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做演員」:成為一個名人,為什麼對年輕人有吸引力?

2021-01-07 新京報

在最新一期的某演技類綜藝中,作為「演技考核官」的章子怡面對選手們生硬的表演,提出了一個「靈魂拷問」:「為什麼一定都要當演員呢?演員難道是最低級的職業嗎?」章子怡真正想懷疑的可能不是演員這個職業的低級,而是它的進入門檻不斷降低。

章子怡在某演技類綜藝中。

這兩年來,演技類綜藝層出不窮,而參加的選手除了本職演員之外,更包括歌手、成團偶像、相聲演員或網紅。不必經受科班訓練,人人皆可「跨界嘗試」,難免會讓觀眾質疑「演員」這份工作的專業性。

但弔詭的是,將章子怡困惑中的「演員」替換成「偶像」或者「網紅」,拷問仍舊成立——為什麼人人都想當偶像?為什麼人人都想當網紅?

科學家、醫生、警察等曾經的理想職業不再流行。根據媒體2017年報導,「網紅」已經成為95後年輕人最嚮往的職業。僅2020年一年,就有至少五檔選秀類綜藝開播,上百名練習生以「偶像」(或「愛豆」)的身份進入大眾視野。

無論是演員,還是偶像或網紅,都有一個共同點:極高的知名度和龐大的粉絲群。更嚴謹的說法是「成名」,更流行的說法是「紅」、「火」、「爆」。渴望成名的潮流並不僅僅出現在中國。早在2006年,英國的一項民意調查要求孩子們說出「世界上最好的一件事」,當時最普遍的回答是「成為明星」。同年在美國的另一項調查則顯示,超過半數18-25歲的美國年輕人認為,「出名」對於他們這代人而言是個重要的人生目標。

為什麼人人都想要成名?對於年輕人而言,「成功學」的主角是怎麼從鐵飯碗、生意人、創業者轉為網紅的?

撰文 丨肖舒妍

01

為什麼人人都想要成名?

金錢當然是成名的主要吸引力之一。網紅的超高銷售額和明星的天價代言費有目共睹,愛財之心,人皆有之,誰不渴望擁有一份收入優渥的工作?

但財富又絕不是成名唯一的吸引力。一方面收入高於網紅、明星的工作不在少數,另一方面即使已經坐擁財富的人也並未減少對成名的嚮往。比如「賭王之子」何猷君,在名校畢業擁有眾多職業發展路徑的情況下,同樣選擇了參加真人秀節目並收穫眾多粉絲。

任正非小女兒姚安娜的例子也許能說明問題。姚安娜本科畢業於哈佛大學電腦工程和統計數據專業。她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因為父親告訴自己,「我國每年都要繳納近乎天文數字的專利費,關鍵還是國內缺少大批的高科技人才,」她希望成為祖國需要的高科技人才,所以儘管喜歡芭蕾,還是報考了理工科專業。

但是畢業後,姚安娜卻決定到奢侈品公司實習,進軍時尚領域,因為理工行業的氛圍不符合她的預期,科研工作過於拘謹,外向、喜歡社交的她想要做一些與人交流的工作,也更期待輕鬆自在的同事關係。

姚安娜職業理想的轉變,可能代表了社會整體風潮從集體主義轉向個人主義之後大多數年輕人的人生規劃。他們不願受限於拘謹、嚴格的層級架構,也不再將集體榮譽、團隊利益作為首要考慮,而是希望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最大程度實現自我價值。比起集體中默默奉獻的螺絲釘,他們更想成為獨立燃燒的小宇宙。

而網紅、偶像、明星等職業則完美契合了這種心理。你的性格、才能、魅力就是你的謀生資本,你的工作內容就是儘可能「做自己」。相較於團隊合作,網紅更看重個人成就;相比於層層晉升,網紅更容易一步登天。

伴隨個人主義而來的「自戀傾向」又進一步推動了這種趨勢。自信、自尊一旦過頭便是自負、自戀。「你都忘了自己有多美」,「你值得最好的」,「每個人都是世上最獨一無二的」……在這些無處不在的過度鼓吹個人價值的心理暗示之下,人們難免膨脹,願意每天花上幾個小時欣賞自己360°無死角的自拍,用相機手機24小時記錄下自己的生活,緊緊盯著社交媒體上不斷增長的點讚和關注。

《自戀時代》,作者: [美] 簡·M.騰格 / W.基斯·坎貝爾,譯者: 付金濤,版本: 後浪|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

沒有人不享受他人的關注和讚美,但關注和讚美就像吹氣球,使人們的自我越來越大。更可怕的是,社交媒體使其具象化、公開化了,你的好友數、點讚數、關注度似乎直接向世界宣告了你的「價值」。當朋友圈好友的點讚無法滿足虛榮心,便轉向微博尋求數以萬計的粉絲,當粉絲數量停止增長,便用更獵奇的圖片、更出格的言論博取關注。而參加選秀、開設直播更是駛向「成名」的直通車。

「成名」更讓人慾罷不能的是它所帶來的粉絲群體。一群崇拜你的人將你團團包圍,為你歡呼、為你流淚,你的一舉一動都將牽動他們的心弦,隨口許下心願就有千萬人爭前恐後為你實現,遭受一句批評就有人衝鋒陷陣為你不平。很難有人能抵抗粉絲前呼後擁所帶來的虛幻的(當然也可能轉變為真實的)權力感。

「網絡時代最大的成功就在於滿足了我們渴望被重視、被崇拜,尤其是被認識的需要,」媒體人拉克希米·喬杜裡(Lakshmi Chaudhry)在《國家》(The Nation)雜誌上寫道,「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著迷於明星,但我們也更有機會享受別人的著迷。」

02

成名:

更低的門檻,更高的效益

我們更有機會享受別人的著迷了嗎?或者說,成名的門檻真的很低嗎?

安迪·沃霍爾曾經預言:「未來,所有人都可以出名15分鐘。」如今,他的預言正在實現。

網際網路正在將一切剷平,社交媒體的發明使得每個人都有機會發出聲音、展示自我,於是「成為明星」和「變得出名」看起來也成為了一種人人都有可能的夢想。如果擔心自己的音量太小,淹沒在茫茫人群之中,那麼還有成百上千的選秀節目供你選擇,從唱歌、跳舞等經典才藝到戀愛、廚藝等生活百態,只要你懂得博人眼球、製造話題,總有一款適合你。

與此同時,「一夜成名」似乎不需要任何積累和沉澱,萬眾矚目就是一瞬間的事兒:不會唱歌也不會跳舞、卻因為愛哭而招人喜愛成功出道的楊超越並沒有練過十幾年哭,在放牛時被攝影師拍到、因為純真燦爛的笑容而被廣大網友關注的丁真也沒有學過十幾年笑。相比之下,在傳統的演出行業,人們相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更別提醫生、律師、科學家等需要經受一套漫長而嚴苛培養體系的職業,每一步都需要踩下一個堅實的腳印。

楊超越在選秀節目中。

「成名」,在原本單一的社會上升途徑之外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曾經,考不上大學只能回家種田或者外出打工。獲得一定的社會聲譽需要經過層層篩選考驗。但現在,李子柒和手工耿在網際網路上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於是我們看到,對網絡世界「成名」的追求,也可能源於現實生活中個人的無力。至少在網際網路中,「成名」就意味著一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例如武漢中心醫院的醫生艾芬,近日在微博維權,指出自己接受愛爾眼科的白內障手術後,右眼視網膜脫落,近乎失明。因為艾芬醫生的影響力和網友的廣泛關注,才使得調查不斷推進。身為醫生的艾芬之所以在網絡維權,可能也是苦於正常渠道投訴溝通無果。即便是演員明星如鄭爽,也曾在網絡平臺公開投訴過裝修公司,原本焦灼的事件一經公開對方便公開乖乖道歉。在個人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個人意見無法得到尊重的情況之下,「成名」便成為了一種疏解的渠道。

03

「成名」的成功學敘事有錯嗎?

相較於「成名」的「低門檻」,它所帶來的紅利似乎是巨大的。「成名」如此之好,無怪乎人人都想「成名」。但是人人都想成名,人人就都能成名嗎?

因為倖存者偏差的存在,我們往往只看到成名者獲得的紅利與幸運,卻忘記了一將功成萬骨枯,一位成功出道的偶像背後有無數揮汗如雨卻不能看見的練習生,一人爆紅的同時有無數成為炮灰。

與過去的鐵飯碗、生意人、創業者類似,「成名」也不過是一碗新的成功學雞湯,用光鮮亮麗的個案,吊著人們在這這條路上前僕後繼。不同的是,這種方式的生存邏輯更為殘酷。如果說醫生分實習醫生、主治醫師、主任醫生,生意有個體戶、中小企業、上市公司,每個級別有相對應的收入,付出、能力與收穫基本匹配,「成名」卻只有「紅」與「不紅」,「紅」則贏者通吃,「不紅」則一無所有,收入兩極化在這裡比其他行業更為劇烈。

即便對於一時成名者而言,「紅」也從來不是一勞永逸的。今天爆紅的,也許明天就過氣了,今天喜愛你的,也許明天就脫粉了。更可怕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曾經追隨你、支持你的群體,也可以脅迫你、反對你,看似最能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工作,卻可能在萬眾矚目、眾星捧月之下成為最泯滅人性、脫離自我的枷鎖。

李子柒視頻截圖。

前文將對「成名」貪得無厭的追求比作「吹氣球」,「成名」的危險也蘊含其中,當自我與自戀不斷膨脹——「嘭」,氣球爆炸了。

李子柒和手工耿值得羨慕,是因為他們找到了自身價值所在,而「成名」是他們實現自我的附加值。但更多人追求的是「成名」本身,不在乎因什麼成名,不在乎成名為了什麼。

於是就有了公開直播自殺,或是美國的模仿校園槍擊案。2007年,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一家購物中心發生了一起連環槍擊案。槍殺了9名受害者的殺人犯羅伯特·霍金斯在自己的遺書中寫道:「我他媽的就要出名了,這想想就興奮。」

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單純鼓吹「出名」卻不衡量「出名」價值的潮流,可能帶來怎樣的後果。「成名」似乎在過往單一的社會上升途徑之外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但如果僅僅止步於追求「成名」本身,這種價值觀仍舊是單一的、貧瘠的,並不比僅僅追求物質財富上的成功來得高尚或豐富。

「成名」永遠不該是目的,而只是多元人生選擇的附加值。

相關焦點

  • 英國最新調查:科學家「擊敗」演員,成為年輕人最理想職業
    【環球網教育綜合報導 記者 陳全】據英國媒體《鏡報》報導,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科學家成為最受英國年輕人歡迎的理想職業。相關人士認為,這可能讓英國迎來發明家、太空人以及工程師等人才的「全面繁榮」。該項針對英國18至24歲年輕人的研究顯示,他們理想的職業生涯是致力於較為深入的專業研究,以加強在特定領域的知識積累。發起此次調查的免費職業生涯教育服務機構SPRINGPOD表示,實驗室裡「白大褂」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位居榜首,第二則是成為演員的熱切期望,第三受歡迎的職業則是教師。
  • 為什麼人人都愛G-Shock?
    有哪個手錶系列能賣出1億隻嗎?有,卡西歐 G-SHOCK。再也沒有哪一個電子表能像 G-SHOCK一樣矚目了,基本上玩卡西歐的表友,基本上人人都會或最終都會選擇G-SHOCK。有人說,卡西歐的手錶,G-SHOCK才是精華,也不算誇張之言。為什麼人人都愛G-Shock?G-SHOCK的G是gravity的第一個字母,代表重力,SHOCK是打擊、衝擊的意思,在醫學上是休克。
  • 人人都想成為異類,人人卻淪為同類
    我們都想自己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眾人眼中『異類』的人,成為某個領域眾人仰視的成功人物,可惜那只是你想的,你並沒有付出的足夠高質量的行動和考慮天時地利人和的外在環境。所以在這個眾人都想成為異類的時代,我們人人卻淪為同類,這是真箇殘酷的現實。
  • 張黎:楊洋強烈地想成為一個好演員
    張黎:楊洋強烈地想成為一個好演員 2018-08-01 13:46:31來源:重慶晨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 滿島光:演員之外,最想成為小說家
    滿島光 演員之外,最想成為小說家  她是《愛的曝光》中的異色「聖母瑪利亞」,也是《惡人》裡虛榮浮躁的保險推銷員;是《Woman》裡飽經風霜的單親母親,也是《投靠女與出走男》中作風決絕的商人小妾;年初剛在電影《四重奏》中演出我行我素的慵懶大提琴手,秋季日劇《監獄的公主大人》(簡稱《監獄公主》)裡又化身憎恨犯罪的魔鬼教官。
  • 工地工資那麼高,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卻都不願意去?可能是這樣!
    按理說,普通勞動者到工地打工,一天能掙1—200元,技術工人一天能掙3—400元,也算是「高薪」了,可為什麼,年輕人不想去,他們怎麼想的?村裡的小朋友解釋是:1.工地工作不穩定,一年中賺錢的日子不確定!在工地上工作一天能掙3—400元,但這都是體力和勞動強度換來的。如果天氣惡劣,也意味著沒有工資。
  • 中國有哪些名人改過名字,為什麼很多名人改名字
    中國有哪些名人改過名字,為什麼很多名人改名字,周易起名大師,姓名學謝詠老師談,為什麼偉人名人都改過名字!所以有格言說:"遺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佳名",下面謝詠老師來總結一下看看都有哪些名人改過名字的!
  • 滿島光 演員之外,最想成為小說家
    祖父是法裔美國人,1/4混血基因在姐弟四人身上都依稀可見。滿島光自小就對演戲深感興趣,小學時代曾數度參加獨角戲大賽。滿島光的父母都是體育老師,教育方式比較嚴格,「母親相當斯巴達,當我決定要做這件事時,她就對我進行了集中特訓。她讓我在全家人面前進行表演,還不斷指出我的臺詞沒有抑揚頓挫,聽不清楚,肢體動作不夠之類的毛病。但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 周易姓名學大師談,為什麼名人都改過名字
    中國有哪些名人改過名字,為什麼很多名人改名字,周易起名大師,姓名學謝詠老師談,為什麼偉人名人都改過名字!所以有格言說:"遺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佳名",下面謝詠老師來總結一下看看都有哪些名人改過名字的!
  • 8位名人勵志創業故事分享,他們都有一個特點,一般人做不到
    創業名人的身上是否有一些共同的特質?今天我跟大家分享7位中國頂級創業大佬,你能看出他們身上的共同點嗎? 一、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 人人都不想碰的舊城改造他敢接,剛做商業地產的時候,因為不懂,3年之間打了222場官司。就是這樣一個一根筋的人,如今卻是無人不知的亞洲首富。 二、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
  • 「一個年輕人為什麼毫無欲望」:有多少人把無能當作佛系
    :一個年輕人為什麼毫無欲望? 初入工作崗位,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求,沒有目標,不想當班主任,也不學習,也沒有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每日只是在辦公室混著。 後來人生計劃中多了一項結婚生娃,我才知道一切並不如我所想。 我明白所謂的知足,有時候只是自己藉口。當你對任何事情都不在意的話,那麼你以後遇到很多情況,你會少了很多選擇。
  • 鬥羅大陸:人人都想冠絕天下,為何他卻後悔,成為封號鬥羅?
    可他不願意,在魂師界一旦成為封號鬥羅,那麼也就意味著,你擁有了大多數人,一輩子都不可能擁有的東西。可他卻不這麼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在魂師界,有著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封號鬥羅凌駕於世間一切之上。封號鬥羅是實力的象徵,也是所有魂師,這一輩子為之努力和奮鬥的最終結果。
  •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有工作還要去做兼職?地球人都知道:因為窮
    對父母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總是給她們一種我過得很好的假象。假如工作受了委屈,聽到媽媽的聲音還會忍不住悄悄流淚。所以成年人的壓力到底有多大?也許大部分人都應該感同身受。有人曾經問我,為什麼明明有工作,周末不休息還要去做兼職?其實我想說:一切都是因為缺錢,因為窮。
  • 為什麼全日本的女人都想成為她?
    網友隨便剪一個日版《無價之姐》的MV就有48萬的播放量。 這是出自天海祐希劇中的臺詞,但是從她嘴裡說出來就特別有說服力,因此很多人也稱呼她為天海女王。 這就順便帶出一個謎題:為什麼天海祐希是日本女性最想成為的人? 不是人間水蜜桃是人間扳手
  • 為什麼年輕人都不喜歡進工廠?伯恩廠工資這麼高,還是出現用工荒
    可招聘新員工,讓伯恩公司遇到了難題,好像現代的年輕人,都不怎麼願意進工廠打工。他們寧願在辦公室吹著空調,手拿著滑鼠,哪怕一個月只有四千的工資。也不願意進工廠,幹又髒又累拿八千月薪的工作。而伯恩廠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每年伯恩廠在生產旺季的時候,公司為了能留住來伯恩廠應聘的新員工。
  • 田壯壯:做導演、做演員、做監製,我都是憑直覺做事
    「我想安安靜靜地做電影。」一個接一個故事的描述讓芭姐眼前出現畫面,能夠感受到導演所說的觸動。 關於做導演 「電影沒有那麼複雜,感受到什麼就是什麼」 田壯壯認為自己是一個憑直覺做事的人。
  • 八寶山有什麼神奇之處,為什麼那麼多名人死後都想葬在那?
    每一個為了國家長眠的烈士,名人,官員,上對得起國家,嘔心瀝血付出,血肉之軀保衛;下對得起百姓,費盡心血調查走訪,全心全意只為安康。一心一意的付出,不為官階、不為名利、不為錢財,只為了一個個百姓的開心、一組組數據的上升。
  • 曾做夢都沒想過能成為演員,如今已成為流量明星,你喜歡哪一個
    作者:佘茂洋說娛樂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其實有很多明星在很小的時候就沒有想過要進入娛樂圈,也沒有想過要成為一名明星,但長大後發生了一些事,讓他們走上了這條路。有的明星甚至還成為了娛樂圈的頭號流量,聽上去也是有些不可思議,大家都知道有哪些明星是這樣的?
  • 你要「見一個愛一個」,讓人人都成為你的客戶,銷售其實也不難
    當渣男有什麼不好的我們做銷售的本來就應該「見一個愛一個」01人人都是我們的客戶,爭取得到他們想盡辦法,我們每天遇到的人都儘可能成為我們的客戶,不要想著「我今天錯過了這個客戶,明天還可以再找」沒有這種事,一個城市每天的人流量就是幾萬,幾十萬,能重複遇到的客戶少之又少,所以遇到了就要抓住、抓穩、把握好。
  • 一個人人都明白的道理而又輕易做不到的事實:別活得太累
    那麼,人人都說「活得太累」,且明知不好,個個都想活得輕鬆一點,可是,道理都明白,為什麼就是輕易做不到呢?活得太累是生活節奏壓力所致。從客觀上來講,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尤其是科學技術和生活質量的飛速提升,讓我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加大,稍不留神,就有落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