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摹武漢戰「疫」英雄群像
——觀紀錄片《英雄之城》
■滕魯陽 王 遙
紀錄片不僅是觸動人心的文化作品,更是觀照現實的記憶財富。新華社推出的全景戰「疫」紀錄片《英雄之城》,以45分鐘時長呈現了武漢關閉離漢通道兩個多月以來的戰「疫」實景畫面,用最真實的鏡頭語言展示武漢這座城市的勇敢、堅韌和樂觀。
這部紀錄片分為「離漢暫停」「搶救生命」「關鍵之舉」「全民英雄」「世間大愛」「冬去春歸」等幾個主題。60餘位勇闖「紅區」的新華社記者廣泛採訪奮戰在一線的人們,換來了第一手影像資源。視頻博主林晨拍攝的武漢街景以及陪伴外婆治病的阿念在火神山醫院錄製的素材也穿插運用在紀錄片中。可以說,《英雄之城》描摹了武漢戰「疫」英雄群像,展現了全社會齊心協力、同舟共濟的精神力量。
有人,在面對恐慌和未知時勇敢拉響警報;有人,在舉步維艱的條件下與死神爭分奪秒;有人,在困境中守望施援,重喚人們對美好與希望的嚮往。片中不乏鍾南山等熟悉的面龐,但更多的是平凡的身影。一方面,紀錄片多角度、全方位塑造英雄人物。比如此前媒體報導過的為疫情防控率先拉響警報的人——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張繼先,片中展現了她在研判疫情工作中的諸多努力。另一方面,該片放大了英雄圖譜中的無名角色。建造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以及改建方艙醫院是戰「疫」的關鍵之舉,鏡頭對準那些普通的建築工人和供電保障人員,表現出一線工作者爭分奪秒艱難趕工的場景。同時,記者也捕捉到了方艙醫院民警張敬畏與患者拉家常的鏡頭。在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中,分布在各自戰位的每個人都做著「對的事」,都貢獻著光和熱。
《英雄之城》描摹了一群有血有肉的靈魂。儘管是在宏大敘事下塑造英雄,該片仍盡力展現一個個真實的、鮮活的人物。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是一名漸凍症患者,當得知在另一家醫院工作的妻子被判定為確診病例時,「突然一下子感情有點受不了」。奮戰在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的供電公司員工陳世雄,面對鏡頭直言「有點擔心」,因為家中有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孩童,妻子是奔赴一線的醫護人員。《英雄之城》並未刻意拔高英雄,每個人物都背負了很多挑戰,頂著壓力前行是體現人物精神的最好例證。
《英雄之城》也著力勾畫戰「疫」記者和軍人的輪廓。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記者同樣是衝鋒陷陣的戰士,他們沒有直接參與救治患者,卻記錄下戰「疫」一線的實況。片中敘述了新華社記者許楊進入「紅區」連續報導27天的故事,其作品《遍地英雄——一個記者的武漢見聞》帶人們回顧並反思疫情。軍人在疫情防控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英雄之城》接近十分之一的鏡頭對準了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的身影,展現了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軍人本色。面對鏡頭,軍隊專家毛青說:「軍人就應該衝在前面,國家有難的時候衝在前面。」
凜冬離去,雪融草生。《英雄之城》客觀的敘事策略和平靜的話語表述令人在感動之餘不忘思考,給人希望和力量。歷史會記住這座英雄的城市,會記住這些挺身而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