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解放軍特戰部隊
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5月1日發表了美國前駐華武官丹尼斯·布拉斯科的題為《解放軍特種兵:組織、使命與訓練》的文章,編譯如下:
中國人民解放軍特種部隊被認為是獲得優先發展的「新型」部隊之一。解放軍首批特種部隊是在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組建的,其前身是早先的偵察兵部隊。到上世紀90年代末,據估計七大軍區都設有一支人數約1000人的陸軍特種作戰大隊或特種偵察大隊。在其後的15年裡,這些部隊得到了擴展,還有其他陸軍特種部隊也得以組建(包括一些小規模的女兵部隊),海軍、空軍和二炮部隊也成立了各自的特種部隊。
中國尚未建立國家級特種作戰指揮部來負責所有的特種作戰活動,據我所知也沒有專供特種部隊使用的戰略艦隊,以及專門運送、支援特種兵的飛機機群或艦船。特種兵並沒有被當作國家層面的戰略資產,大多數特種部隊是由作戰或戰術性總部指揮的。儘管少量最有戰鬥力的特種部隊可能會被指派執行有限的深入敵後的戰略級任務,但大多數解放軍特種部隊的行動很可能是作為常規大部隊的輔佐和支援,最常見的是執行類似突擊或偵察的任務。
目前,特種兵的總人數估計在2萬至3萬人,即約為解放軍總兵力的大約1%。中國特種兵部隊由經驗豐富的軍官和士官組成,但也會分配到結束基本訓練的新兵以及剛入伍的軍校畢業生——包括來自廣州的特種作戰學院的畢業生。
組織
據估計解放軍陸軍擁有9個特種作戰旅(每旅估計有2000至3000人)和2個特種作戰團(每團估計不超過2000人),它們分屬9個集團軍和兩個軍區指揮。在過去3年左右的時間裡,最初的7支特種作戰大隊有6支都已擴展至旅級建制,分別歸屬於38、21、26、31、42、13集團軍司令部指揮。其中的一個例外是39集團軍的特種作戰團,據報導這支部隊仍為團級建制。新疆軍區轄有一個特種作戰旅,是最近從大隊擴展至旅級建制的。西藏軍區有一個附屬的特種作戰團。最近至少有一個步兵師(屬16集團軍)和一個步兵團(屬12集團軍)被改組為兩個新的特種作戰旅,它們仍歸屬原先所在集團軍的指揮。在某些步兵和裝甲兵的師級及旅級部隊中也組建了數目不詳、規模小一些的特種兵分隊。
總之,解放軍18個集團軍的一半和2個最敏感的軍區都擁有成建制的特種部隊。隨著新的特種部隊的組建、改建,這一比例可能還會上升。
海軍擁有一個駐紮在三亞、由南海艦隊指揮的特種作戰團,此外海軍的兩個海軍陸戰隊旅(同樣由南海艦隊指揮)也各有一支規模小一些的特種兵部隊。空軍空降兵第15軍下轄一個特種作戰團,包括所謂的「雷神」突擊隊。而二炮的特種部隊(很可能是大隊或團級建制)在和平時期主要作為演習時的「藍軍」使用。
使命
根據解放軍的軍事理論,特種作戰被認為是與信息戰、火力攻擊、計謀及心理戰等其他重要作戰活動合而為一的系統性作戰的一環。特種作戰尋求通過偷襲敵方重要區域、癱瘓敵方作戰系統、削弱敵方作戰能力以及幹擾、延遲和破壞敵方作戰行動,為主力部隊製造有利的條件。特種兵主要被委派執行特殊的偵察、偷襲、破壞、騷擾、營救人質及斬首等任務。
儘管解放軍特種部隊的某些單位有能力執行反恐使命(尤其是營救人質),但它們很可能只會在國外執行此類任務。在中國國內,警察和武警是國內反恐行動的主力。對於國內安全任務,例如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解放軍主要提供公安部警察部隊及武警部隊所不具備的能力,如防空及防化保護等。
訓練
中國媒體關於特種兵訓練的報導大多集中在特種兵的體魄、突入手段、武器指標及近身格鬥技能方面。個人和小組經常在解放軍內部及國際特種兵比賽中演示技能。解放軍特種兵與包括俄羅斯、巴基斯坦、泰國、印尼和約旦在內的外國特種兵一起進行了很多訓練演習,還派人員前往以色列、土耳其、愛沙尼亞和委內瑞拉接受訓練。
特種部隊頻頻參加與常規力量調動與攻擊相關的混成及聯合訓練演習,常常是利用直升機突入敵後執行偵察、偷襲或破壞任務。不過,特種部隊的運用仍然被認為處於探索階段。據評判,某些步兵或裝甲兵部隊的指揮員在訓練中未能對特種部隊加以適當的利用。
結論
多數外國分析家認為,中國的特種部隊將被用於對臺灣或在中國境外的其他應急作戰。在武器和裝備事先得到放置的情況下,小股具有高度技能和經驗豐富的精銳特種兵,可以藉助商用交通方式趕在對抗爆發前突入國外的目標地點。其他攜帶武器的精銳小組則可以秘密地乘坐軍用飛行器或艦艇突入敵後。這樣的行動在擁有海外華人群體的東南亞和東亞獲得成功的機會更大些。不過,幾乎沒有公開證據顯示,解放軍特種部隊目前的組織和訓練方式支持在敵後執行長時間的非常規戰活動。
倘若採用專屬的遠程運輸和作戰飛機來支持其作戰行動,解放軍特種部隊將如虎添翼。當然,特種部隊還必須能獲得能滿足其每一次任務需要的詳盡、實時的定製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