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新京報訊(記者 鄭偉彬 實習生 王雅晨)近日,蘭德智庫發表文章《美國外交政策中「迷失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在該文章中,作者詹姆斯·多賓斯(James Dobbins)和加布裡埃·塔裡尼(Gabrielle Tarini)從國際國內兩個方面分析了美國近二十年來經歷「外交政策衰退」的原因。
作者認為,美國冷戰後狂妄自大、急於擴張的行為,使得美國內政外交不堪重負,再加上國內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導致美國在對外政策上不斷失敗,全球影響力下降。
美國的狂妄自大是「外交衰退」的主要原因
作者表示,在過去的20年裡,美國的國際成就急劇下降,尤其是在川普任內更為明顯。但是,這種國際成就的下降其實是從小布希政府時期開始的。
作者指出,蘭德智庫近期的一份報告發現,在二戰結束後的55年裡,美國歷屆政府在對外政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平均時長是每年一次,但自2001年以來,美國取得外交成就的速度已經下降到每四年一次。作者認為,美國在外交政策上出現了「迷失的一代」。
一些專家認為,美國影響力下降的原因在於全球權力平衡的轉移。然而,作者認為這不應成為美國外交政策持續受挫的原因。
作者認為,美國的狂妄自大是導致近20年來其國際影響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冷戰的勝利、海灣戰爭的成功、巴爾幹半島問題的成功解決以及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使美國漸漸在國際事務上忘乎所以。
9·11襲擊的挑釁和塔利班迅速垮臺使美國政府決定進行「全球反恐戰爭」。面對核擴散,美國決定採取軍事上先發制人的政策。此外,美國還入侵了伊拉克。
接二連三的行動使美國不堪重負,美國陷入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泥潭。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中,美國國內民粹主義盛行。「茶黨」和「佔領華爾街」運動進一步加劇了兩黨之間的分歧。2016年,一個奉行民粹主義、反建制、反全球主義的川普政府上臺了。
國內分配不公加速美國全球影響力衰退
美國這種「成功-自負-過度擴張-失敗-撤退」的順序說明了其國內政治、外交政策和外部事件是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削弱美國國際影響力的。
不過,作者表示,僅僅這些因素也不能充分解釋美國影響力衰退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比如,越南戰爭的失敗只帶來了短暫的國內動蕩,之後美國外交便迅速恢復。
作者指出,美國在21世紀初外交上遇到的挫折,使很多美國人開始質疑美國現代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越戰之後的幾十年裡,美國人開始認為美國的全球參與對他們自身並沒有好處。
目前,大多數美國人生活水平的提升速度已經放緩,有些人甚至完全停止,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在過去的40年裡,90%美國人的個人收入增長速度低於全國水平,中下層甚至沒有增長,而頂層人士的收入增長速度是全國水平的數倍。
作者認為,為了贏得民眾對建設性全球參與的支持,美國政府必須致力於創造更公平的分配製度。2020年美國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影響和死亡人數,為這種轉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出發點。
作者同時強調,為了重新贏得國際夥伴的自願合作,美國政府需要再次將美國利益與全球其他國家的利益聯繫起來。
編輯:柯銳 校對:王心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