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百家姓之江氏家族簡介
江氏圖騰釋義
【釋義】江,也作鴻、邛。鴻,原是一種大鳥。《說文》註解的江,專指長江。
【起源】舜時東夷族首領伯益(嬴姓)的後裔,有一支於商朝或西周初受封建立江國(今河南正陽)。江國介於楚、宋、齊國勢力之間,經常受這些大國操縱,加之受淮河水災所浸,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於公元前623年為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就是江氏。
得姓始祖:江元仲(伯益三子)
江太泉(江國國君)
始 祖 地:河南正陽
郡望堂號:濟陽、淮陽;忠廉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76位/約369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41位
現存家譜:301部
江姓圖騰,江姓是共工氏的本姓,以水、工(矩、勾股)、日、蛇為複合圖騰。日為炎帝太陽圖騰,蛇為本族圖騰。世為水正、工正、土正、木正,所以又以水、工為圖騰。凡江、工鳥、鴻、紅、工、邛、龔、洪、恭等皆為其分支。 始祖:江元仲。
江姓為中文姓氏之一。源自於湖北江陵、河南濟陽、正陽。江姓出自於嬴姓,與諸侯國秦、趙系出同源,為顓頊帝玄孫伯益的後人。江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6位。根據2007年中國公安部的統計,江姓人口在中國大陸排名第74位。在臺灣,江姓是第二十五大姓。
姓氏起源起源一
出自嬴姓,傳說是大禹的賢臣伯益的後代。據唐人林寶所著《元和姓纂》記載:「嬴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顓頊,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傳是黃帝之孫;元孫即玄孫,顓頊的玄孫伯益,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讓位給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伯益的後代大約於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據考證,古江國的國都位於今河南正陽縣附近。春秋時,江國介於楚、宋、齊三國勢力之間,經常受這些大國操縱,加之淮水泛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最後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其子孫流落各地,並「以國為氏」,將江姓世代承襲了下來。可見江氏是伯益的後代,因其始祖伯益為嬴姓,故江氏源於嬴姓。帝舜時,東夷部落首領伯益因助禹治水有功,故受帝舜賜姓嬴。(虞舜時,伯益負責馴養鳥獸,至大禹時又輔佐治水,因功而得以受賜嬴姓。此後,嬴姓部落又分為14個小部落)伯益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賜封,其後裔有封於黃國。相傳他善於畜牧和狩獵,在古代,尤其是周朝、到秦朝的近一千年,嬴姓都是一個貴族姓氏。比如,秦始皇就姓嬴。也有很多周朝諸侯國的國君姓氏是嬴。比如,秦國、趙國、郯國、葛國、黃國、江國、莒國(今山東莒南縣附近)、梁國、徐國、蕭國的國君姓氏都是嬴。傳說中,伯益的後裔有十四個分支,即:「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今山東省新泰市)、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啟自黃帝傳自高陽氏,由高陽氏三傳而生伯益,當堯之時,舉益為虞典官。伯益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禹之子啟建廟祭祀。益生三子,長子大廉封地於秦,次子若木封地於徐,幼子玄仲封地於江,遂以國為姓。江氏之先祖,起始於此!周武王時,仍舊封益地,所以春秋時稱江人,魯文公四年楚國廢江國為濟陽郡,江氏始稱濟陽族系。其後有宋代御史江景房為浙江衢州開化一代始祖。至鹹淳元年時,任宰相兼樞密使江萬裡時,因元入侵,江萬裡為國盡忠,萬裡之胞弟萬傾、萬九與母奔鄱陽,遭遇亂劫殺,兄母不下落不明,萬九逃居湖北今黃崗縣中和鄉羅曲村八裡灣,為我系湖北入蜀的由來。其時有江萬載,臨危授錦衣衛攝行中軍事,扶昺帝入福建,遇元兵溺海而死。其子江文蔚,隱居福建建寧府江寧化石壁村。江萬九之四子江文友,於元朝定鼎時,攜家屬入蜀,定居於今重慶江津縣九龍鋪。為入蜀之一代始祖。江國滅亡後,王室子孫與國民們紛紛逃散,流落外地,多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江氏、鴻氏、邛氏、邗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該支江氏史稱為正宗。
該支江氏、鴻氏、邛氏正確讀音皆作hóng(ㄏㄨㄥˊ),江氏今讀作jiāng(ㄐㄧㄤ)亦可。要注意的是,江國源出的邛氏讀音不作qióng(ㄑㄩㄥˊ),邗氏讀音也非讀作hán(ㄏㄢˊ),皆依然讀作hóng(ㄏㄨㄥˊ)。該支江氏族人尊奉玄仲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姬姓江氏合譜。
起源二
源於姬姓,為翁氏所分,屬於長者賜姓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六桂堂業刊》記載,周初,昭王支庶子受封於翁,後以邑名「翁」。西周初年,周昭王姬瑕(公元前?~前1023年在位,待考)將自己的一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地(今浙江定海),因地有翁山,其後裔子孫遂以邑名「翁」為姓氏,稱翁氏,世代相傳至今。到了宋朝初期,有一位福建泉州人翁幹度(唐乾寧五年~南漢乾和九年,公元898~951年),官拜五代十國中的閩越國補闕郎中。他生有六子,在(閩越福恭懿王王延政天德三年,公元945年)閩越國滅亡之際,為避戰亂,攜眷歸隱到建甌莆田(今福建莆田竹嘯莊),之後將六個兒子分別賜姓為洪、翁、江、方、龔、汪六各姓氏,以避宋難。其中次子原叫翁處恭,被分姓為江氏,他的後裔子孫遂世代稱江氏。這兄弟六人後來在宋初三次科舉考試中先後進士及第,被譽為「六桂聯芳」。
該支姬姓江氏正確讀音作jiāng(ㄐㄧㄤ),今讀作jiāng(ㄐㄧㄤ)亦可。該支江氏族人尊奉翁幹度、翁處恭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嬴姓江氏合譜。
起源三
源於子姓,出自唐朝末期宰相蕭遘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今安徽徽州新安蕭江氏的祖先,出自唐朝末期宰相蕭遘。該支蕭氏源出周王朝時期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後裔大心。蕭遘,字德熹,家族通稱其為蕭黃墩,是唐朝中晚期宰相蕭寅之子,父子皆為唐朝宰相。在黃巢起義軍攻擊安徽歙州時,蕭遘曾竭力與節度使高駢組織抵抗,後論功進秩為上柱國、江南節度使。後因唐末戰亂不止,蕭遘的第二個兒子蕭禎舉家從安徽徽州新安渡江而至先父的避居地歙縣黃墩。並為了紀念此次避難,改蕭氏為江氏,此後世代稱江氏至今,在蕭氏譜書中記載其為「蕭江氏」。凡江氏之宗於蕭氏者,蕭遘、蕭禎即其鼻祖,其後裔主要聚於今江西省婺源縣江村一帶,人丁十分旺盛。
該支江氏正確讀音作gāng(ㄍㄤ),今讀作jiāng(ㄐㄧㄤ)亦可。
起源四
據福建連城等地族譜記載,清流縣有魯野一公,唐宣宗時進士,受建州刺史,從原居地江西建昌來閩南地就任時,為祈求渡江平安而改姓江,後因有感於宦途險惡,棄官隱居於清流,其三世二十五郎江禮,宋出諡為「忠節」,其後繁衍為閩西江姓大族。
起源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江吉氏,世居布爾哈圖城(今吉林延吉),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yanggi Hala。蒙、滿兩個民族的江吉氏族人皆隸屬於滿洲正藍旗,屬於清朝嫡系軍制,世出滿清大內侍衛,今位於清華園與燕園(即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之間著名的藍旗營,就是當年該旗主力兵營駐居之地。蒙古族江吉氏在明朝時期即所冠漢姓為江氏,滿族江吉氏則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江氏。
蒙古族、滿族江氏讀音皆作jiāng(ㄐㄧㄤ)。
起源六
源於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清朝時期,著名的四川明正土司名叫轄木坪,其父名叫堅贊大結,氏族姓為堅贊氏,後在明朝政府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江氏,讀音作jiāng(ㄐㄧㄤ),世為土坪地區土酋。
江元仲。名恩成,字元仲。舜帝時為伯益之三子,侍夏帝啟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受封於江邑,並建立了江國。江國後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江姓。故江氏後人尊江元仲為江姓的得姓始祖。
江萬裡:字子遠,號古心,原籍南康都昌寓居饒州,由太學領鄉薦登進士,官至臺鉉因權奸亂政力辭歸裡,襄樊失守知事不可為於居側鑿大池匾曰止水元兵入饒遂投之,從者殮葬虎形山有風火羅圍石獅石策為跡。後追諡文忠公為建祠。元配:彭氏,贈大德夫人,殉節止水葬與子遠公同墓。生子三:茂華;茂盛;茂榮。華公未詳。是為湖南湘陰江氏始祖。
江南浦:字福三,號之演,公自本郡禾坪卜遷裡心開崇衍派寶,自公始傳載卷一。妣魏氏,諱元娘,夫婦生卒未詮合葬本堡陳家溝,獅子嵊頂上第一層王穴其山場系子榮公之業以葬祖父文盛文茂兩房照管後代重修碑誌。生五子:長子江貴顯,二子江貴安,三子江貴卿,四子江貴名,五子江貴英。是為湖南、安徽江氏始祖。
江惟清:行三,字益澄,□流公之長子,次漢遷上湖三惟懷遷□邱吉心先生曾孫也,因紅頭賊之亂都芝山下徙居雲路莊,娶林氏。子三:長曰克俊;次曰克傑;三曰克仲;又名泳潸□音轉也以下分派。是為福建永定溪南裡江氏始祖。
郡望
濟陽郡:西漢置濟陽縣,治所在河南省蘭考東北。晉惠帝時,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東晉後被廢。這支江姓的開基始祖為東漢江德。
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為同九國之一,建都於陳(今河南省淮陽)。惠帝以後,有時為郡,有時為國。成帝時相當於今河南省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地。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為陳國。隋朝和唐朝又改陳州為淮陽郡。
六 桂:六桂乃「六桂聯芳」的譽稱,分布在古時的泉州。泉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豐州始置州,治所在閩縣(今福州市),相當於今天福建全省,後改為閩州。唐景雲二年,改武榮州置州,治所在晉江(今福建省泉州市)。
堂號
忠廉堂:宋時上高尉江灝,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統義兵捕盜有功,歷任柳州、象州兩州知府,為官又忠又廉。
此外,江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濟陽堂」、「淮陽堂」、「六桂堂」、「餘慶堂」、「敦睦堂」(雍正癸卯恩科科舉人江慕柳立)等。
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五百五十三萬八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4%左右。
歷史上江姓的分布與遷徙
江國滅亡後,江人被楚國強遷於楚國內地的江亭,今湖北江陵南的江北,成為楚的臣民。在戰國時江人後裔江乙出任郢大夫,郢,為春秋後期楚平王所建的都城,即在今湖北江陵。這支成為楚人的江姓後來向南方移民,繁衍發展,最終在廣西形成了江姓人LI的一個重要聚集中心。一部分江人北逃入陳國,今河南準陽地區,後由淮陽為中心向四方散遷,其中一支向東北方遷移到齊魯大地。
秦漢時期,江人主要活動於河南、山東、湖北地區,後來向西、北、南發展,河北、山西、安徽等地也有了江姓的足跡。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紛飛,政權頻繁更迭,中原地區百姓大批向東南方遷移,江姓也隨這股南移之風向江東移民,定居於會稽,即今浙江的紹興。這一時期是江姓歷史上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最終發展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唐宋之際,隨中原居民的多次南下移民,江姓進入了贛、浙、閩廣大地區,明朝時進入臺灣。
宋朝時期,江姓大約有2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2%,排在第六十五位。江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江姓總人口的21.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這五省江姓大約佔全國江姓總人口的83%,其次分布於湖北、江蘇、山西、廣西、四川等省。全國形成了以江西為中心的贛、浙、閩、皖、豫江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江姓大約有4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3%,為明朝第五十九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江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快得多。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福建、江西、江蘇、浙江、安徽,這五省江姓大約佔江姓總人口的82%。福建為江姓第一大省,約佔江姓總人口的21%。宋元明期間,江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方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福建為中心的閩、贛、蘇、浙、皖江姓人口聚集地。
當代江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代江姓的人口已330餘萬,為全國第79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江姓人口由40萬增到330多萬,增長了9倍多,江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江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西、廣東、江西、安徽四省區,大約佔江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布於福建、臺灣、江蘇、浙江、湖南、湖北,這六省又集中了33%。廣西為當代江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江姓總人口的23%。全國形成了以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多江姓,以北磣淫縫懿分布局面。在近600年期間,江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國東南部向華中、華北有一定的回遷,但向西南和南部地區的移動十分強勁。江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江姓是兩廣地區為較常見的。在桂粵、贛閩臺、皖浙南部、湖南南段、湖北東端、貴州南部、雲南東部,江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7%以上,在中心地區的比例可高達2.2%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面積的12.3%,居住了大約55.3%的江姓人群。在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中部、上海、湖南大部、湖北南部、四川東南、重慶大部、雲南中部、貴州北部,江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8%一o.57%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面積的7.4%,居住了大約25%的江姓人群。2012年江氏人口統計:3563395.94 人,每1000人中大約有江姓人口: 3.56 人。
歷史名人
在中國歷史上,江姓名人輩出。
江元仲:名恩成,字元仲。舜帝時為伯益之三子,侍夏帝啟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受封於江邑,並建立了江國。江國後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江姓。
江充:西漢趙國邯鄲(今中國河北省邯鄲市)人。本名江齊,通曉醫術。
江統:西晉陳留圉(今河南省杞縣南)人。官至散騎常侍,永嘉中避難於成皋而卒。嘗作徙戎論著稱於世,並有賦頌表奏傳於後。
江蕤:西晉人,任譙郡太守,其子湛,官侍中、吏部尚書。
江智淵:南朝宋驍騎將軍,尚書吏部郎。著有《江智淵詩選》。《宋書》有《江智淵傳》九卷。
江蒨:南朝梁濟陽考城人。南北朝作家。
江淹:南朝時人,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梁時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侯,以文章見稱於世,世稱江郎,晚年詩文無佳句,時人謂之才盡,遂有「江郎才盡」之典故。
江革:南朝梁考城人,任御史中丞,敢於彈劾權貴,以廉潔見稱。
江總:南朝陳文學家,歷仕南朝梁、陳、隋三朝,陳時官至尚書令。
江參(生卒年待考):宋朝人,擅長山水畫,存世作品有《千裡江山圖》等。
江萬裡:南宋末期宰相,守城力拒元兵,城破投止水亭殉國。
江灝(1572—1619年):今福建龍海港尾古城村人,又名 江禹文,字質卿, 曾譽為「代天巡狩」、「一日天子」。
江永(生卒年待考):清朝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人,精研音韻,兼通曆算地理,考釋古代名物制度多有創見。
江聲(1721年——1799年):清朝江蘇元和人,清朝學者。精於訓詁,著有《尚書集注音疏》。
江沅:江聲之孫,著有《說文釋例》、《說文解字音韻表》。
江藩(1761年——1831年):清朝江蘇人。清朝學者,經學家。
江湜(生卒年待考):清朝江蘇蘇州人,詩人。
江有誥(?年——1851年):清朝安徽歙縣人,音韻學家。
江忠源(1812年——1854年):清朝將領,湖南人。
宗祠通用聯
門額題匾
淮陽世第 濟陽世第 六桂聯芳 夢筆堂 永思堂 碧水流光 清泉躍鯉
望厓驍騎;
文壇驕龍。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齊驍騎將軍江斅(452-495),字叔文,濟陽考城(今河南省蘭考)人。南朝宋孝武帝婿。齊時任侍中,領驍騎將軍,不為權幸降意,時人重其風格。
下聯典指南朝梁文學家江淹(444-505),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省蘭考東)人。歷仕宋、齊、梁三代。梁時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少孤貧好學,早年即以文章著名,晚年所作詩文不如前期,人謂「江郎才盡」。有《江文通集》。
徙戎著論;
止水鑑忠。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陳留圉人江統,字應元,言語希少而起向遠大,當時人稱「嶷然(獨立、超絕)希言江應元」。初任山陰縣令,後至太子洗馬。元康年間,氐帥齊萬年反晉失敗後,他作《徙戎論》。建議將氐、羌等族遷離關中,又對并州的匈奴部落表示隱憂,但惠帝並未採納,不出十年亂起,人們都佩服他的遠見。八王之亂中,先參與齊王司馬冏的軍事,諫齊王驕慢荒淫;又為成都王司馬穎的記室,也有勸諫。後官至散騎常侍,領國子博士,永嘉之亂時,病死於流亡途中。
下聯典指南宋都昌人江萬裡,字子遠,由鄉裡舉薦入太學,文章頗明名,度宗時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宰相),因剛直曾得罪奸相賈似道。他曾在芝山後花園開鑿水池,池中亭上匾額寫「止水」二字。元軍南侵,他投水而死。
生花夢筆;
刻炬成詩。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典指梁江淹,嘗夢人授以五色生花筆,遂文思大進。
下聯典指梁江洪,與蕭文瑛、丘令楷等並以文稱,夜集賦詩,刻炬而韻成,皆可觀覽。
千秋文藻富;
五色筆花新。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朝梁文學家江淹,字文通,濟陽考城人。少年時孤貧好學,早年就以文章著名,相傳曾在夢中見神人授以五色筆,於是文思大進;晚年又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索還五色筆,故所作詩文不如前期,人稱「江郎才盡」。曾先後在宋、齊、梁三代做官,歷任宋徐州從事、齊御史中丞、梁金紫光祿大夫。詩作能得前人神貌;賦以《恨賦》、《別賦》有名。文詞精美,情調悽惋。
釋詩風雅頌;
為仕宋齊梁。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經學家江永。有《十三經註疏》。下聯典指南朝梁文學家江淹事典。
柏葉家風古
筆花春色新
-莆田秋蘆梅洋江春霖故居大門楹聯之一。
柏葉即古代稱御史衙門為柏府。上聯指莆田御史江春霖。聯下句意說:江姓遠祖江淹(444-505),字文檀,濟陽考城人,少年時孤貧而好學,早年就以文章聞名。他曾經在夢中遇見神仙授給他五色筆,從此文思如潮湧出,寫出來的文賦人人稱奇,思路敏捷,別具風格。江姓家族的郡望在淮陽,因此居家大廳上
堂都掛「淮陽堂」匾。
六言通用聯
元仲千秋飲譽;
閩南六桂聯芳。
——全聯典出江姓的得姓歷史淵源和堂號。六桂堂在古時的泉州。治所在閩縣(今福州市)後改為閩州。
源從濟水家聲大
派衍淮陽世澤長
莆田秋蘆梅洋江姓家族廳堂的楹聯之一。
聯意說:莆田江氏自河南濟水衍派而來。
一經傳世基忠孝
百世聞風起孺頑
莆田秋蘆梅洋江春霖故居左側「社公厝」楹聯之一。系清末宣統皇帝的老師、
閩縣陳寶琛所書題。
九疏乾坤作種氣
四山風雨泣冬青
-趙炳麟為江氏宗祠撰聯句。
江氏宗祠依山而建,坐東朝西,整個建築群由一百四十六間組成,雅稱「梅陽百廿間」。江家大院在清嘉慶初年由江春霖曾祖江奮鑾創建,經江文波(邑庠生)、江希濂(同治四年鄉試舉人)、江春霖四代。花格窗嵌:「禮、義、孝、廉」四字。
荔枝情味人猶覺;
香雪玲瓏夢最涼。
——此聯為清代書畫家江石如撰書聯。江石如,字介。泉唐人。工翎毛花卉,楷書亦工。
濟世安民恩澤厚;
陽春白雪品位高。
——此聯為以鶴頂格江氏郡望「濟陽」二字的嵌字聯。
尋春得句詩無草;
帶醉裁箋檄有花。
——佚名撰江姓宗祠聯。全聯典指南朝梁文學家江淹事典。
孫支挺秀濟陽郡;
祖德流芳餘慶堂。
——全聯典出江姓的郡望和堂號。
生花夢筆文無草;
刻炬成詩韻可觀。
——上聯典指典指梁·江淹,嘗夢人授以五色生花筆,遂文思大進。下聯典指梁·江洪,與蕭文瑛、丘令楷等並以文稱,夜集賦詩,刻炬而韻成,皆可觀覽。
方正舉賢稱孝子;
智淵妙筆繼書香。
——上聯典指東漢·賢良方正、諫儀大夫江革,早年喪父,遭戰亂背著母親避難,多次數遇到賊寇,他總是以母親年老懇求,賊不忍犯,終於與母親一同回鄉,鄰人稱他為「江巨孝」。下聯指南朝·宋驍騎將軍,尚書吏部郎江智淵:《宋書》有《江智淵傳》九卷。
八言以上通用聯
鄭子出遊,徒勞解佩;
梅妃失寵,安用明珠。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神話中的古代仙女江妃之二女,遊於長江之濱,遇到鄭交甫解下佩玉送給他。鄭交甫走出數十步,懷中已沒有了佩玉,回頭再看,仙女也不見了。
下聯典指唐玄宗的妃子江氏,因愛梅花,號為「梅妃」。失寵後,玄宗贈她一斛明珠,她拒不接受,回贈一首詩,有句「何必明珠慰寂寥。」
文藻特新,竟符夢筆之異;
膏油不繼,豈辭隨月之勤。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梁文學家江淹事典。上聯典指南朝宋侍讀江泌的事典。江泌,字士清,考城人。少貧,夜讀隨月光握卷升屋。
柏府樹清標,千古風霜留諫草
筆亭傳好夢,一門孫子種奇花
莆田秋蘆梅洋江春霖故居大門楹聯之一。系江春霖御史同科進士第三名(探花)鄭源題撰。聯意讚譽清代御史江春霖為人直介,不避權貴,在歷史上留下正直御史的好名聲。聯下句說江淹的故事。
俎豆幸千秋,諫議當年稱孝子;
筆花開五色,文通有後繼書香。
——佚名撰江姓宗祠聯。上聯典指東漢臨淄人江革,字次翁,早年喪父,遭戰亂背著母親避難,多次數遇到賊寇,他總是以母親年老懇求,賊不忍犯,終於與母親一同回鄉,鄰人稱他為「江巨孝」。永平初年舉孝廉。建初初年又舉賢良方正。官至諫儀大夫。。下聯指南朝梁文學家江淹的事典。
兄宰相、弟尚書,天下文章雙璧;
父成仁、子取義,世間忠孝一門。
——上聯典指南宋都昌人江萬裡、江萬頃兄弟,江萬裡官至宰相,江萬頃官至戶部尚書。下聯典指江萬裡及其子江鎬、江萬頃及其子江鑑。元軍南侵,江萬裡父子一同投水而死;江萬頃被元軍抓獲,不屈而死,其子江鎬也遇難。
梁貴胄、唐遺忠,易姓前徽崇一本;
歙僑居、涇奠宅,敦宗後嗣敘三支。
——此聯為安徽省涇縣江氏宗祠聯。
此聯為安徽省涇縣江氏宗祠聯。梁章鉅《楹聯續話》卷二說:「此處江氏源於蕭氏,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的後裔。唐代末年曾又顯赫一時,因避難改姓江氏,住歙縣的黃墩,南宋時遷到涇縣,總稱『黃泥灘江氏』,查其流派,共有三支。」
祖宗啟瑞應昌年聲振雲來壽揚天作
孫子承光聯肇錫書尊孔孟學憲先賢
莆田秋蘆梅洋江春霖故居第三進「月堂廳」(述志堂)大廳門楹聯之一。
江春霖,字仲默,號杏村,晚號梅陽山人,莆田縣待賢裡人。清鹹豐五年(1855)生,光緒十七年(1891)鄉試考取舉人。光緒二十年進士及第,官曆中議大夫、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檢討、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及翰林院撰文等。光緒二十八年,考選為御史,次年,轉江南道監察御史。先後彈劾慶親王及子尚書載振、攝政王之弟郡王貝勒載洵、載濤、軍機大臣袁世凱及其子右參議袁克定等四十多人。1918年正月初五卒,年六十四歲。
安徽安慶濟陽郡江氏字輩:源道子曰萬,金文一學通,應承幫家興,隆才德業崇,詩禮宗先緒;經倫繼祖功,英賢長蔚起,貴顯相朝忠,榮華允光裕,時代慶攸同。
山東濟陽江氏字輩:「巨孝家聲顯文思彩夢祥同心培祖德大啟爾榮昌」。
山東即墨江氏字輩:「先存敦崇志世守繼述功安居學道義仁壽從孝忠」。
山東江氏餘慶堂字輩:「友永昌華俊志子廷龍應啟世必敦崇高明添錫盛厚貽謀遠詩書引澤長敬斯延曆代佑德愈遐光正=」。
山東滕州古滕江氏字輩:萬德洪(九)嚴(守)重(彌)(旗)國(甲)龍(乙)丙丁(其)亭(全)克丕(培)興(環)忠 呈(道)(傳) 文(澤)(桂) 法(錫) 永(憲)慶(海) 恆久印豐遠 立家繼英明 元基潤紹騰 蘭普匯國春
湖南湘陰江氏字輩:「萬茂乾光耀慶衍福齊增雲仍喜日繁忠孝克繩宗達先賢哲盛祥鍾人瑞貢湘上誇龍鳳儉勤尤邁眾」。
湖南安徽江氏字輩:「承先昭世德遠代振家聲忠正達邦國賢能佐太平」,註:一奕字派原屬聖諱今改遠字更為穩妥。
江蘇靖江江氏字輩:「秉靈景益友支以開洪戀萬傅世道端玉成書作貴有能山永紹文躍源國昌學」。
安徽六安江氏字輩:「家學斯之道理德」。
貴州大定府江氏字輩:「世玉永洪興花開方和蓮」。
江氏友善堂一支字輩:「朝志此永子百文東之一□□□□□世守汝嘉猷福慶從天錫忠厚貽謀遠詩書永澤長以斯綿歷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