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今年汛期,安徽省發生重大洪澇災害,面對長江、淮河、巢湖「三線作戰」,以安徽省應急管理廳防汛抗旱處處長蔡正中為代表的「應急人」聞「汛」而動,以令為行,甘為人民「守夜人」。
6月2日入梅,6月23日啟動防汛Ⅳ級應急響應,自此,安徽省汛情由南向北發展迅速。蔡正中所在的防汛抗旱處開啟了「陀螺」模式,全力以赴積極奮戰。隨著防汛應急響應不斷升級,他的工作量也一步步加大。
「今年汛情是全域性的,峰高量大。汛期長、洪峰高、超警河流多。」蔡正中表示,全省超警戒水位河流54條,超保證水位30條,超歷史水位16條。
7月中旬,受強降雨影響,滁河幹流全線超警戒水位。7月18日1時,襄河口閘上水位達12.50米,超警戒水位1.50米,預報強降雨仍將持續,水位將超保證,汛情異常危急。
「襄河口閘上水位超保意味著就要啟用蓄滯洪區。」蔡正中提出啟用荒草二圩、三圩蓄洪的建議。「荒草二圩、三圩的啟用方式是口門爆破,滁河大堤安全、爆破安全和人員轉移安全都不能有任何閃失。」他與滁州市、全椒縣防辦同志一直保持電話聯繫,協調對岸和縣巡查人員臨時避讓、爆破口門開挖、炸藥埋放等各項事宜,直到次日凌晨3點多,荒草二圩、三圩蓄洪區成功運用,迅速解除滁河洪水威脅,他這才鬆了口氣。
「整個汛期,我們處的工作量非常大、任務非常急。」防汛抗旱處二級調研員程建表示,蔡正中作為防汛抗旱處處長,身先士卒,帶頭承擔大量急、難事情,統籌好全處的力量,全身心投入到今年的防汛抗洪工作中。
7月22日8時30分左右,位於巢湖廬江縣同大鎮的石大圩連河段堤防出現20米塌陷漫溢險情。「隨時可能破圩,圩內尚有部分人員未轉移。」防汛抗旱處一級主任科員王超回憶道,接到合肥市險情報告,蔡正中便與同事們一道迅速提出了應急救援方案,緊急調集至少500名解放軍指戰員、60名操舟手以及搶險專家組,調運20艘衝鋒舟迅速趕赴現場支援搶險。僅半天時間,解放軍官兵和各方面專業人員、所需搶險裝備已齊聚現場、展開救援作業。
在60天的梅汛期間,防汛抗旱處辦公室徹夜燈火通明。處裡所有人沒有雙休日,不分白天黑夜投入到工作中。「這邊接著手機,那邊固話又響了,但是他一點都不慌亂,總是有條不紊地將一件件事妥善處理好。」王超說。
作為信息匯集地,為了保證各種信息及時匯總、準確無誤,蔡正中必須對每份文件、每個數據字斟句酌、嚴格把關。如果遇到重大突發情況,必須第一時間核實、上報。「以辦公室為家」對蔡正中來說早已成為一種常態。王超記得,那段時間他們經常忙到深夜,蔡正中總是提醒他們休息,做好長時間『作戰』的準備,但他自己卻繼續在辦公室堅守著。
作為一名「應急人」,蔡正中表示,防汛涉及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壓力大,擔子重。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儘可能減少人民群眾的財產損失。正是像蔡正中一樣的「應急人」一直在後方默默付出,為前線提供最新的訊息,人民的安全才多了一份保障。(記者 檀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