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受到電影時長的限制,要拍出一部好的律政片,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短短幾個小時的時間內,無論是想要講清楚來龍去脈,還是想調動觀眾們的情緒,從時間上來看,都非常緊張。
當導演決定去拍攝律政片的時候,也註定會給它賦予濃厚的文藝氣息了。
最近我觀看了馬修·麥康納的《林肯律師》,前不久還有《造雨人》,《控方證人》這些優秀的律政題材影片,韓國的《陪審員們》,當然還有《看不見的客人》和翻拍的《復仇》。我也發現了它們都具有的一個特點,不是從案件的複雜度和結局入手,就是去刻畫豐滿的人物形象。
案件的複雜度
這種律政片往往會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比如《控方證人》中為丈夫作偽證的妻子,在被丈夫甩了之後又殺死了丈夫。一連串突如其來的劇情,也刺激著觀眾們的神經。
又比如《陪審員》,通過對案件的一波三折,險些出現的冤案,來說明推行陪審員制度的必要性。
亦或是《復仇》中,對於兒子被殘忍殺害,丈夫假扮律師完成復仇的故事。
豐滿的人物形象
有趣的是,有相當一部分律政片,它們著重的主題不是案件,而是人物形象的刻畫。
就比如《林肯律師》中這個亦正亦邪的律師形象。面對利益毫不猶豫地選擇奪取,而面對邪惡,也用於伸張正義。這樣的角色,甚至更能有代入感。一位在平時其貌不揚,在關鍵時刻卻敢於挺身而出的人,在生活中也有不少吧?
導演甚至還能藉由《林肯律師》中人物形象的鮮明反差,來表達自己對於社會「以貌取人」現象的諷刺之意,依我看,也是不錯的立意了。
《控方證人》則更有意思,這是一部既有曲折的案件,也有豐滿的人物形象的影片。
在片中,這位大律師經常與他的私人護士互懟,律師有著各種生活上的壞習慣,而護士則不厭其煩地提醒他要注意健康。兩人談話間的歡樂氣氛,既能夠在影片的開頭吸引著觀眾們的注意力,也能為後半段氣氛的陡然轉變做鋪墊。這種處理方式,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的影片中,還是很多見的。
有趣的故事
其實我最喜歡的律政片,還是科波拉和馬特·達蒙聯手的《造雨人》。片中共有三段故事,一是遺產糾紛,二是保險拒賠,最後則是家暴與男女主的愛情。
這樣一部由故事串聯起來的影片,儘管結局不算完美,卻在溫暖的故事和色調之下,透著一股溫情。
《造雨人》可說是知名度比較低,而我個人又比較喜歡的一部影片了。
生活也許沒有電影那麼美好的過程與結局,但是在觀賞這些優秀的律政片時,也許更能讓人發現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