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高瑜靜 北京報導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老年人健康備受關注。
據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預測數據,「十四五」期間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長將為1000萬人左右,預計到「十四五」期末,中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3億人。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慢性病的患病率和疾病負擔持續上升,慢性病防控刻不容緩。尤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老年人健康更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
11月27日,在以「大變局、新使命」為主題的「2020中國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上,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範利指出:「新冠病毒易感性強、傳播速度快、潛伏期長,老年人是易感人群。加之疫情常態防控中,獨居、高齡、失能的老年人在生活、就醫、照護、心理等面臨系列困難,是發生心腦血管急症高危群體。」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會長範利
一般而言,包括心腦血管疾病在內的慢性病,又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長期的、不能自愈的、也幾乎不能被治癒的疾病。
範利提到,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應當重視預防老年人心腦血管急症和呼吸道感染髮作。「老年人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腦梗塞等血栓性慢病,需長期堅持用藥,尤其冬季又是心腦血管急症和呼吸道感染高發季節,因此在居家環境中關鍵的問題是保證患有慢病的老年人病情穩定,不復發、不急發,不新發。」
具體來看,高血壓患者堅持自測血壓、規律服藥,備足常用治療慢性病的藥物,控制血壓平穩達標、急性發作必須送緊急醫院急救。
實際上,切實維護老年人身體健康,在織牢疫情防控安全網的同時,針對疫情期間暴露的老年健康服務管理問題進一步升級完善,更成為老年健康服務發展的新方向。
範利認為,後疫情時代,隨著防控常態化、標準化、制度化、智能化,預防管理體系的建立勢在必行。一方面,構建科學有效的院內-院外-醫養結合服務的創新管理模式迫在眉睫。將老年人安全留在社區內養老,意味著社區和養老院是疫情防控的重點,這就要求平時重視隔離區、緩衝區、防護措施、消毒潔淨等硬體條件常態化建設,實現醫養康護功能合理匹配,軟硬體高度整合,運營管理一體化。
另一方面,網際網路醫療模式成為慢病創新管理新的發力點。利用信息化技術,有助於提高健康服務水平。例如,利用物聯網技術,通過各類智能傳感器告知家人和監護人員,使老人的日常生活處於遠程監控狀態。通過給每位老人佩戴手錶式GPS定位儀或手環和胸牌,監護人員可在後臺或APP端查看每位老人的實時位置和歷史軌跡。在保護老人安全的同時,還能全方位監測老人的健康狀況。
(編輯:趙毅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