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日發布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方案》,陝西省工信廳和中國銀行陝西省分行將在未來兩年累計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不少於600戶,投放信貸資金不低於60億元,促進廣大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之路。
該《方案》釋放了兩個信號:為中小企業指明了出路——走「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道路;陝西力圖以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為敲門磚,提高發展質量,增強核心競爭力。
為啥「專精特新」成了香餑餑?
所謂「專」,即專業化與專項技術;「精」即產品的精緻性、工藝技術的精深性和企業的精細化管理;「特」即產品或服務的獨特性與特色化;「新」即自主創新、模式創新與新穎化。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要指代那些集中於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中高端產業領域的尚處發展早期的小型企業,它們始終堅持專業化發展戰略,普遍具有經營業績良好、有科技含量高、設備工藝先進、管理體系完善、市場競爭力強等特點,並且極具發展潛力與成長性,有望在未來成為相關領域國際領先的企業。
一直以來,民營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直面市場激烈競爭,對市場需求反應靈敏,適應需求進行創新的願望強烈,是創新的主力軍和重要源泉,佔企業總數99%的中小企業提供了大約65%的發明專利,75%的企業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
可以說,「專精特新」是中小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是推動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我國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的現實選擇。而要實現製造強國的目標,僅靠大企業是不夠的,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離不開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共同努力、協同發展。
其實,早有專家為「小巨人」企業「謀」了四重角色:直接促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踐行者,全面服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示範者,有力帶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者,有效助力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推動者。
尤其是在「國內大循環」的新發展戰略基調下,陝西更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與生產效率的提升來推動國民經濟的更高質量發展,搶佔全球價值鏈高位,而這也將給陝西參與「國內大循環」注入強勁的動力。
「小巨人」也有小煩惱
「小巨人」之小,在於其所處的大多是製造業細分領域;「小巨人」之巨,來自其在本領域內迅速崛起的發展態勢和影響力。它們是專注於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
然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雖然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也面臨諸多發展的共性難題。「小巨人」也有小煩惱: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短缺、人才匱乏、技術滯後、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較快、制度性交易成本高、客戶流失以及創新環境待完善、服務體系跟不上等問題,這些問題反映出中小企業面臨的深層次挑戰實際上是抵禦風險的能力不足以及創新能力有限。
之於陝西,經過多年的悉心培育和創新發展,專精特新已成為陝西省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代名詞」和中小企業追求的金字招牌。「專精特新」之路越走越寬,但小而不夠多、精而不夠強等問題仍亟待解決。
但縱觀各省情況,陝西與浙江、山東、廣東、福建、江蘇等上榜均在百家以上的「大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必須明確的是,陝西中小企業做專、做精、做特、做新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據了解,陝西很多中小企業抱團取暖的精神不夠,大多是在單打獨鬥,故而在產業鏈上表現不強,如「孤狼作戰」,未形成規模優勢。同時,還存在地域分布不均的問題。「小巨人」企業幾乎都扎堆在西安,除寶雞、延安、榆林等地市外,其他地市表現平平,甚至掛零。而上榜「大戶」省份,則呈現出各地市競爭較為激烈的狀態,你追我趕的勢頭強勁。
這反映出從客觀條件上,經濟發達地區有孕育「小巨人」企業更好的土壤,也提醒著陝西其他地市,要從「製造」向「智造」轉型,要讓一戶戶中小企業迅速成長,才能有更多新鮮的血液注入地方經濟發展的肌體,使之更強健。
如何讓「小巨人」長成「大巨人」
在細分市場中深耕細作,不斷在技術、工藝上創新突破,一些小企業成為行業圈裡的尖子生。而如何讓尖子生在頂端如魚得水?如何疏通經濟發展有些堵塞的「毛細血管」,讓新鮮「血液」直達「神經末梢」?值得思考。
有專家分析稱,由於科技創新的投入成本高、風險較大,因此長期以來,陝西科技創新型企業都面臨著較大的融資難題,這勢必不利於企業的發展與高新技術產業的壯大,也會掣肘陝西產業的轉型升級與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為此,陝西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下了一番功夫,出臺了專門扶持及培育政策。如,對認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獎勵;鼓勵各地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等。但之於長遠發展,還需積極引導資本市場和科技創新產業的有效對接和有機結合,為其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樣、成本合理的多元融資服務。
當然,解決了資金與市場的大頭,還遠遠不夠。陝西相關的職能服務部門,應做好「大家長」,把散落在各地各領域的「小巨人」聚攏在一起,抱團取暖。
例如,通過信息資源融通機制,產業鏈核心企業、大型企業可依託自身獲取信息資源優勢,建立同中小企業信息分享機制,助力中小企業更靈活適應市場發展;
「大手拉小手」,產業鏈核心企業、大型企業可加大同中小企業研發合作,通過共享研發平臺、聯合研發等方式幫助中小企業提升自身研發水平;
基於產業鏈核心企業、大型企業同中小企業、龍頭企業的經濟技術聯繫,建立勞動力共享機制,通過互派技術人員,相互學習和提升對方技術水平,實現中小企業和龍頭企業共同發展;
充分發揮產業鏈核心企業、大型企業的品牌優勢,通過加強中小企業、龍頭企業品牌推介、傳播等活動,推動中小企業和龍頭企業品牌知名度的同步提升,實現協同發展;
充分發揮供應鏈核心企業、大型企業開拓市場的資源和能力優勢,協同中小企業共同開拓市場,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高質量產品,實現中小企業和龍頭企業市場佔有率的同步提升。
從這五個維度,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更好地推動產業鏈上中下遊、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助推中小企業和龍頭企業融通發展的新格局。
根據相關規劃,相信今後陝西將有越來越多的「小巨人」湧現,也會不斷有「小巨人」成長為「大巨人」,使創業創新的火花迸發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能量,成為撐起陝西製造的新脊梁。米蔻
(文章來源:城市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