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數字可以描述南京鼓樓醫院近年來的發展——「十三五」期間的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中,醫院從最早的第59位提高至最高的第34位;首輪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榜單中,醫院躋身A++方陣,排名第十;CMI值為1.41,位列全國所有醫院第8位……這些成績的背後,是南京鼓樓醫院院長韓光曙始終秉持的主張——醫院發展不求快,但求實。
2020年12月4日,由健康界主辦的「大型公立醫院現代管理制度江河行」之第一站,走進擁有近130年歷史的南京鼓樓醫院。近60位來自其他省市醫院的同行深入聆聽醫院院長韓光曙,副院長吳超、於成功,總會計師餘進以及藥學部副主任李俐帶來的前沿管理思維與經驗。本次活動得到暉致醫藥有限公司(Viatris)特別支持。
韓光曙:領跑榜單的4個關鍵
在「醫院定位急難危重」這第一個關鍵點上,韓光曙始終在強調「大型醫院要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在他看來,醫院需重視重點學科、人才隊伍、核心技術;鼓勵三四級手術開展;應加強重症醫學科建設,將其床位應提升至床位總數的8%至10%;手術科室佔比應在60%以上;加強疑難罕見病診療。
關鍵點之二在於「規範引領、質量為先」。他認為,醫院要通過多學科會診,提升多病種「協同作戰」能力;創新臨床責任藥師與責任醫師和責任護士三位一體的臨床藥師「鼓樓模式」等舉措提升醫院內涵。
「向研究型醫院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是關鍵點之四。南京鼓樓醫院打造的「一二三」戰略頗有借鑑意義,即一個中心(以優質研究型人文醫院為中心)、兩條線路(以學科建設、內涵建設兩條線路)、三個重點(打造人文醫院、智慧醫院、達標醫院)。
關鍵點之四在於「用好DRG和質量管理工具」。韓光曙強調,這需要完善的信息化協同,因此醫院要有給力的信息系統。
於成功:平臺建設對質量內涵提升的意義
如何判斷醫療服務質量的優劣?於成功用問題開篇,將醫療質量內涵提升的方法娓娓道來。
在他看來,答案有七:患者疾病的轉歸,患者治療結果是否達到或超過臨床預期;患者生命質量;良好、高效的醫療服務流程;適宜的醫療診斷和治療技術;良好的就醫環境、人文環境;合理的診療費用;患者滿意度。
在這之下,他著重介紹了平臺建設對質量內涵提升的意義,包括檢驗、病理、影像、信息、科研、診療合作、五大中心等平臺建設,都成為提升醫療質量的重要載體。「質量的提升不能光憑經驗,要靠科學的管理工具。」於成功介紹,醫院有質控辦、各級質控中心和七個專家委員會,為質量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在此基礎上,醫院大力推進多種質量管理工具和評價工具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
吳超:學科發展即文化傳承
學科的發展本質是文化的傳承。這種文化的形成過程應該是通過經驗總結出知識,從知識變成技能,技能演變為發展規則,規則會形成標準,標準會養成習慣。「這種習慣具體而言,可以是醫務人員對病患的態度、醫生診療的原則和路徑,最終升華為文化,這種文化將不受外界幹擾,潛移默化地根植於醫護團隊。」吳超表示,唯有形成可持續的文化氛圍,學科才能可持續發展。
餘進:醫院運營管理之績效考核
績效考核在各家醫院都發揮著重要的槓桿撬動作用。儘管績效評價錯綜複雜,餘進認為,但其本質終究脫離不了收與支的概念。績效考核的目的是要充分的引導和盤活醫務人員的時間,調動其積極性,這其中包括兩點:能否助力醫院運營業績提升以及能否促進科室運營業績提升。
李俐:創新臨床藥師制的「鼓樓模式」
藥學部副主任李俐的分享從合理用藥管理的內涵定義、策略思路、工作實踐三大板塊展開。
首先在策略思路上,以完善藥品相關管理規範,加強藥品信息化管理,開展臨床藥師制度建設為核心;其次在合理用藥管理的工作實踐上,採用三步走,第一步建立標準化管理規範,第二步建設信息化管理平臺,第三步建設責任制臨床藥師制。
多年來,南京鼓樓醫院早已形成了獨有且創新的臨床藥師制度,如:在臨床科室配設臨床責任藥師,與責任醫師、責任護士共同服務於患者,形成三位一體的共同責任;藥師的日程管理歸於臨床科室,行政管理、業務培訓、崗位調配歸於藥學部,形成雙重管理/垂直管理的形態;責任藥師由醫院給予月特殊補貼,數量與科室合理用藥考核成績掛鈎……
(從上至下、從左至右依次為:陳明、吳修榮、劉廣軍、王志方)
臨近活動結束,棗莊市立醫院院長吳修榮、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陳明、常州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劉廣軍、新鄉中心醫院副院長王志方圍繞「公立醫院績效國考提升『錦囊』」的討論主題紛紛建言獻策。
醫院參觀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