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橋雜技:千古絕技闖天下
本報記者 牛健存 魏志廣 攝影報導
「鬼手」王寶合 劉寶恆 攝
雜技表演《轉蓮花》
「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
這是一首流傳了千年的民謠。
在吳橋,無論在街頭巷尾,還是田間地頭,亦或是農家小院,翻一串跟鬥、疊幾組羅漢、變幾套戲法、蹬幾圈桌子,吳橋人會隨時隨地用魔術和雜技,給人們帶來歡樂和驚喜。
因為雜技,吳橋成為華北平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我國雜技的發祥地之一,吳橋被公認為「雜技之鄉」。
近現代,民間有「十方雜技,九籍吳橋」之說。一代代雜技藝人用自己的智慧與汗水,為我國的雜技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為吳橋贏得了「世界雜技藝術搖籃」的美譽。
1、吳橋雜技傳起軒轅
「吳橋在古代屬於冀州,『蚩尤戲』『角牴戲』同樣在這兒盛行。遠古軒轅黃帝三戰蚩尤的故事,在吳橋有一個和雜技相關版本的傳說,這對論證吳橋雜技起源的遠古淵源提供了佐證。」滄州國際雜技交流中心主任楊志興說。
楊志興是土生土長的吳橋人,自幼習練體操,曾在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執教。多年來,他致力於雜技藝術的教學、推廣和傳播工作。
據《史記·漢書》記載:古冀州一帶,當時流行一種人們戴著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鬥力的遊戲,民間稱之為「蚩尤戲」,有學者認為蚩尤戲是古代雜技的雛形,也是吳橋雜技的起源。
據傳,吳橋是孫武后代的封地。吳橋古城東南面是一群土丘,傳說是孫臏與龐涓打仗時擺「迷魂陣」的遺址。吳橋人習武練雜技之所以早,據說與此有關。
楊志興說:「1957年,在吳橋縣宋門鄉小馬廠村發現的一座南北朝東魏時期古墓的墓壁上,就繪有『蠍子爬』『倒立』『肚頂』『馬戲』等雜技表演形象。據考證,這座墓為距今1500多年的南北朝東魏時期的北方望族——封氏家族之墓。這墓葬雜技壁畫足以證明雜技歷史之久遠。」
由此可見,千百年前雜技表演就已在吳橋生根發芽了。
2、黃鎮廟會傳承500年
雜技在漢代被稱為「百戲」,隋唐時叫「散樂」,唐宋以後為了區別於其它歌舞、雜劇,才稱為「雜技」。
隋唐雜技是雜技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當時文化繁榮,唐朝宮廷中設立了龐大的雜技組織和訓練機構——教坊。
到了宋代,雜技藝人們脫離了宮廷的管制,進入到民間活動。由於雜技活動的繁榮,出現了「瓦舍」「勾欄」「撂地」等演出形式,從而使雜技在民間日漸繁榮活躍起來。
明清時期,雜技在吳橋一帶得到普及,成為人們謀生的手段。雜技藝術也在這一時期得到相應提高。
據《吳橋縣誌》記載,明代大學士範景文曾在《遊南園記》中說:「見馬上起舞,或翻或臥,或折或踞,或坐或騎,或搶或脫,或躍而立,或頓而側,時手撒轡,時腳躡靴,時身離蹬,以為勢脫將墜矣,而盤旋益熟,觀者無不咋舌,而神色自差矣。」
範景文所記錄的場景,就是吳橋黃鎮九月廟會的盛景。
在明代的永樂至萬曆年間,滄州吳橋和山東寧津兩縣交界處的黃鎮,形成了中國有史以來獨一無二的雜技廟會——黃鎮九月廟會。
這是一個集雜技表演、道具、動物及人員交流的專業廟會。會期自農曆九月初五起,歷時一個月。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都是前所未有。
黃鎮廟會前後歷經500年,且每年一期,每期一個月。500年長盛不衰,這在中國雜技行業廟會中是絕無僅有的。
回望吳橋雜技的歷程,楊志興感慨萬千。
3、雜技名人蜚聲中外
上世紀20年代以來,吳橋雜技藝人曾到過5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將中國優秀的傳統節目帶到世界各地。在國內各大城鎮,也遍布吳橋雜技藝人的足跡。民間有「沒有吳橋不成班」之說。
精彩絕倫的吳橋雜技藝術成長中,湧現出一大批名人名班。
在吳橋雜技大世界廣場中心,「現代雜技之父」孫福有的半身塑像赫然屹立。這位吳橋雜技藝人,推動了吳橋雜技走向世界。
清末開始,大批吳橋藝人走出國門。孫福有在歷經14年的各國演出後回到吳橋,在自己創辦的「孫家班」基礎上,創辦了中國馬戲史上第一個馬戲團——中華國術大馬戲團。
中華國術大馬戲團到世界各地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和聲譽。
1933年,黃河決口,數十萬災民流離失所。孫福有聞訊回國義演。他將十幾天演出所收20多萬大洋,悉數賑濟災民。
孫福有對雜技事業不屈不撓,對雜技的創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雜技人。
有著「東方卓別林」之稱的趙鳳岐,是頗負盛名的雜技藝術家。1956年,他曾同愛人一道赴朝鮮戰場慰問演出。
趙鳳岐根據傳統雜技節目《吊子》改革設計出的《空中術》(空中體操),在全國亦屬首創。
經過四代演員的不斷努力創造,整個節目結構嚴謹、技巧難度更大、造型也更加優美。
趙鳳岐編創的節目豐富多彩,他創新的《扛梯咬花》《雙吊杆》《獨輪車》等很有特色,至今在雜技舞臺上依然頗受歡迎。
兩個瓷花碗、三個小布包,一張鋪著毯子的几案。在雜技大世界「鬼手居」中,「江湖八大怪」之首的老藝術家「鬼手」王寶合將傳統節目「三仙歸洞」,演繹得天衣無縫。
雖與觀眾近在咫尺,且由觀眾參與進來,怎奈他的手法靈活,加上詼諧智慧的語言,觀眾如何也猜不到小布包到底在哪個碗裡。
王寶合自信地笑著說:「不管你怎麼猜,都是我贏,不然怎麼落了個『鬼手』呢!」
走遍大江南北的王寶合,如今年紀大了,將功夫傳給了兒子和幾名徒弟。他說,讓古老的技藝得以傳承,是他的責任和義務。
4、雜技藝術代代傳承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國家扶持政策和各級政府強力推動下,吳橋雜技產業步入快速發展時期。
1985年,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正式掛牌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中專雜技學校。
1987年開始,以吳橋命名的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舉辦。到目前,雜技節已成功舉辦了17屆。這也是規模最大、歷史最久遠的,以雜技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藝術賽事和文化節慶活動。
1993年,世界上唯一的雜技主題公園——吳橋雜技大世界正式運營。
與此同時,一大批民辦雜技團、雜技學校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迅速佔領了大江南北和國外的演出市場。吳橋形成了以雜技演出、雜技旅遊、雜技教育「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的產業體系。
已是4A級景區的吳橋雜技大世界,既展示了雜技之鄉古老的民間文化風採,又是集遊樂、人文、博物、民俗、雜技培訓、比賽交流於一體的園地,到目前已接待遊客近千萬人次。
江湖文化城再現了當年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上海大世界、南京夫子廟四個民俗文化集散地的表演特色和江湖文化景觀,讓人們充分領略吳橋雜技藝人的奇招絕活;魔術迷幻宮利用高科技手段充分展示魔術的魔幻魅力……
近年來,我市推行雜技「校團」一體化。吳橋雜技學校與滄州雜技團聯袂推出了《對手擊球》《功夫空竹》《舞中幡》《凌雲獅秀—流星》等一批優秀的精品節目,並在國內外雜技比賽中獲獎。
如今,吳橋雜技以特有的藝術形式,為講好中國故事、體現中華民族精神,書寫著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