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傳》中有一個著名的橋段。它就是當劇中的敬妃向甄嬛吐露心聲時說,她的宮殿裡地上有多少塊磚,磚上有多少塊裂紋,她的宮殿房頂上有多少塊琉璃瓦片,她都記得一清二楚。因為皇上很少來到我這裡,在這漫漫長夜裡,我要是不去數數瓦片,不去數數磚頭,我真的不知這日子該怎麼度過。
可見,琉璃瓦在皇宮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事物。
它既然用在皇宮裡的每處宮殿中,就足以證明他的製作工藝是十分的考究。
在紀錄片《養心殿的秘密》裡,就呈現了琉璃瓦的珍貴以及修復它的難度,還完美復原了古代琉璃瓦複雜的製作工藝。
故宮具今建造已有500多年,這期間,風吹日曬,各個部分都相應有或多或少的損耗。首當其衝的就是故宮的屋頂——琉璃瓦。
在紀錄片中,修復琉璃瓦時,光準備工作就用了兩年之久。首先,每個琉璃瓦都要逐片檢查,看看有沒有損壞亦或和旁邊的琉璃瓦之間有沒有縫隙。其次,將所有的琉璃瓦都一一標記上相應的序號和方位,方便日後歸位。然後,將上面有標識的琉璃瓦進行相關拓印。其中以「嘉慶五年」的標識數量最多。最後,壞了的瓦片送至專門的傳統手藝琉璃廠進行相關修復。
傳統手藝的琉璃廠燒制琉璃,沒有機器化,也沒有流水生產線,火裡來,水裡去,經過好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相當費時,有的光製作過程就要十幾二十天,全部依靠手工製作。當中的各個環節的把握相當困難,其火候把握之難更可以說是一半靠技藝一半憑運氣。
僅出爐一項,成品率就只有70%。因為琉璃瓦用在皇宮,就要特別精細。一旦出現一點點問題,十數天、幾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立刻付諸東流。所以世上沒有兩款一模一樣的琉璃。
從這可以看出古代的工匠,為了製作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富麗堂皇,數量巨大的琉璃瓦是多麼的不容易。
那琉璃瓦為什麼要叫琉璃瓦呢?因為它和琉璃很像。
琉璃又是什麼呢?在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一件琉璃器皿。考古學家程來自於公元7世紀,來自東羅馬地區。它有點像我們現在的汽水瓶,一個綠色的瓶子,細脖,大口,大肚。這個琉璃瓶子,它的外觀和我們的琉璃瓦非常相似,而它們發光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位置的材質也就是它的表層也是相同的,恰好是因為這個陶土裡面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矽元素被它燒制出來,掛在了表面,從而形成了類似琉璃的材質。
後來在漢代,張騫鑿空西域,開啟了亞歐貿易往來。琉璃工藝因此流入我國,並深受當時統治者的追捧和熱愛。所以,自己的宮殿上也要以明亮的琉璃瓦為頂。
只是這些精美的琉璃瓦進了統治者的王宮以後,幾乎都是與那些長期默默守在故宮裡,見不到皇帝的妃子長相廝守,與她們彼此伴隨著。它們根本得不到多少被賞識,被重用的機會。
而底層的這些吃苦受累的匠人們去無片瓦遮身,他們所製造的這些工藝品自己反而卻用不上,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