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 03: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5月17日《北京市民政局關於調整優化養老服務機構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發布,北京市養老機構5月18日起開放探視。繼上海、江蘇、河南、四川等全國多地區養老機構陸續開放探視後,北京的養老機構在封閉管理110多天後終於迎來了「解禁」。
「翹首以昐」、「久旱逢細雨」當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康養頻道問道如何看待這一《通知知》的發布,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北京市人大代表黃石松分別用了這樣兩個詞。
老人是病毒易感人群,養老機構管控仍不能「松」
作為北京市人大代表,黃石松從4月初就開始呼呼出臺分類指導政策,有條件、積極穩妥解除養老機構封閉。此次北京市發布的《通知》,明確養老機構出入管理將實行「七進」「八不進」:探視家屬、外出就醫老年人、返崗員工等七類人員在履行相關程序、做好防護的情況下可以進入養老機構;15天內接觸入境回國人員,有發熱、咳嗽、流涕等可疑症狀,北京健康寶認證為「異常」狀態的等八類人員不得進入。
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北京市人大代表黃石松
「七類人員可以進入養老機構,基本滿足了養老機構正常運營的需要,八類人群不讓進也是穩妥的。」黃石松表示這個文件對於緩解養老機構當前的運營壓力,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在開放探視的同時,北京養老機構也將繼續堅持「封閉管理」,進入養老院的人員要辦理「四手續」,新入住老年人須履行「一調査、兩檢測」程序。在劉維林會長看來,老年人是疫情中最易感的特殊人群,必須嚴防輸入性感染和聚集性感染,做好養老機構的管控很有必要。日前國外疫情形勢依然嚴峻,防輸入任務艱巨。這些都對養老機構的防控提出更高要求。「過去100多天,養老機構付出巨大努力,管理人員、服務人員付出極大的辛苦,接下來堅持原有好的做法,不放鬆。相信隨著疫情防控越來越好,養老機構也會向更加常態化發展,這需要一個過程。」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
調査顯示,目前的政策還不夠「解渴」
在《通知》發布後,黃石松第一時間電話調査了北京市幾個連鎖經營的品牌養老機構。因為各養老機構存在著運營模式、收住服務對象、成本構成的差異,受疫情衝擊程度不盡相同,所以大家普遍反映《通知》還不是很「解渴」。特別是對眾多的社區嵌入式小微機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因硬體設施有限,不具備目前仍然規定的14天隔離條件,民政局指定的隔離觀察場所離家太遠不方便,因而不具備「解封」的條件,經營壓力較大,希望能精準給予幫扶。
「比如,對於京籍老人、且春節期間從未離京、又沒有外界接觸史,能不能只做一次核算檢測就可以入院,入院後不必隔離觀察14天,這樣更利於小微機構儘快恢復常態化運營,而社區嵌入式的養老服務驛站等恰恰是就近就便、最受老年人歡迎的機構。總之,希望政策更精細化。」
完善政策細則,多管齊下讓養老產業良性發展
在這個特殊時期,從政策方面如何保障養老機構和養老服務業的良性發展?
黃石松表示:一是,政府應系統研究疫情防控常態化對各類養老機構運營方式、設施設備、運營成本、人員管理等帶來的影響,精準制定和完善《養老機構運營管理辦法》,補齊法律和制度的短板;二是,分類施策,完善政策支持,進一步加大對疫情期間養老機構的資金支持,特別是加大對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驛站的支持;三是,對於養老機構適應公共衛生應急安全而對設施設備進行改造更新,給與資金支持;四是,圍繞防控常態化涉及的養老機構醫療問題的堵點、痛點,積極推動醫養結合,將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納入到社區疾控防治體系中。
劉維林會長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從國家政策方面,要繼續加大對養老機構的扶持,比如疫情補貼,稅收、房租的減免,老年護理人才就業培訓方面的支持等。除了公立養老機構,對民辦養老機構也需要給予特別的支持。」他還特別提到鼓勵性政策。「比如,針對這次疫情暴露的一些短板,如果養老機構在健康服務管理、公共衛生環境建設以及設施改造升級等方面主動加大投入,政府政府應該出臺些鼓勵支持性政策,從財政、稅收方面進行補貼,給予激勵。另外,在特殊人群養老方面,對更多接納失能、失智、失獨、經濟困難家庭老者的,在現有補貼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在黃石松看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養老機構怎麼適應新的形勢,調整服務方式、服務內容和運營管理方式:政府監管怎麼適應新的形勢,完善政策支持,完善養老機構監管法律和制度,補齊設施短板。這些,都需要各方認真反思,共同努力。
熱文推薦
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原標題:《劉維林會長:老年人是最易感的特殊人群,做好養老機構的管控很有必要》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