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本是中國古人幻想出來的動物神,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有相當的地位,後來成為象徵祥瑞的「四靈」(麟、鳳、龜、龍)之一。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龍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如《山海經》中的應龍和燭龍,漢代祈雨亦常用「土龍」。
龍又能化身為天子和偉人,所以又成為古代帝王的象徵。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因佛經稱諸大龍王「莫不勤力興雲布雨」,唐宋以來,帝王又封龍神為王,龍王信仰遂遍及中土。
佛教中的龍王從性質上與中國本土的龍本非一物,但卻襲用了中國龍神的形象,久而久之,也就分不大清,以至近代以後,道教吸收佛經中的龍王之說,也隨著大造起龍王來。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龍神,雖有種種神性,卻並無守土之責。但《太上洞淵神咒經》有"龍王品",除四海龍王及鎮守中央之大水龍王之外又有與五方帝應合的五方龍王,甚至有日月、星宿、天宮、天門閻羅、地獄諸龍王,有殺鬼、吞鬼、陽氣、陰氣、鎮國、鎮宅諸龍王,而主雨水之雲雨、大雨、散水、天雨四龍王僅居其末。
到了唐、宋,龍王開始大量由「神國」轉移到下土,職司由鎮守護衛變為興雲布雨,龍王之窟宅遂限於澤國,其職能亦限於行雨,這就完成了佛教龍神中國化、民間化的過程。
清俞樾《右臺仙館筆記》云:「天下之龍,各分疆域,亦如人間州縣。」凡有水之處,無論江河湖海,淵潭塘井,莫不駐有龍王,掌握該地水旱豐歉,其地位亦隨所在水域大小而有高低之分。於是大江南北,龍王廟林立,其數目甚至與城隍、土地廟也不相上下了。
在諸多龍中,四海以龍王為主神,是佛教中的龍王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的產物,而主要見於民間。其名目在通俗小說中也略有差異。
《封神演義》中,四海龍王為敖光、敖順、敖銘、敖吉,至《西遊記》則為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此說為民間所認可,《三寶太監西洋記》等小說都曾沿用。
《歷代神仙通鑑》更對此加以封號:東海滄寧德王敖廣,南海赤安洪聖濟王敖閏,西海素清潤王敖欽,北海浣句澤王敖順。
民間對四海龍王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習俗化,如《月令廣義載八月十八日為四海龍王神會之日,又說:「月建申初七、初九、十五、二十七,西海龍王下魚鬼登天訴事,午時後惡風,無風即雨,須慎行船等等。
但在小說和民間故事中,四海龍王的地位並不怎麼崇高,無論是孫悟空的龍宮借寶,還是哪吒鬧海,張羽煮海,四海龍王都不是正派角色。特別當龍女思春下凡之時,龍王簡直就是一個頑固勢力、不通人理的老混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