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上最大地震56周年:板塊構造學說開始採用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56年前的3月27日,美國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地區發生9.2級大地震。這是自有地震儀器記錄以來,美國歷史上記錄的最強烈地震,也是全球第二大地震,僅次於1960年智利9.5級地震。

為紀念美國史上最大地震發生56周年,地震領域知名科普公號「震知卓見」發表文章稱,這次災難也為科學家認識和研究地震提供難得機遇,地質學家開始採用新的理論體系——板塊構造學說,來審視這次地震。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

全球的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大板塊還可劃分成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也就是地震易發區域。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也是由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和張裂而形成的。

通過研究,科學家們已經可以確定,美國這次9.2級大地震是由於板塊碰撞擠壓造成——太平洋板塊向北美板塊俯衝,在阿留申海溝消減帶沉入地幔。

據「震知卓見」介紹,1964年3月27日,當地時間下午5時36分,美國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地區發生9.2級大地震。震源深度在地下25-40千米之間,震中距安克雷奇約150千米,破壞面積達13萬平方千米,有感面積約130萬平方千米。

此次地震造成大面積的工程設施、建築物的破壞和巨大的次生災害。大規模的冰崩、山崩、地裂、泥石流等,使距震中160千米以內的鐵路、公路、城鎮、村莊均遭受劇烈破壞,還使長近1000千米,寬300千米廣闊區域內的地殼產生形變。

此次大地震後,阿拉斯加南部的瓦爾迪茲港灣發生大海嘯。最大海嘯發生在半夜,又正值當地海水漲潮之時,在瓦爾迪茲的入海口處,海嘯波高達30多米。海嘯波到達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夏威夷和日本等地,直至南極,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此次地震還產生砂土液化現象,許多重要的鐵路高架橋因橋樁和橋墩沉陷而毀壞。更有甚者,由於底層砂土流失而發生斷裂。部分鐵路因此停止運行長達半年之久。(完)

相關焦點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
  • 全球最大地震60周年 專家強調加強抗震設防是關鍵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5月22日是有儀器記錄以來全球震級最大地震——智利9.5級大地震發生6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稱,這次地震創下震級最大、影響範圍最大且最嚴重地震海嘯這兩個世界之最。
  • 回顧史上最大一次地震,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餘震持續了3年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地震,首先進入腦海的一定是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國地理位置特殊,幅員遼闊,一些地方更是地質構造活躍,地震頻發。因此,中國古代就已經發生過許多大地震了。早在東漢時期,中國歷史文獻中就有關於大地震的記載。《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壞,壓殺人。
  • 2020山東教師招聘面試:海陸變遷《板塊的運動》教案
    公共基礎知識 | 專業基礎知識 | 面試指導 |每日一練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2.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培養尊重科學、不畏權威的精神。
  • Science Advances: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來自短周期...
    萬博等-SA: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證據摘要:依據地質模型預測,部署高密度地震臺站,準確定位華北克拉通鄂爾多斯陸塊下方18億年前的造山結構。該結構在全球背景下,指示3條俯衝帶即可匯聚(可能是)地球最古老超級大陸的主體。
  • 史上我國東部最大地震是在哪發生的?
    史上東部最大地震損失慘重在我國東部,有史以來發生過的最大地震是8.5級郯城大地震,震中就在山東省臨沭縣乾溝淵村,由於極震區波及到郯城、莒縣、臨沭一帶,地震的發生時間又是距離現在很久的1668年,所以對於當時具體的災情嚴重程度沒有一個準確的估量
  • 西藏察隅8.6級大地震70年:「罪魁禍首」是兩條斷層
    察隅8.6級大地震震區房屋、建築物及結構物破壞的照片(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委員會,1989)。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8月15日是中國有記載以來最大地震——西藏察隅8.6級大地震發生70周年紀念日。
  • 地震可以預測嗎?新模型顯示:離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又近了一步
    由於地球板塊複雜的構造,一直以來,地震預測是一個棘手的領域,但美國杜克大學的工程師們正在採取「必要步驟」,幫助預防未來的災難。我們知道,不同強度的地震沿著所謂的斷層線爆發,在那裡,兩大塊地球板塊猛烈地相互滑動,巖石在巖石上的強力研磨產生了大量的摩擦、熱量和化學反應。
  • 地震來了怎麼辦?濟南東方雙語實驗學校教師利用「空中課堂」傳授...
    朱衛青老師講課重點:地震,尤其是大地震經常發生在哪裡呢?地球每年發生500多萬次地震,但大多數震級很小,根本感覺不到。要了解地震產生的原因,首先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板塊構造學說。在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二章第二節中提到,兩億年前地球表面是整體一塊,由於長期的地球內部運動等因素,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逐漸分裂成各個板塊,也就是構成地球的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而板塊是不斷運動著的,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
  • 英國老師如何高效形象記憶初中地理板塊構造知識點?
    英國Y8年級學生製作模型認識地球結構Plate Tectonics利用敲碎的蛋殼表面向孩子們展示地殼是如何被分成不同的板塊,認識板塊構造; 不同的板塊如何相遇以及相遇後會發生什麼呢?Destructive Plate BoundaryDestructive Plate Boundary是兩個板塊相互擠壓,導致地震、火山和山脈形成的地方。
  • 高雄強震成史上影響臺灣高鐵最大的地震
    高雄強震成史上影響臺灣高鐵最大的地震 ,這也是高鐵營運3年多來受影響最大的地震,6列運行中列車停在軌道上,臺灣高鐵依標準作業程序,花4個多小時才疏散完旅客。  甲仙大地震發生在上午8時18分,當時彰化到臺南有6列運行中的高鐵列車因電車線跳脫自動停駛,其中有1列車輕微出軌,鐵軌上的道版也有受損。  臺灣高鐵發言人賈先德表示,這是高鐵營運3年多來,對高鐵營運影響最大的地震。  高鐵全線每隔3公裡就有1處逃生出口,地震發生後,臺灣高鐵依標準作業程序協助旅客步行到最近的逃生口,並安排接駁車。
  • 四川為何頻頻發生地震,原因是這樣的
    今日來,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2月09日15時20分在四川綿陽市安州區(北緯31.56度,東經104.25度)發生4.6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為什麼四川出現地震這麼頻繁?四川地震多發,這是遠古時期的地殼運動造成的。
  • 1556年陝西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地殼由漂浮在熔融巖漿頂部的幾個板塊組成。當板塊在巖漿上滑動,相互遠離或碰撞時,它們會產生地震和火山活動。中國大部分地區位於一個主要的構造板塊之上:阿穆裡亞板塊,它是歐亞板塊的一部分。然而,在一條環繞中國並用鉗子夾住它的弧中,是北美板塊、菲律賓板塊和印度板塊,它們與中國的碰撞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見上圖)。
  • 地震為什麼不能提前預測?
    要知道地震是突然發生的,並非一個漫長的鋪墊過程,地震發生的時候,動物狂叫被圈養的家禽會想要逃出去,會有一些鳥飛來飛去,看起來不太安穩,具體來說地震難以預測是因為以下兩個問題,首先是因為地震的發生毫無規律性,影響地震的因素很多,我們目前知道的地震一般發生概率較大的地方,應該是板塊的交界處,即使我們了解過去地震的發生情況,但因為它不具備周期性和可預測的規律性,所以很難被預測。
  • 我國科學家在Nature子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大家熟知的板塊構造學說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該學說認為全球的巖石圈主要分為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儘管板塊構造運動學說幾乎家喻戶曉,但迄今為止,地球科學界對於板塊構造究竟如何啟動,卻一直沒有很好的解答。
  • 地震科普|10月30日愛琴海地震
    由於陸地靠近地震震中,因此沒有時間警告即將到來的海嘯,海嘯在震後的幾分鐘內襲擊了沿海許多地區。土耳其伊茲密爾省以及希臘薩摩斯島及附近地區是此次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土耳其災害和應急管理部門2日表示,愛琴海地震在土耳其造成的死亡人數當晚升至92人,另有994人受傷。
  • 中國東部史上最大地震,為何發生在山東境內?
    中國是一個遭受地震災害頻繁的國家。尤其在東部地區和西南地區,由於處於地震帶上,板塊運動頻繁,所以這裡活躍的板塊運動也會誘發規模較大的地震。相比之下,人口稠密的中國東部地區,大地震似乎比較少見,比如唐山大地震,邢臺地震等。
  • 廣東處在地震帶嗎?發生的地震多嗎?有何依據
    地震帶就是發生地震比較多的地方,而一個地方地震多,多與地質構造有關,我們稱之為構造地震。為此斷層就是地震的活躍地方,對於廣東來說,斷層分布情況如何,我們先看看一張全國活動地層展示圖。
  • 地震不斷!為什麼阿拉斯加斷層比聖安德烈亞斯斷層更可怕?
    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亞是美國兩個地震頻發的州,但為什麼阿拉斯加德納裡斷層比加州聖安德烈亞斯斷層更可怕呢?眾所周知,阿拉斯加經歷了大量的地震活動,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數據,2019年的前九天共發生了81次2.5級以上的地震。
  • 過去24小時內,聖安德烈亞斯斷層發生351次地震
    過去24小時內,美國加州聖安德烈亞斯斷裂帶發生了351次地震。在這些地震中,有15次震級為2.5級或更高,最高的為3.9級。這次地震發生在加州Coso交界處東北偏東9公裡處。第二大地震震級為3.8級,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小湖東南偏東21公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