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界面】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日前,記者在湖北、浙江等地採訪時發現,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一些中小企業遭遇「找訂單難」「融資難」「虧損」等問題。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中小企業沉下心來,在專精特新技術上持續攻關,努力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各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訂單接到「手軟」。
專家認為,面對各種風險挑戰,中小企業要聚焦主業、轉型升級,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加快向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發展,努力增強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
1.嶄露頭角,能與國際大公司「掰手腕」
【案例】
安徽艾可藍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之一,主要從事汽油、柴油和天然氣發動機尾氣後處理產品研發與產業化,並提供專業的排放檢測等服務。經過10多年研發創新,其產品已經可以達到近零排放,能與國際上許多大公司「掰手腕」。
動車組停靠在武漢動車段的存車線上,準備進行檢修和保溫作業。新華社發
「我們對標世界先進技術,每一點差距都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安徽艾可藍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屹說,公司堅持自主研發和創新,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船舶等行業,大大降低了發動機汙染排放,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在部分關鍵點上甚至反超。
像艾可藍公司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正在向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成長為專精特新企業中的佼佼者——「小巨人」企業。
那麼,「小巨人」企業到底是什麼樣的?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易開剛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注於細分市場,有非常突出的主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在相關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且擁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小企業研究所副所長龍飛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我國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專精特新發展已經成為中小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路徑。工業和信息化部不斷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力度,截至2019年,推動各地累計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萬多家。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基礎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開展了「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
2019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北京臻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南大通用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科新松有限公司等248家企業上榜。據統計,首批248家「小巨人」企業涉及製造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5個行業門類中的通用設備、汽車、有色金屬冶煉等51個行業,平均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達7.0%,其中91.12%設有國家級或省級研發機構。
2020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聖邦微電子(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三友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國微電子有限公司等1744家企業上榜。同時,一些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在不斷鞏固擴大技術和產品優勢,逐漸成長為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當前,一些中小企業已經嶄露頭角,在專精特新發展方面做得不錯,但整體來看,『小巨人』的量還不大。」易開剛認為,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加快成為「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可以提升產業的競爭力,有利於推動製造業邁向中高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2.面臨挑戰,存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現象
【案例】
浙江一家金剛石工具生產企業負責人介紹,在產品技術方面,他們以點破面,先做一些細分產品,把這些產品做到世界頂級水平,靠產品的個性化、差異化、高質量等來獲得一些市場份額。從創業至今,他們團隊一直在進行創新,努力把現有的幾個產品品類保持在國際最前沿水平。
「今年受疫情影響,我們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比如國外訂單大幅縮減等。」該負責人說,未來,要抓住國內市場,推出一些適合國內用戶使用的標準化產品。儘管標準化產品可以大批量生產,成本會降低一些,但依然要保持高品質。哪怕短期內可能會吃一些虧,也不能往低端走。
觀眾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5G通信服務專題展區參觀。新華社發
龍飛認為,從中小企業自身來看,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是應對要素成本上升、同質化競爭等挑戰的必然選擇。從產業生態來看,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不僅要發展一批大型龍頭企業,還應培育大批長期專注於特定細分領域、細分產品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從而推動我國產業體系整體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雖然很多中小企業已經意識到要朝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並積極探索,但其在實踐中確實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正如龍飛所說,產學研合作不足、核心競爭力不夠、專業人才缺乏,以及「融資難」「融資貴」等仍是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易開剛也表示,很多中小企業在研發環節投入力度不夠、能力不足,在戰略上不夠明晰,在路徑上比較模糊,在團隊建設方面也存在短板,管理存在問題或不夠先進,存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現象。
在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馬彬看來,中小企業不僅面臨資金緊張、需求不足等諸多困難,也在業務模式、管理運營、人才建設等方面有著轉型壓力。使用信息化手段實現企業管理現代化,以及提高核心競爭力,成為擺在中小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
3.做精做強,與大企業形成互補效應
【政策】
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分層打造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分類促進做大、做精、做強,用3至5年時間培育10000家左右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並推動「小巨人」企業加快向單項冠軍企業發展。對於處於優勢產業和優勢環節的「小巨人」企業,推動其緊盯產業前沿技術,不斷鞏固擴大技術和產品優勢。
未來,中小企業應如何加快成長為「小巨人」?
易開剛認為,中小企業自身要努力,要順應大趨勢,聚焦主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持續進行技術創新。同時,加強合作,特別是為大企業提供配套,當好「配角」,與大企業形成互補效應。企業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小企業要增加積累,著眼長遠,通過不斷積累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馬彬建議,中小企業要積極擁抱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加快企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提高現代管理水平。要重點關注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5G等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長遠支撐。
此外,政府等部門也要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中小企業做專、做大、做強。
龍飛表示,要圍繞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推動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不斷完善。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推動產學研和產業鏈協同創新,打造有利於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生態系統。同時,推動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主體、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全面提質升級,帶動中小企業專業化發展。做好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推動財稅優惠政策細化落地,加強中小企業相關問題戰略研究,推動政策不斷完善,營造有利於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環境。
實際上,為了讓「小巨人」們走得更遠、更穩,多地多部門都在「對症下藥」,制定並出臺一系列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政策措施。
比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研究完善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扶持政策。推動各地建立相應的協調推進機制,鼓勵在資金、政策、環境等方面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接資本市場,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屬金融產品。發揮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政策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股權投資力度。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肖亞慶強調,要支持中小企業做專做精,推動其加快向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發展,推動產業鏈上中下遊、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鞏固夯實產業基礎,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
連結
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相關政策一覽
——201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引導中小企業專注核心業務,提高專業化生產、服務和協作配套的能力,為大企業、大項目和產業鏈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產品和配套服務;引導中小企業精細化生產、精細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以美譽度高、性價比好、品質精良的產品和服務在細分市場中佔據優勢;引導中小企業利用特色資源,弘揚傳統技藝和地域文化,採用獨特工藝、技術、配方或原料,研製生產具有地方或企業特色的產品;引導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2019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引導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支持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聚焦主業,增強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研究制定專精特新評價體系,建立動態企業庫。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基礎,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領域,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2020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七部門印發《關於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意見》,明確完善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機制。健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標準體系和評價機制,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完善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協同創新和融通發展制度,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提高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和水平。
(劉坤整理)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