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俄羅斯,相比於蘇聯可謂全方面滑坡,尤其是國際關係上,蘇聯的朋友們一抓一大把,而俄羅斯卻寥寥無幾。
而之所以出現如此尷尬的情況,靜夜史認為無它,實力不足爾。
古語有云:「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
寥寥數語,就將人際關係刻畫得入木三分,讓我們對古人的智慧嘆為觀止。
很多人說,人際關係和國際關係如出一轍,但古往今來,國際關係從來比人際關係更加粗暴直接,因為弱肉強食的大環境,實力成為一切國際關係的根基。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實力,一切國際關係都會瞬間成為過眼煙雲。
而這種情況對當前的俄羅斯而言尤其適用。
作為蘇聯的直系繼承者,俄羅斯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繼承了蘇聯的絕大部分財富,包括龐大的國土面積、高山仰止的國際地位以及令人望而生畏的核武庫。
但經過蘇聯解體的慘烈打擊,俄羅斯再也不復甦聯之勇,而且經過葉爾欽和普京長達30年的勵精圖治,俄羅斯不僅沒有脫胎換骨、東山再起,反而每況愈下、一蹶不振。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雖然普京時代的俄羅斯相比於葉爾欽時代早已今非昔比,但距離超級大國卻依然有著十萬九千裡的距離,而且這個距離還在越拉越大。
而俄羅斯之所以越混越差,除了寡頭政治的倒行逆施,越發險惡的國際環境是導致俄羅斯長期半死不活的重要原因。
相比於蘇聯時期社會主義陣營前呼後擁的局面,今天的俄羅斯可謂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僅有的歐亞經濟聯盟也則已出現裂痕,除了白螺絲的若即若離,亞美尼亞更是直接向美國投誠,俄羅斯的朋友不用一個手就能數得清。
而之所以有如此差距,根本原因就在於綜合國力的差距。
本質上說,蘇聯和俄羅斯是一脈相承的,其「噬土成性」的特性和「大俄羅斯」主義的思維早已深深刻進俄羅斯的基因。而且無論蘇聯還是俄羅斯在經濟發展水平上都無法與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陣營相提並論。
可以說在無法通過富裕吸引盟友的情況下,暴力就成為蘇聯和俄羅斯加好友的重要方式。
而今天的俄羅斯相比於蘇聯,缺少的不僅僅是綜合國力,更有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千載難逢的歷史契機。
蘇聯可以藉助二戰完成無產階級革命輸出,在東歐建立一系列蘇維埃衛星國,但俄羅斯卻連奪回克裡米亞都顯得勞心費力。
所以,俄羅斯混得差,就是因為綜合國力不足以撐起一個令周邊國家噤若寒蟬的朋友圈,所以周邊國家才紛紛成為西方國家的小夥伴。
很多國家都將朋友數量當做自己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參考,不過對俄羅斯而言,能有朋友,就已經是最大的成就。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