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洞淵神咒經》:東方東海龍王,南方南海龍王, 西方西海龍王,北方北海龍王。各各浮空而來,神通變現,須臾之間,吐水萬石,火精見之,入地千尺。復有大水龍王,主鎮中央,隨方守鎮,掃除不祥。
以上可能是「四海龍王」這一提法的第一次記載。
雖然這裡提到了四海龍王,而且講到了四海龍王的名字,不過東海的龍王居然就叫 「東海龍王」,敢情兒就把這藩王稱號當成名字了,不過這是跟著佛經學的。比如出場率很高的阿耨達龍王,梵名叫做Anavatapta ,巴利名Anotatta 。相傳是閻浮提四大河之發源地。又作阿耨大泉、阿那達池、阿那婆答多池、阿那婆踏池。你別看這佛經中的龍王都有名字,翻譯明白了之後,不過一樣是「東方東海龍王」的構詞結構,你這龍王是阿耨大泉的幹活,就叫你阿耨達龍王吧,瞧這樣多省心。
不過民間人士可不吃這一套。在元代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滄海》中,四海龍王總算有了姓名:
東海龍王叫做敖廣;南海龍王叫做敖閏;北海龍王叫做敖順;西海龍王叫做敖欽。
別說,這名字一取,反響還挺好,龍王的姓算是給定下來,後來的戲曲、雜劇都開始給龍王取名姓「敖」,《西遊記》和《封神榜》裡四海龍王都登場了,像西遊記裡,四海龍王的名字和《爭玉板八仙過滄海》差不多,依次是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只是把南海龍王和西海龍王的姓名給調換了一下。《封神榜》成書的年代較遲一些,這時候四海龍王的名字又有了一些變化,東海龍王變成了敖光,南海龍王變成了敖明,西海龍王變成了敖順,北海龍王變成了敖吉,整個一「光明順吉」,經過西遊記和封神榜這兩大神怪小說的推廣,四海龍王的名號自然是出來了,不過也變得更加混亂了,什麼敖明、敖英、敖祥、敖貴……的都有,甚至還有東海龍王就叫做敖東的。
四海龍王為什麼要姓敖?
他們是龍,為什麼不可以就姓龍呢?其實這敖是來自於鰲,鰲在《淮南子》裡就出現了,說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就用一隻巨鰲的四條腿重新做為天柱;還說海外的蓬萊、瀛洲、方丈這三座仙山也是被巨鰲馱著浮在水面上的;《列子》中也說了,「…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沈於大海…」龍伯國是一個巨人國,巨人一連把背負仙山的六隻巨鰲給釣走了,於是仙山漂流到了北極,最後沉入海底。鰲最初指的是巨大的貝類,後來被當做成巨大的海龜或者鱉類,在之後得到神異化,成為了龍頭、龜身、麒麟尾的神獸,和之前介紹過的贔屓很像吧,對,其實也就是贔屓。又因為鰲有龍頭,於是又延伸出獨佔鰲頭的意思。四海龍王被叫做鰲什麼什麼,人們覺著也不對,因為這鰲不是個姓氏,於是人們去掉了魚字底,變成了「敖」姓,這樣合理多了。
四海龍王歸屬媽祖調遣
不過這是民間的看法,就算到了明代,四海龍王作為海神並沒有能夠得到官方的認可,乾隆17年的《臺灣縣誌》上記載,「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恆,北曰崇禮。」看來到了雍正時期,官方才正式認定了四海之神是龍王,不過官方給的龍王的這四個名字,民間也並沒有接受,繼續敖什麼、敖什麼地叫,就連佛教和道教也受到影響,在佛教中東海龍王名為敖廣、西海龍王名為敖閏、南海龍王名為敖欽、北海龍王名為敖順,在道教中東海龍王名為敖廣,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從《山海經》中的四方海神,到佛教中的各種龍王排名,經過民間話本神怪小說的推廣,到了晚清、近代,四海龍王的概念才最終得以形成。
龍王有了,還要有龍宮、龍王廟,而且不僅有這些府邸,還要有龍母、龍女、龍太子……接下來,我就講講這些的來歷和故事。
中國龍王傳說:四海龍王是女媧冊封九龍王下神。龍神是中國古代神話體系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早在炎黃時代,龍就作為部落圖騰出現,據說女媧曾冊封九位龍王,分為五帝龍王和四海龍王,五帝龍王主管東南西北中五大方位,四海龍王則主管下界東南西北四海。
大家對五帝龍王的認知,可能只是停留在「四象」當中的青龍上,青龍其實全名為東方青帝青龍王,除此之外,五帝龍王還包括,南方赤帝赤龍王,西方白帝白龍王,北方黑帝黑龍王,中央黃帝黃龍王。
九大龍王分別主管天上地下,各司其職,神通廣大,或行雲布雨,或上天入地,或鎮邦守土,被視作炎黃華夏歸一的見證,同時也作為中國歐古代歷朝歷代帝王統治者的象徵,可以說,中國龍王的傳說源遠流長,上至上古傳說,下至中華五千年,即使在今天,我們仍以龍的傳人自居,可見龍的意義在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大家可能對於四海龍王會更熟悉一些,因為與之相關的故事也更為豐富,尤其是在歷代小說當中,與四海龍王相關的故事不勝枚舉。
而四海龍王,也同樣神通廣大,東海龍王主管雨水,南海龍王主管火災,西海龍王主管氣候風向,北海龍王主管冰雪,四海龍王合在一起,幾乎控制了全天下所有的氣候變化,風霜雨雪。
當然,除了四海龍王之外,龍王的定義可能還要更為廣泛一些,三國演義裡曹操曾為劉備解釋何為龍的變化,「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從這裡也能看出,在古人眼裡,龍就是一種現實中並不存在,僅出沒於大家想像當中的傳說。
因為黃帝當時被認為是黃龍的化身,因此,黃帝也稱龍帝,為東西南北中龍王中的中龍王,也就是五帝龍王之首。黃帝統一華夏,問鼎中原。
據說黃帝晚年,發明了鼎。當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有著威武的眼睛和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鬚,整個龍身透著金光,降臨時好像帶來萬匹的金鍛,籠罩了整個天空。
黃帝和大臣都很吃驚,那隻龍慢慢靠近黃帝,眼神變得十分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天帝非常高興看到你促使中國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來帶你升天去覲見天帝。」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並且對群臣說:「天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請讓我們追隨您去吧!」大臣們說完,就一擁而上,希望爬上龍背,隨黃帝一起走。可是那隻龍卻扭動身軀,把那些人都摔了下來。
四海龍王傳說
四海龍王是中國民間所敬之神。即東海龍王、南海龍王、西海龍王、北海龍王之總稱。龍王是管理海洋及人間氣候風雨的龍神,龍王為上古之神。
由於四海龍王是海洋之神,遠離天界,在神靈中身份比較特殊,保持著較大的自治性,天宮對其海洋之事,一般任其自治。龍王育有龍子龍孫,安居下界。
四海龍王弟兄四個中,東海龍王敖廣為大,其次是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四海龍王的職責是管理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統帥無數蝦兵蟹將。
一、東海龍王
東海龍王名敖廣,在中國以東方為尊位,按周易來說東為陽,故此東海龍王排第一便是理所應當,東海龍王為四海龍王之首,亦為所有水族龍王之首。
東海龍王,居於東海海底水晶宮。東海龍王為司雨之神,但其保持著較大的特殊自由性,人間降雨由其它江河湖井龍王完成,很少需要東海龍王親自降雨。海洋管轄之權為龍王所有,天庭一般任其自治。東海龍王主宰著雨水、雷鳴、洪災、海潮、海嘯等。
二、南海龍王
南海龍王名敖欽,南海龍王是四海龍王的第二位龍王。其海屬南方,南方屬火,火為赤色,故南海龍王為赤龍。南海龍王的屬性就是火,所以南海龍王主宰著火災、人間二昧真火、閃電等等。
三、西海龍王
西海龍王名敖閏,四海龍王中的第三位,居於西海,為烏龍。西海龍王可以說是四海龍王裡最出名的一個,不論能力還是子女,是四兄弟裡出名度最好的一位。西海龍王的屬性是風,西海龍王主宰著操縱風源對流、司掌氣候陰涼、天氣變遷。
四、北海龍王
北海龍王名敖順,四海龍王裡最小的一個,居於北海,為白龍。由於身處遙寒的北海之地,北海龍王的屬性為雪,北海龍王主宰著雪、冰雹、 冷凍、冰霜等等。
四海龍王統領了四大海域,那四海龍王究竟是什麼地位呢?
按照相關傳說和資料記載,凡人執掌陸地,龍族執掌海域和有水的地方,並且兼管人間下雨之事。而唐太宗遊地府,人王和酆都鬼王一個級別的。如此說來,四海龍王跟人王和酆都鬼王都是同一級別,他們遠離天界,分別統治著自己的一方境界,有高度的自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