭腦指明方向,讓那些知識不至於白白浪費了。」——《生命因你而動聽》
《死亡詩社》
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其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作為其畢業班的學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學期文學老師約翰·基汀的到來如同一陣春風,一反傳統名校的嚴肅刻板。
電影《死亡詩社》講述了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第一節課上,約翰·基汀就讓學生們撕掉詩集扉頁上的導言,他希望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的激情、包容,感受到文學的力量。
他的課堂不是死氣沉沉,而是充滿生命的張力、自由的氣息、思想的碰撞。在封閉的時代,約翰·基汀是叛逆者,他是靈魂的拯救者。他帶給學生們的是精神上的勝利,他引導著學生們釋放自己青春和生命的激情。
影片由美國劇作家湯姆.舒爾曼根據真實事件進行改編、創作,於1989 年被搬上銀幕,由著名導演彼得·威爾執導,上映後獲得了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在內的四大重量級獎項,並贏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片中主角約翰·基汀由著名喜劇演員羅賓·威廉士扮演。他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演員,他擅長搞笑表演,出演過《早安越南》《心靈點滴》《心靈捕手》等作品。在電影《心靈捕手》中他扮演遍嘗人生甘苦而擁有豐富情感經驗的心理醫生。
羅賓·威廉士曾三次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獲得過一次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作為一個喜劇見長的表演者,羅賓·威廉士的演繹中卻總是帶著點點溫馨和人性。
「我們讀詩寫詩,非為它的靈巧。我們讀詩寫詩,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並且是維生的必需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死亡詩社》
《放牛班的春天》
要說學生時代必看的電影,想必其中一定會有《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克萊門特·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問題兒童,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馬修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他重新創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心靈的故事。
影片充滿了人性關懷和美妙音樂,孩子們深沉而真摯的合唱,溫暖而有力量,觸動了觀眾的心。
有影評人評價這部電影說:「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由著名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於2004年執導,靈感源自導演童年時代記憶深刻的一部音樂片,《放牛班的春天》是他的導演處女作,他在涉足影界之前,曾擔任10年以上的音樂製作人,這使他在該片中對音樂的把握爐火純青。
最終影片以其豐富的音樂元素和出色的拍攝手法在影壇引起關注,獲得了眾多的好評,還以其優良的質量入圍了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並成為了各大電影榜單上的經典高分佳片。
在這部電影中,作為老師的克萊門特·馬修深知每一個孩子都是特殊的、有著獨立的人格,在重重阻難下他沒有放棄任何一個人,而是挖掘出每個人身上非同凡響的閃光點,傳遞給孩子們溫暖、善意,這大概就是一個老師的偉大之處。
「這漫天飛舞的紙飛機是我們對你的敬意。」——《放牛班的春天》
《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講述了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魏敏芝來代替小學教師高老師上課,並在班上學生輟學之後,隻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在茫茫人海裡歷經艱難找回學生,準確點清人數,一個都不能少的故事。
電影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張藝謀執導拍攝,曾榮獲了第5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和第19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獎項和最佳故事片、最佳攝影的提名。
影片將鏡頭聚焦於農村,揭露了農村少年兒童輟學的現象,用紀錄片式的風格,全業餘演員、全紀實鏡頭、全真實布景,具有一種強烈的真實感和穿透人心的力量。
導演張藝謀同以往一樣,為了找到心中的女主角,他將目光投向了茫茫人海,最終在河北省的一個小縣城找到了魏敏芝。
而魏敏芝被張藝謀選中出演這部電影時才13歲,電影使她一夜成名,像電影中的老師改變學生的命運一般,魏敏芝的命運也被神奇地改變。
電影中所選用的所有演員均是普通中、小學的教師和學生。他們在片中都使用自己的本名出演,也都未經過專業的培訓,但卻以其真誠質樸的表演,演繹出感人的故事。
張藝謀說:「《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傳統、司空見慣甚至非常老套的電影,這恰巧是我們的一個目的:在司空見慣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來。」
「真誠」就是這部影片的氣質,只有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才最具有力量,最能打動人。
「在司空見慣中拍出真切和力量來。」——張藝謀
在這些電影中,我們能看到一個又一個閃閃發光的老師,他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努力去教授學生如何與世界、與自己相處,用自身的行為告訴對這個世界充滿未知的孩子們如何做一個溫暖而善良的人。
電影是真誠的、他們也是真誠的,他們用真誠打動著我們,打動著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