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任何一門手藝都需要日積月累地練習,天賦異稟、觸類旁通之人只存在於武俠小說之中。不過,這世上的一些獨門絕技,卻不是靠時間堆積出來的,沿襲先人傳統固然是好的,但打破局限,尋求突破才是真正的發揚光大。「鬼手」王寶合,曾憑藉2門絕技聞名全國,出身於雜技世家的他,若沒有創新精神,是絕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王寶合,1944年出生於吳橋縣,他爺爺「北京天橋八大怪」之一的王玉林,一手卸索絕活出神入化,令人嘆為觀止。所謂「卸索」,其實就是鎖骨術,為了養家餬口,王玉幾乎跑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後來,他把這項絕活傳給了兒子王福壽,王福壽在此基礎上,學會了中翻、水流星、三仙歸洞、深喉紉針術等絕技,他已經成功繼承了父親的衣缽。
當然,王寶合出生之後,也沒有逃過這個「定律」。6歲時,他就在王福壽的督促下開始練功,如果父親去天橋賣藝,他就要伴隨左右,為其打打下手,表演一些基本功。到了14歲,王寶合的技術已經爐火純青了,他加入了吳橋馬戲雜技團,成為了一名正式雜技演員。對王寶合來說,「轉正」是十分不易的,因為他這些年,實在吃了太多苦。
縮骨功是王家的獨門絕技之一,為了能達到表演的標準,王寶合每天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勤加苦練。正所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無論陰天還是下雨,王寶合都要在露天的地方一遍遍地訓練,儘管他已經渾身酸痛,但為了日後的輝煌,他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萬幸的是,王寶合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他不但繼承了祖傳的技藝,還在30多歲的時候練就了「三仙歸洞」。
對王福壽來說,三仙歸洞只是他表演的節目之一,在攝像機尚未普及之時,這門手藝還有點受眾群體。可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他再也不敢在眾人面前展示了,萬一哪天漏了陷,則會對他今後的表演生涯造成致命的打擊。然而,王寶合卻「初生牛犢不怕虎」,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很快便悟到了「快」字的精髓,他手下的三仙歸洞,那叫一個眼花繚亂。
遺憾的是,雖說王寶合是縮骨功、三仙歸洞的唯一繼承人,但這2門絕技卻始終難登大雅之堂,由於知名度不高,所以他一直沒機會在全國人民面前展示。1992年,王寶合的轉機到來了,當時,省慰問團來吳橋考察,王寶合為了烘託氣氛,就在吃飯的間隙表演了一手「三仙歸洞」。沒想到的是,在場的眾領導卻被驚呆了,從此以後,王寶合便紅得一發不可收拾,他「鬼手」的名號不脛而走。
後來,王寶合受邀到央視表演,在節目《歡聚一堂》中,他再次憑藉「三仙歸洞」贏得了滿堂彩。錄製結束後,製片人讓王寶合透露一下箇中奧秘,他想都沒想,直接就婉言謝絕了,再怎麼說,他也不能砸了自家飯碗。為了一探究竟,製片人又通過3臺不同角度的攝像機進行慢放,可是無論他怎麼看,都沒能發現其中玄機。站在一旁的導演嘆道:王寶合真乃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